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塑造完美个体人格的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42
颗粒名称: 三、重视塑造完美个体人格的思想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295-297
摘要: 中国古代一般是把当时社会要求于人的理想性的规范作为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例如孔子把“仁”作为他的社会哲学的最高范畴,也同时把仁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体现。他强调“为仁由己”,就是强调个人的自觉。朱熹继承、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中这一优良传统。朱熹所要培育的个体人格是典型的“自律型”人格。朱熹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把完善人格的塑造作为第一要义,是针对当时学风、世风的弊端而发。朱熹说完美的人格模式先验地存在于人,这并不正确;但他主张人格教育应当着重于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并帮助他除去种种“嗜欲”的蔽障,使其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价值,这则是可取的方法。
关键词: 朱熹 理想人格 社会哲学

内容

中国古代一般是把当时社会要求于人的理想性的规范作为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例如孔子把“仁”作为他的社会哲学的最高范畴,也同时把仁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体现。他强调“为仁由己”,就是强调个人的自觉。朱熹继承、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中这一优良传统。他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理“表现在教育上则是仁。朱熹认为“仁”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他说:“民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又强调“而仁在己”。朱熹在知南康军时,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一套“学规”,就全面地反映出其以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思想,追求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最高境界。“学规”中的“五教之目”是总纲。其内容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总纲之下,他又立“言忠信,行笃敬,惩坌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世之要;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 “学规”从“教”与“学”两方面着眼,把当时历史条件下,作为道德主体的应有品格的主要内容,都概括进去了。
  朱熹所要培育的个体人格是典型的“自律型”人格。其特点是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立身、处世注重气节、操守,要求自重、自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致力于自我完善,而反对任何形式的放纵自我。这种“自律型”人格模式比现代西方流行的以个人或“自我”为本位的“自由型”人格模式,在今天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人之气禀,极多般样,或有余于此,不足于彼。”例如,“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他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补其漏,解其蔽,打破物欲的隔塞,“左提右挈,原始要终”,由“尊德性,道问学”,而“致广大,极高明”,引导人达到至美、至善的人格境界。诚然,朱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可避免地有着历史局限性,但他把完美的人格塑造看做教育的第一要义,对我们今天教育工作,正确地处理德育、智育的关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还是有启示意义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把完善人格的塑造作为第一要义,是针对当时学风、世风的弊端而发。他说:“《诗》曰:‘天生丞民,有物有则’。今世学者,往往有物不能有其则。《中庸》曰:‘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此数句乃是彻头彻尾。人性本善,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都昏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反其固有而复其性耳。”朱熹说完美的人格模式先验地存在于人,这并不正确;但他主张人格教育应当着重于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并帮助他除去种种“嗜欲”的蔽障,使其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价值,这则是可取的方法。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