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斋沐澄心诚意献 尊贤敬圣溯根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4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斋沐澄心诚意献 尊贤敬圣溯根源
其他题名: 朱熹释奠活动的意义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0
页码: 302-321
摘要: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是华夏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故深得后人的歌颂与赞美。其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学校负责人每天早上率领师生拜谒,成为一项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朱熹是德育教育的践履者,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对于古代学校而言,祭祀是一项十分庄重的活动,也是书院的一项制度。宋初的书院和一般学校相同,都是供祀先圣先师孔子等,适时举行供祀活动。而以祀为正祭,祭义所谓祀先贤于西学是也,并将有功于明教者配享。南宋淳熙七年三月,知南康军的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后,率领军、县官吏和书院师生祭祀先圣先贤,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关键词: 朱熹 释奠活动 核心人物

内容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是华夏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故深得后人的歌颂与赞美。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先世是宋国贵族。中年聚徒讲学,又从事政治活动。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寇、行摄相事,曾随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为抑制季桓家臣势力,定计“堕三都”,结果失败。后因齐人离间,遭定公和季桓子冷落,率弟子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为季康子所召,自卫归鲁。其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为了建立一个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其渊博的学问和浩大的气魄,提出了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人们克制争权夺利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相传从学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余人。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孔子总结自己的思想进程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其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尊重百姓的独立人格,认为“匹夫不可夺志”。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张为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首创私立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接纳出身于牧羊、占卜等志于学的人为学生,因材施教,强调“学而时习之”,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反对主观臆断和墨守成规。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用以教育后人,因此成为儒家道统的创始人,万世之师表。《论语》一书是现存的研究其思想学说的主要依据。孔子殁后,鲁哀公命祭祀孔子,始于曲阜孔子故宅建庙。后全国各地均有孔庙。至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立孔庙,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年),各州县普遍建立孔庙。
