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确定《四书》为书院基本教材,并制定了学习程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53
颗粒名称: 三、确定《四书》为书院基本教材,并制定了学习程序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327-328
摘要: 孙复、石介、孔安国研究《春秋》,司马光、王安石、张载、程颐为《易》作注,特别是王安石于《诗》、《书》、《礼》三经之注疏成就最高,被称之为新学。学者们把“五经”推为儒家的典范。朱熹经过反复研究“四书”,准确地看出“四书”体现了孔孟的基本思想。据记载,朱熹“在潭时,诣学升堂,以百数笺抽八斋,每斋一人出位讲《大学》一章”。他每讲一章必编讲义,《经筵讲义》就是朱熹为宁宗编的教材。朱熹把“四书”连成一体,并精加“集注”,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策举取士和学校教育的标准书籍。朱熹通过注释“四书”充分地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庞大的理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朱熹通过《四书集注》集儒家学说之大成。
关键词: 朱熹 学习程序 书院

内容

在朱熹之前,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书院基本教材。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开始,《五经正义》成为朝廷颁布的“经典”,学生学习要以《五经正义》为范本,科举取士要以《五经正义》为依据。到了宋代,一些著名学者亦治“五经”。孙复、石介、孔安国研究《春秋》,司马光、王安石、张载、程颐为《易》作注,特别是王安石于《诗》、《书》、《礼》三经之注疏成就最高,被称之为新学。学者们把“五经”推为儒家的典范。朱熹对“五经”有不同看法,疑《诗序》非原作,指出其中二十四篇为纯讲男女性爱的《诗集传》;又提出古文《尚书》为伪书, 《书序》和孔安国注皆非汉代文字;把《易》看成是卜筮之书,非哲理之作;认为《春秋》三传皆无可取。但他坚信《礼记》是秦汉后诸儒用以解释《仪礼》之书,并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因为《论语》和《孟子》直接记述了孔孟的言行。朱熹经过反复研究“四书”,准确地看出“四书”体现了孔孟的基本思想。他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道理粲然……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朱熹不仅研究《四书》,并将《四书》作为书院的基本教材,并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学习程序,要求“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之后,在开学时就讲了《中庸》之首章。据记载,朱熹“在潭时,诣学升堂,以百数笺抽八斋,每斋一人出位讲《大学》一章”。绍熙五年(1194年)十月,朱熹以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之职,向宁宗皇帝进讲时,亦以《大学》一书作为正式教材,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他每讲一章必编讲义,《经筵讲义》就是朱熹为宁宗编的教材。 朱熹把“四书”连成一体,并精加“集注”,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策举取士和学校教育的标准书籍。朱熹通过注释“四书”充分地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庞大的理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朱熹通过《四书集注》集儒家学说之大成。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