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视学术研究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44
颗粒名称: 五、重视学术研究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300-301
摘要: 朱熹一生七十一载,其中四十多年是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即使在为官的几年中,他也不忘治学与从教。他在同安任主簿时,创办县学;在知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在知潭州任上,振兴岳麓书院;在知漳州的一年间,扩建州县学,刊刻了“四子书”。他为官,每到一处,往往是白天处理公务,夜里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据统计,朱熹本人所著述的著作,就达一百四十余种之多,其理学水平达到当时最高峰。朱熹及其弟子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大概也同这种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关键词: 朱熹 学术研究 教学

内容

朱熹一生七十一载,其中四十多年是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即使在为官的几年中,他也不忘治学与从教。他在同安任主簿时,创办县学;在知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在知潭州任上,振兴岳麓书院;在知漳州的一年间,扩建州县学,刊刻了“四子书”。他为官,每到一处,往往是白天处理公务,夜里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在祟安、建阳家居赋闲时,更是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先后创办了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培养了大批在学术上成绩卓著的学者,形成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据统计,朱熹本人所著述的著作,就达一百四十余种之多,其理学水平达到当时最高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朱熹合研究、讨论、著述、躬行四者为一的教育方式。整部《朱子语类》就是他与弟子们一起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答疑解惑的记录。这部语录记录了朱熹与九十多位门人的讲学问答。朱熹的许多著作也是同学生一起合著的。据《宋史·道学·蔡元定传》载:“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经》、《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如《易学启蒙》一书,他嘱蔡元定写初稿《论易》,然后经过共同研究,删改、润色,几年后才成书,他同黄榦合著有《仪礼经传通解》等。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他把自己手稿百余段交付给蔡沈。蔡沈经过十二个寒暑,写成现在传世的《书经集传》。朱子门人通过与导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著述等活动,加深了对微词奥义的理解,并融会贯通,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朱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还提出“学即行”这个颇有创意的命题。他说:“学即行也,所谓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朱熹曾自称他的书院教育,是讲论时少,而践行时多。他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要用你自去理会,自去理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所以,朱熹要求读书要“反求诸身,一一体察”,“不可专在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知”与“行”的关系如何呢?朱熹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这就指明践行重于认识。又说:“《书》曰:知之非难,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这里着重强调工夫全在践行上,朱熹在充分肯定践行为重的同时,也较全面地论述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两者不可偏废。” 由上述可知,朱熹的研、教、学、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朱熹及其弟子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大概也同这种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其中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远不止上列诸端,他所留下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还有待于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