  汉代以后学校里设有礼殿或祠堂奉祀先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以及当地功德显著的名贤,显然具有纪念性意义。学校负责人每天早上率领师生拜谒,成为一项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奉祀先贤是古代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祭祀活动则是为了让后人永不忘本,故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起到加强教学、加强遵纪和培养良好学风的作用,通过这种纪念性的拜谒仪式,可以教育学生“明理做事、执礼做人”。
  朱熹是德育教育的践履者,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绍兴二十三年出任泉州同安县簿兼管县学事,朱熹到任即行乡饮酒,为文告先圣。两年后县学建成经史阁,又告先圣。立贤相苏颂祠,亦告先圣。屏去县学不法弟子,亦告先圣。任满辞归,亦告先圣。淳熙六年朱熹出知南康军,谒先圣为文致祭。翌年修复白鹿洞书院,亦献祭以文告先圣。绍熙元年朱熹出知漳州,到任初即谒先圣。当年刊印四经成,亦告先圣。即便是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告成,也告先圣。祭孔与释菜反复出现在朱熹的著作中,表明朱熹与先圣孔子之间的情感的深厚,一生功业大事,必告先圣。可以说朱熹尊孔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体现。
  朱熹十分重视儒家礼仪的制定与推行,经其手撰述、编辑的《礼》学著作就有《仪礼经传通解》或言《仪礼集传集注》、《仪礼经传图解》、《礼记解》、《仪礼释宫》、《祭仪(祭礼)》、《家礼》、《二十家古今祭礼》和《四家礼范》等,内容十分广泛,覆盖社会各个层面。这些《礼》,既有“贵族之礼”,也有“庶民之礼”,既有“中央之礼”,也有“地方之礼”,形成一个庞大的以礼为主的《礼》学体系。《绍熙州县释奠仪图》,显然是一部“地方之礼”。鉴于中国古代学校要行春秋释典礼,作为祭奠先师先圣的重要礼仪活动,而南宋时期地方州县学校缺少施行释典礼仪的标准样本,朱熹依据古代典籍为之撰述,以供参照使用。
  四库馆臣说:朱熹于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官同安主簿期间,以县学释奠旧例,止以人吏行事,求《政和五礼新仪》于县,无之。乃取《周礼》、《仪礼》、《唐开元礼》、《绍兴祀令》,更相参考,画成礼仪、器用、衣服等图。训释辨明,纤微必备。此《释奠礼》之初稿也。淳熙六年己亥(1179年),差知南康军,奏请颁降礼书,又请增修礼书,事未施行。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改知漳州。复列上释奠礼仪数事,且移书礼官,乃得颇为讨究。时淳熙所镂之板已不复存,后乃得于老吏之家。又以议论不一,越再岁始能定议,而主其事者适徙他官,遂格不下。此《释奠礼》之再修也。绍熙五年甲寅,除知潭州。会前太常博士詹元善还为太常少卿,始复取往年所被敕命,下之本郡。
  孔子像吏文繁复,几不可读。且曰属有大典礼,未遑遍下诸州。时朱子方召还奏事,又适病目,乃力疾钩校,删剔猥杂,定为四条,以附州案,俾移学官。是为最后之定稿,即此本也。书首载淳熙六年《礼部指挥》一通,《尚书省指挥》一通,次《绍熙五年牒潭州州学备准指挥》一通,皆具录原文。次《州县释奠文宣王仪》,次《礼器十九图》。其所行仪节,大抵采自杜氏《通典》及《五礼新仪》,而折中之。可见,朱熹对“礼”学的重视。
  研读《宋史》就不难看出,宋太祖赵匡胤早在夺得江山后于建隆元年(960年)就下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并亲自为赞文,书于孔子、颜子左端。次年,下令贡举人到国子监拜谒孔子,并著为定例。三年,又下令用一品礼祭祀孔子庙。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皆尊孔崇儒,并有封号拜祭之举,如真宗咸平二年,岳麓书院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膜拜。真宗亲撰《崇儒术论》,称儒学是“帝道之纲”,将儒家经典著作校订,大量刊印,赐予全国的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更是重视教育,下诏州县办学校,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经籍。经过宋王朝的大力提倡,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正宗地位就确立下来了。打开各地县志,翻看《学校志》,也不难看到有关文庙、县学按规制祭祀先圣先师的活动。
