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倡导、推行“学导式”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54
颗粒名称: 四、倡导、推行“学导式”教学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328-330
摘要: 法从教育史的演化过程中考察,学导式教学法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改革教育、创办私学的实践中创造的。然而,这一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汉、唐、北宋以来,因为官学与选官制度的合流,教育制度的腐朽而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朱熹在谈到官学和科举的弊病时沉痛地说:“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县,其法于一不弊,学校科举尤甚。”改革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朱熹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贡献是自觉地、创造性地继承并发扬孔子试行过的学导式教学法,使之适应书院教育制度的客观需要。《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学导式教学法实际运用的最典型的记录。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朱熹对我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贡献。
关键词: 朱熹 教育史 教学法

内容

法从教育史的演化过程中考察,学导式教学法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改革教育、创办私学的实践中创造的。然而,这一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汉、唐、北宋以来,因为官学与选官制度的合流,教育制度的腐朽而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朱熹在谈到官学和科举的弊病时沉痛地说:“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县,其法于一不弊,学校科举尤甚。”“大抵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甚。”改革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朱熹在南宋书院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论在实践或在理论方面,都走在最前列。朱熹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贡献是自觉地、创造性地继承并发扬孔子试行过的学导式教学法,使之适应书院教育制度的客观需要。《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学导式教学法实际运用的最典型的记录。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诱导、启发、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朱熹倡导和推行学导式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关系。在他看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的主体性能否确立为前提。导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有计划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发展,不能像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官学那样,采用以传授为主,强迫灌输、死记硬背的“注入式”的教学法,束缚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人格发展。朱熹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里说的“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自去读”、“自去究索”都是指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精神而言。朱熹强调学生的“自得”、“自强不息”、“自我完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并不因此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设置种种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根据《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四书集注》以及有关朱熹在书院执教的具体文献资料分析,朱熹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有讲授、自学、讨论和实践四个环节。讲授、自学、讨论都是“求知求能”的过程,而实践是“行之不已”的过程,是前三个环节的自然归宿,又是新的学习过程的开端。学导式教学法的四个环节,既是有序的,又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反馈,互相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灵活地调整这些环节的次序,以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为书院的导师或兼职导师,朱熹一直将书院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看成是自己的终生使命,他聚徒讲学和研究学术达四十多年之久,自始至终都采用和推行学导式教学法。南宋以后,尽管书院教育制度逐渐与官学合流而发生变质,但是,学导式教学法还是被有真知灼识的教育家所赏识和利用。明清之际的教育家、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学导式教学法。朱熹在八百多年前竭力倡导、推行的学导式教学法要比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学导式教学法早二百多年,研究和发展朱熹的学导式教学法,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与世界教育史研究中一项重要课题。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朱熹对我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朱老夫子的努力,中国的古代书院制度不可能在南宋发展到鼎盛时期。由朱熹所倡导的南宋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发扬其有益的东西,发掘利用合理的成分,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