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了“重行知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38
颗粒名称: 三、提出了“重行知轻”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孔子非常强调行,言必信“行必果,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孔子把行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孔子还特别强调知识的具体运用”他在《子路》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孔子认为未学能行的;贤贤易色,事君”言而有信;吾必谓之学矣,这种主张把知识要运用于实际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的;朱熹明确提出,行重知轻。知而不行。则前穷之理”徒费讲学之功。朱熹把力行看做明理之路”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又把行看做检验,知之真不真,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便是知至意诚“
关键词: 教学 孔子 朱熹

内容

在教学中,孔子非常强调行,他说:“言必信,行必果。”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把行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知识的具体运用。他在《子路》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的意思说,熟读《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相反的,孔子认为未学能行的,就是很好的“学”了。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身;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种主张把知识要运用于实际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的。 朱熹明确提出“行重知轻”,并说:“知而不行,则前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然而,朱熹把力行看做明理之路,“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又把行看做检验“知之真不真”的标准,“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这是朱熹对孔子重行的发展。 从上述可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教育方法,并把他们的教育方法条理化、理论化,从而上升为方法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教育民族性特征,对中国,乃至韩国、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