  对于古代学校而言,祭祀是一项十分庄重的活动,也是书院的一项制度。既然北宋国子监塑孔子像供学者参拜,那么各地的州县学校也就得仿此而行,建祠立像设位供学生参拜。宋初的书院和一般学校相同,都是供祀先圣先师孔子等,适时举行供祀活动。古代学校祭祀活动,按祭礼分为四种:曰祀,曰释奠,曰释菜,曰释币。而以祀为正祭,祭义所谓祀先贤于西学是也,并将有功于明教者配享。南宋淳熙七年三月,知南康军的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后,率领军、县官吏和书院师生祭祀先圣先贤,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在朱熹从政与从教的数十年间所撰述的告先圣文章,特别是《释奠仪式》可以看出朱熹重视祭祀孔子的程度。这样的祭祀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故研究朱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乃至研究中国哲学都不能回避对释菜活动的探讨。场所建设与排位问题文庙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千百年来已经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历史上追随孔子思想的人有无数,或以学术见长,或以卫道自任,对中华文明进展有独到的建树,在他们作古之后,经过历代王朝严格的精挑细选,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和东西两庑之中,得到顶礼膜拜。北宋时期,赵匡胤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下令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南宋时期文庙的排位已有定制。
  朱熹秉承王充之观点,以其“无王者之位,有王者之德”而尊之为素王,并于学校设孔子牌位祭拜。朱熹生前十分重视释奠礼仪,淳熙六年、绍熙元年、绍熙五年三度应朝廷之旨而整理之。特别是在知潭州的绍熙五年七月作《绍熙州县释奠仪图》成,给先贤排位,以附州案,俾移学官,成为学校释奠的重要规制。在朱熹的时代,所供奉的人数不多,各地学校奉祀略有不同,后来,逐步增设人数,分置东西两庑以配享先师先圣。相对而言,小型的学校里的供奉主要还是孔子,选择某些重要者配享。如绍熙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朱熹在建阳考亭修建成沧洲精舍,“明日欲祀先圣先师,古有释菜之礼,约而可行,遂检《五礼新仪》,令具其要者以呈。先生终日董役,夜归即与诸生斟酌礼仪。鸡鸣起,平明往书院,以厅事未备,就讲礼堂。宣圣像居中,兖国公颜氏、郕侯曾氏、沂水侯孔氏、邹国公孟氏西向醅北上(并纸牌子)。濂溪张先生(东一)、明道程先生(西一)。伊川程先生(东二)、康节邵先生(西二)。司马温国文正公(东三),横渠张先生(西三)。延平李先生(东四)。从祀(亦纸牌子)。并设于地。祭仪别录。祝文别录。先生为献官,命贺孙为赞,直卿、居甫分奠,叔蒙赞,敬之掌仪。堂狭地润,颇有失仪。但献官极其诚意,如或享之,邻曲长幼并来陪。礼毕,先生揖宾坐,宾再起,请先生就中位开讲”。朱熹为“说为学之要”。上述沧洲精舍属私立学校,所从祀者,有颜回、曾点、孔伋、孟轲、张载、程颐、司马光、李侗、程颢、邵雍、张栻。而官办学校,历代从祀孔子者数量、排序不同,局部常有变动。如南宋淳熙四年,去王雱画像。淳祐元年正月,理宗幸太学,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黜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新法执行者、变革运动的失败者,因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而黜从祀孔子。景定二年,皇太子诣学,请以张栻、吕祖谦从祀。从之。(宋度宗)咸淳三年(1265年),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封颛孙师陈国公,升十哲位。复以邵雍、司马光列从祀。其序: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居正位之东面,西向北上,为配位;费公闵损、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赐、卫公仲由、魏公卜商,居殿上东面,西向北上。郓公冉耕、齐公宰予、徐公冉求、吴公言偃、陈公颛孙师,居殿上西面,东向北上,为从祀。殿下东庑,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汝阳侯南宫括、莱芜侯曾葴、须昌侯商瞿、平舆侯漆雕开、睢阳侯司马耕、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阳谷侯颜辛、上蔡侯曹卹、枝江侯公孙龙、冯翊侯秦祖、雷泽侯颜高、上邽侯壤驷赤、成邑侯石作蜀、钜平侯公夏首、胶东侯后处、济阳侯奚容葴、富阳侯颜祖、滏阳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公祖句兹、武城侯县成、汧源侯燕伋、宛句侯颜之仆、建成侯乐欬、堂邑侯颜何、林虑侯狄黑、郓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葴、临濮侯施之常、华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鲤、兰陵伯荀况、睢陵伯谷梁赤、莱芜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伯刘向、中牟伯郑众、缑氏伯杜子春、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司空王肃、司徒杜预、昌黎伯韩愈、河南伯程颢、新安伯邵雍、温国公司马光、华阳伯张栻,凡五十二人,并西向;殿下西庑,单父侯宓不齐、高密侯公冶长、北海侯公皙哀、曲阜侯颜无繇、共城侯高柴、寿张