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受家塾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60
颗粒名称: 朱熹受家塾教育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两宋时期,上自帝王,中为士大夫,下至地方大族,皆重视教育。中央有太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各乡村也有私人自办的私塾、义学,故其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开放、发达。朱熹是个早慧的孩子,进士之前,几乎都在私立学校里接受传统教育。绍兴四年,朱熹五岁,随父母从泉州石井回到尤溪时,便由父亲送入尤溪的私塾读书。良好的愿望寄托在稚嫩者的身上。绍兴五年,朱熹六岁离开尤溪,在政和随父母守制读书。“向年十岁,道人授以符印。父兄知之,取而焚之。”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朱熹在尤溪、政和、浦城、杭州、建州、崇安县五夫等地就读于多个私塾,受益于私塾的传统教育。
关键词: 朱熹 家塾 两宋时期

内容

两宋时期,上自帝王,中为士大夫,下至地方大族,皆重视教育。中央有太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各乡村也有私人自办的私塾、义学,故其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开放、发达。朱熹是个早慧的孩子,进士之前,几乎都在私立学校里接受传统教育。
  绍兴四年(1134年),朱熹五岁,随父母从泉州石井回到尤溪时,便由父亲送入尤溪的私塾读书。朱松《与内弟程复亨书》中说:“媳妇生男名五二,今五岁,上学矣。”朱松作《送五二郎读书诗》有言:“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蓦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良好的愿望寄托在稚嫩者的身上。
  朱熹幼有异禀,“就傅,授以《孝经》,一阅封之,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问朱松高空中“日何所附?”又追问“天何所附?”的高难问题。朱熹尝与群儿嬉游,在尤溪郑氏馆前沙洲上用指画八卦图。朱松重视孩子的教育,还委托好友李侗从吴少琳处买到大字本《论语》、《孟子》,作为儿子朱熹入小学之用。
  绍兴五年,朱熹六岁离开尤溪,在政和随父母守制读书。
  绍兴七年,朱熹八岁,于当年六月寄居浦城萧子庄处读书。
  绍兴八年三月,朱熹到临安,在杭州城受学于杨由义,得授司马光《杂仪》等书。九年在都下刻苦读四书,慨然有做圣人之志。
  绍兴十年四月,朱松贬官,朱熹随父母归自临安,秋后在建州环溪精舍读书,开始“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生活,励志儒家圣贤之学。
  绍兴十三年,朱熹在崇安五夫六经堂就读。
  以上朱熹简略之经历,见于束景南的《朱熹年谱长编》。
  在《朱熹文集》和《朱子语类》中,有朱熹的自我回忆小学时期的读书情况: “某五六岁时,心便烦恼个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孟子所谓弈秋……某八九岁时,读《孟子》到此,未尝不慨然发奋。” “某自总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又有“某少时读《四书》,甚辛苦。” “向年十岁,道人授以符印。父兄知之,取而焚之。” “熹年十一岁,先君……手书此赋(《昆阳赋》)以授熹。……今忽忽五十有九年矣。” “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今方觉难。” “某十二三岁时,见范丈(范如圭)所言如此(‘挈矩’作‘结’字解)。他甚自喜,以为先儒所未尝到也。” “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论语》)说于先君。” “少年时被病翁监看,他不许人看《了翁集》 (陈瓘著作)之类,要人看读其议论好处。被他监读,煞喫工夫。” 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朱熹在尤溪、政和、浦城、杭州、建州、崇安县五夫等地就读于多个私塾,受益于私塾的传统教育。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