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37
颗粒名称: 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论语》记载孔子师弟的问答辞很多,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子路问:闻斯行诸“冉有问,孔子答以”就问老师孔子:孔子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说“孔子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孔子鼓励他遇事要打破顾虑“孔子告诉他遇事要多考虑”又如同样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孔子针对武伯不关心父母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孔子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这些解释是符合孔子本意的。
关键词: 教育原则 孔子 孟子

内容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具体动用了“因材施教”教学法。《论语》记载孔子师弟的问答辞很多,常常是几个人问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如《先进》记载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答以:“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另一个叫西华的学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就问老师孔子。孔子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显然,孔子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冉有畏懦一点,孔子鼓励他遇事要打破顾虑,勇往直前,故叫他“马上去实行”。子路鲁莽一些,孔子告诉他遇事要多考虑,多商量,慎重进行。故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又如同样问孝,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孔子针对武伯不关心父母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对于上述不同同答,朱熹作了如下注释:“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些解释是符合孔子本意的。再如,关于什么叫“仁”的问题,孔子答子贡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颜渊说是“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说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答司马牛说是“其言也讱”,答樊迟说是“爱人”,答子张则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这些都说明,孔子对学生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的,但孔子并没有作出“因材施教”的概括。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孟子提出的“因材旋教”教育方式。此外,孟子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就是孟子的“不教之教”。战国儒生所著《学记》亦有类似的记述:“学者有四失(毛病),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博而不精),或失则寡(知识面窄),或失则易(把学习看成太容易),或失则止(有畏难情绪)。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才能救其失。
  朱熹在上述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把孔孟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特点进行教育作了理论概括,他在《论语·先进》注文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并把孔子首倡的“因材施教”作为一条教育原则提出来,从而把唯物论的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进了教学。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孔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