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须、钜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鳣、临沂侯冉孺、沐阳侯伯虔、诸城侯冉季、濮阳侯漆雕哆、高苑侯漆雕徒父、邹平侯商泽、当阳侯任不齐、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鄡单、祁乡侯罕父黑、淄川侯申党、厌次侯荣旂、南华侯左人郢、朐山侯郑国、乐平侯原亢、胙城侯廉絜、博平侯叔仲会、高堂侯邽巽、临朐侯公西舆如、内黄侯蘧瑗、长山侯林放、南顿侯陈亢、阳平侯琴张、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丘明、临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胜、考城伯戴圣、曲阜伯孔安国、成都伯扬雄、歧阳伯贾逵、扶风伯马融、高密伯郑玄、任城伯何休、偃师伯王弼、新野伯范宁、汝南伯周敦颐、伊阳伯程颐、郿伯张载、徽国公朱熹、开封伯吕祖谦,凡五十二人,并东向。 (选自《宋史》)上述名单所列,实乃孔子而下对儒家学术思想有重大贡献者。两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家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周敦颐、张载、张栻、吕祖谦、朱熹等九人被列入文庙从祀。这是大批在世的理学人物继承先人的遗志不断努力纷争的结果,且在理宗朝将新儒学——理学——确立为正统的官方地位,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三朝,从祀孔子者的名单也有局部的变动与损益。降至民国三年(1914年)礼制馆刊行的大成殿东西两庑先贤、先儒席次成为定制。现整理如下,以备研究参考见表5。
  表1基本符合中国历代儒学发展的整体状况,所列人物基本上是各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它也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阵营的齐驱并进。
  当然,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下诏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令学官列诸从祀”庙堂后,确立五大道统圣人地位,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至康熙五十一年,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熹的牌位进人大成殿,就表明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非同一般。至1912年7月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从此,学校祭孔之风断绝。显然这是在西风东渐之后,学校里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被取消了,后来的受学者对祭祀孔孟程朱的活动感到无比陌生,也就根本不知祭祀的意义之所在,越往后越远离传统,于是陷人人生信仰茫然之境地。
  虽然官方禁止对孔孟的祭祀与崇拜,但各地文庙依然存续下来,祭祀先贤的活动却时有时无地进行着。降至20世纪后期,与国内祭拜炎黄一样,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又在山东曲阜重新开展,儒家思想又再度被世人所重视。祭祀活动及其意义祭祀是所有民族、所有教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崇拜活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各自的崇拜物,被崇拜的神灵,会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虽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祭祀活动逐渐被淡化,但至今仍保留的民间宗族的祖先祭祀以及各地的神庙寺院的神灵祭祀活动,并没有退出人类的生活。人类不断地举行这一庄严的活动,重要目的是它能净化人的灵魂。实际上,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寻找内心的观照,得到心灵的安慰,求得自我的解脱。就祭祀活动而言,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与常用手段,其本质就是强化德育教育。
  古代书院的祭祀孔子活动,是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和形式,以先圣先贤大儒的道德人品之楷模,来陶冶学生的品德,有可取之处,才代代相传下来。
