朱熹所受的大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66
颗粒名称: 朱熹所受的大学教育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4
页码: 369-372
摘要: 我们先来看看朱熹所受的大学教育及自学之情况:“熹自年十四五时,即尝有志于此。”“某年十五六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因见吕与叔(吕大临)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厉奋发。”“郑渔仲(郑樵)《诗辨将仲子》只是淫奔之诗非刺仲子之诗也。某自幼便知其说之是。”“某少时常鄙之,以为苟简因循之论。以今观之,信然。”“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今《大学》可且熟读。”朱熹进士之前,有四年时间是在崇安县五夫里屏山下的刘氏六经堂里接受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人的教育的。这些是朱熹在讲学的过程中告诉门人而由门人记录下来的。按时间计,朱熹对二十岁之后的读书情况仍有心得。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教育思想

内容

我们先来看看朱熹所受的大学教育及自学之情况:“熹自年十四五时,即尝有志于此(格物诚正)。”四五岁时,便觉得这物事是好物事,心便爱了。” “某年十五六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因见吕与叔(吕大临)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厉奋发。”“格物之说,程子论之详矣。……盖自十五六时,知读是书而不晓格物之义,往来于心余三十年。近岁就实用功处求之,而参以他经传记,内外本末,反复证验,乃知此说之的当。”“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禅学)。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遂得举。”“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说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 “熹自少时妄意为学,即赖先生(谢显道)之言以发其趣。” “郑渔仲(郑樵)《诗辨将仲子》只是淫奔之诗非刺仲子之诗也。某自幼便知其说之是。” “某少时常鄙之(《唐鉴》),以为苟简因循之论。以今观之,信然。” “某自十五六时至二十岁,史书都不要看。”“某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畔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着去做。” “熹未冠而读南丰(曾巩)之文,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常诵习。”?“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而免丧。是时祭祀只依家中旧礼。礼文虽未备,却甚整齐。先妣执祭事甚严。及某年十七八,方考订诸家礼,礼文稍备。” “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今《大学》可且熟读。” “某从十七八岁读(《孟子》)至二十岁,只逐句去理会,更不通透。二十岁以后,方知不可恁地读。” “某少年时,只做得十五六篇义。后来只是如此发举及第。人但不可不会作文字。及其得也,只是如此。” 朱熹进士之前,有四年时间是在崇安县五夫里屏山下的刘氏六经堂里接受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人的教育的。
  “某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某只是不管,一面自读。” “某自二十岁时,读《诗》便觉《小序》无意义。及去了《小序》,只玩味诗词,却又觉得道理贯彻。” “某今且劝诸公屏去外务,趱工夫专一去看这道理。某年二十余已做这工夫。” “且如某之读书,那曾得师友专守在里?初又曷尝有许多文字?也只之著力耳。” 这些是朱熹在讲学的过程中告诉门人而由门人记录下来的。
  按时间计,朱熹对二十岁之后的读书情况仍有心得。当然,朱熹师事李侗时期的教育,更是大学教育之体现,按现在说法,此期教育相当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有《延平答问》可凭。举上述,可见朱熹平生所读、所疑、所解、所得,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也可见其学问是有扎扎实实的功底,其成就“实以铢累寸积而得之”,而且多半是自学所得。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