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了“学、问、思、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36
颗粒名称: 一、提出了“学、问、思、辩”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286-288
摘要: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孔孟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这里明确提出了学习中的博学、切问、近思的问题。这里提出从“博”到“约”,也就是说,求学问要博览群书,而且能够详尽地解说它。然后通过自己思考,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用简约的语言说出它的精神实质。孔子在《为政》中进一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相结合,但是,孔子所说的这种思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的。他反对那种未具备应有的知识,而去苦思冥想、异想天开的做法。这就揭示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朱熹对孔子和孟子上述教学方法作了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 朱熹 孔子 模式化

内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孔孟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明确提出了学习中的博学、切问、近思的问题。孟子亦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里提出从“博”到“约”,也就是说,求学问要博览群书,而且能够详尽地解说它。然后通过自己思考,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用简约的语言说出它的精神实质。孔子在《为政》中进一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相结合,但是,孔子所说的这种思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的。他在《卫灵公》中又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那种未具备应有的知识,而去苦思冥想、异想天开的做法。这就揭示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朱熹对孔子和孟子上述教学方法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可见,朱熹所说的博学包括各门各类知识和修身养性的方法。学与思的关系又怎样呢?他说:“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这里进一步说明了熟读与精思互为促进的关系。朱熹还把“辩”引进教学,作为一种去伪存真,分析综合的过程。他说:“凡事好中有不好,不好中又有好,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要自家辩得始得。”从而,朱熹把上述思想概括成了一个公式:“学、问、思、辩,所以穷理也”,作为“为学之序”纳入《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洞察到了教学或学习过程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寓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的。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