  文庙的祭祀活动,有具体的程序,各地志书、书院志都有详载,于此不叙。现将《白鹿洞书院》所载由江阴李应升重订的祀典内容摘录如下: 释菜——《周礼》:春入学,舍菜合舞。《学记》亦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郑玄曰:菜苹藻之属。吕大临曰:释菜礼之至简者也,不在多品,贵其诚也。本洞释菜之礼,每岁孟春郡守送诸生入书院,则行先期主洞教官择吉日请具祭品,行礼斋戒三日,至日,郡守主祭,礼毕升堂训诲诸生。凡遇提学宪臣初入书院则行,主洞教官初至书院则行,具品斋戒如前。
  释奠——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报本也。今制每岁用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先师之祭。府、州、县所在,俱长官行三献礼,即古释奠之礼也。本洞隶南康府,府有儒学,是日不能兼行,考之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则洞祭宜用仲丁。郡守行礼,然古人四时皆有释菜之礼,或于夏冬行之,亦不为过。
  行香——文公曰:谒先圣焚香不是古礼拜进,将捻香,不当稽首,只直上捻香,了却出笏,叩首而降拜。本洞朔望,主洞教官行礼,宜遵文公之教。
  宗儒祠祭礼——祠祀周濂溪先生、朱晦庵先生、陆象山先生、王阳明先生,以黄勉斋榦、蔡九峰沈、李弘斋燔、林三山择之、李义乡炎、吕月坡焘、胡桐源泳、黄西坡灏、彭强斋方、周洞正耜、彭梅坡蠡、张洞长洽、冯厚斋椅、陈三山宓、陈经归?配享。
  先贤祠祭礼——祠祀唐李博士涉、李宾客渤、颜翊李洞主、善道朱助教弼、宋明洞主起、刘洞师元亨、刘西涧涣、刘秘书恕、陈司谏瓘、元黄山长异、明李提学龄、胡洞主居仁、苏提学葵、邵提学宝、蔡提学清、陈御史铨、唐御史龙。
  忠节祠祭礼——祠祀汉丞相诸葛武侯、晋征士陶靖节。
  宗儒祠、先贤祠、忠节祠,皆属人物祠,它是祭祀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能工巧匠、孝子节妇等贤能有功德者的祠堂、祠庙。大凡施于民,或以死勤事,或以劳定国,或能捍大患,或能御大灾者,便可载之祀典,立祠受人崇拜。
  回顾朱熹的生平历程,对照民间立祠奉祀活动,也有启发。如淳熙九年(1 182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移文毁永嘉秦桧祠,他对于卖身求荣、残害忠良的秦桧,早已恨之入骨,说:“故相秦桧归自金庭,久专国柄,内忍事仇之耻,外张震杰之威。以恣睢戳善良,销沮人心忠义刚直之气;以喜怒为进退,崇奖天下谄谀偷惰之风。究其设心,何止误国!”地方设祠祭祀如此之徒,显然有悖民心正论。
  朱熹对漳州人高登刚正不阿,力主抗金,奏劾奸党,屡被诬陷的事甚为了解。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上书《乞褒录高登状》,竭力陈情昭雪。郡人念高登刚正忠烈,建东溪祠以祀。朱熹亲撰“高东溪先生祠记”,赞扬高登“学博行高,议论慷慨”、“忠臣孝子之言,舍生取义之意”、“陈本指斥寻谀不遗余力”,可谓“一世之人豪”。
  从毁秦桧祠到为高登昭雪,可看出朱熹的高尚气节和抗金立场。由是可以看出,关于立祠奉祀之事,人们应持谨慎态度,未到盖棺定论,切莫轻举妄动。福建各地朱子祠祀在书院里祭祀的对象,自然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象征,人们不能仅仅只简单地理解为是对鬼神的崇拜,否则就太肤浅了。《论语·学而》载有孔子之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世人应尽孝父母、祭祀祖先、敬奉圣贤,怀有此心,推广到社会,能使人民的道德高尚、社会风俗归于敦厚。
  降至清代,由后人选择、由朝廷颁布那些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贡献特别大者,作为圣人、先贤、大儒来尊奉。鉴于朱熹对儒家思想建设的贡献特别巨大,超迈前贤,升为先哲之列。前面所罗列的配享孔子者,为春秋以来至清代的各个朝代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作为祭祀对象,作为教育后人的楷模,(而不是俗论的造神运动)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理学名家。这是中国文化名人排位认定最权威的形式,自汉至清,全国列入孔庙奉祀者仅一百余人,闽北就有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胡安国、李纲、真德秀、蔡沈九人,加上闽东、南的黄榦、陈淳、蔡清、黄道周四人,福建理学家有十三人之多,而闽籍两宋理学家有十一人,其比例可谓大矣。研究中国哲学、研究朱熹思想的人,自然熟悉上述诸多人物在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的地位。许多人因生平为贤能有功德者,往往被单立一祠祭祀,然后再被筛选出来,逐步进入孔庙陪祀。
  金门朱子祠张品端摄理学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新形势下,为回应佛道思想的挑战而产生的新思潮,即通常所称的新儒家思潮,朱熹无疑是领军人物。他坚持儒家固有的伦理纲常、积极入世等基本原则,并从天理的高度赋予儒家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形而上的本体依据,从而为士人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最终根据,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了与佛老出世、避世宗旨的不同方向,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延续与发扬指明了方向,且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实践和培养大批后续力量,使儒家思想在其生前身后得以完全明朗,使儒家思想从单纯的学术研究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儒家思想成为人生进取的指导思想。
  因由其生平在儒学方面的建树,人们以其为贤能大德者,立朱子祠纪念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第六十五年,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下诏兴建朱熹文庙,次年赐封朱熹为齐国公,从此,朱熹与孔子一样受到统治者的顶礼膜拜。政和星溪书院图(选自《政和悬志》) 正因为此,在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地相继建立朱子祠,以追思其重教化与养人才之丰功伟绩。在《朱熹在福建的行踪》中,作者已对福建各地所建朱子祠进行搜罗,以资料形式提供给读者,该资料已反映出后人对朱子的崇敬,本文再续之,作为朱熹释奠活动的新注释,而不是将朱子新儒学神秘化、宗教化。 朱松与朱熹对政和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榜样作用,政和境内自宋代到清代,相继建立了东皋书院、兴贤书院、丹桂书院、集义书院、熊山书院、元峰书院、西垣书院、连萼书院等八所书院,使受众面更广,全县教育出现兴盛态势。朱松的事迹在民间口头传诵,也被载入方志,特别是朱子成为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被历代统治阶层所不断推赏,当地百姓在县东护国寺南建启贤祠、在星溪书院建韦斋祠、在云根书院建朱子祠,分别供奉朱森、朱松、朱熹,每年春秋举行两次祭拜活动。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朱熹的第三子朱在辅佐长房嫡孙朱鉴在建宁府城筑朱子祠奉祀。宋嘉熙二年(1238年),真德秀门人王埜任建宁知府,受理宗之命在府治北创建建安书院,立斋舍,建燕居堂,以廖德明门人郑师尹及蔡元定孙谟典教事,立祠以祀先圣,又建朱子祠,以真德秀配祀。
  大田本尤溪地,尤溪则考亭朱子降生之里也。故邑之人崇祀夫子惟谨,暨龟山、豫章、延平三先生,岁且三致祭。戊辰春,余捧檄权篆此土,越月丙辰,都人士以例祭祀,谓余主祭,余斋沐而往,至则明伦堂也。癸巳进诸生而问之佥曰:邑辟未久,专祠屡议未就,事固有待而兴者,此其时欤?余曰:濂洛关闽,非夫子而得名乎?剑津漳海,非夫子讲道之所乎?夫子昌明道学,为世儒宗,凡后之学者,无不奉之为圭臬,仰之若日星。是故,祀典尊崇直登圣人之堂,与十子并列,庙貌不崇顾,何以昭诚敬、妥神灵也?佥曰:固邑人之宿志也。余于是捐廉鸠工卜地与县学之西,东依泮水,南面双峰,高架五楹,以奉考亭神位,后另为一室,合祀四贤。庭前为两廊,廊前为正门,有垣有室,共广五丈,深十五丈,周围近四十丈,縻俸钱一千零五十串,以同治八年五月兴工,九月落成。邑绅岁贡叶芸、柳羽翔、廪生范崇文、把总范绍策、监生颜克复实经纪其事,谨书补用同知大田县事八十四撰文,教谕余抡元书册,典史王朝宾篆额。
  而在大田县治西北的崇文书院,坐北朝南,中为堂,左博文斋,右约礼斋,内祀杨罗李朱四先贤。清康熙丁亥年,知县李兰英建。乾隆二年,知县叶云拱重修。乾隆十七年,知县徐有经劝贡生詹恩麟捐资重建。杨罗李朱四贤者,即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宋代大理学家。
  漳州龙溪、长泰、平和、漳浦、海澄、诏安等地皆立朱子祠,供奉朱熹,以缅怀其对士民的教化之功。而元明清三朝所建之大同书院、航山书院、凤山书院、华圃书院、鳌江书院等皆有立朱子祠,来表达对朱熹的崇敬之情。《同安县志》对朱子祠的历代修建情况记述甚详。建朱子专祠奉祀朱熹,以许升、王力行、吕大奎、邱葵、林希元五人配享先儒,可见朱熹的影响之深。金石书院,在仙游县金石山仙宫西,乾隆十四年知县陈兴祚申请昌建,后立紫阳祠奉祀朱子,春秋释菜朱文公用谷二十石。
  乾隆版《长汀府志》中所载紫阳祠、朱子祠、三贤祠,皆涉朱熹。卧龙山下的长汀一中校内,尚存一座四合院式的平房,人们称其朱子祠,历代都有修缮保存,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而孤悬海外的金门,在1968年开展“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及保存历史文化与乡土文献”活动,浯江书院及朱子祠得以重葺一新,台湾省国学大师钱穆题额“朱子祠”,旁挂朱子题书轩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重修后的浯江书院,至今仍保留完好,供人们观瞻、缅怀教泽。而同安县水头镇,近年集资修复朱子祠,成立教育基金会,专门扶持家乡贫困学子、奖励积极向上的优秀学子,为宣扬朱熹重视教育事业注入新见解、新活力。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