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路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17
颗粒名称: 入朝路上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254-258
摘要: 难进易退,是南宋朝廷自高宗以来,历孝宗、光宗三代对朱熹不肯轻易应诏进朝为官的总结语。即便是年轻的宁宗亲政,亲自过问并要召朱熹入朝,朱熹也没有立马作出答应,而是一如既往的以退为进,在途观望朝廷的政局变化。朱熹在抚州临川、信州上饶玉山、衢州西安、严州建德桐庐、临安富阳等地均有逗留,一边观望,一边考察,一边讲学,九月底方抵达临安城的国门外,在途舟行车走近两个月时间。朱熹能有机会给新任帝王讲课,朝野有识之士皆以为是件大好事。在信州,诗人韩淲接待朱熹时作《送潭帅朱晦翁先生赴经筵》,大有推动朱熹赶快入朝之意。于是,朱熹仰遵圣训,拜命系衔供职。
关键词: 朱熹 政局变化 讲课

内容

难进易退,是南宋朝廷自高宗以来,历孝宗、光宗三代对朱熹不肯轻易应诏进朝为官的总结语。即便是年轻的宁宗亲政,亲自过问并要召朱熹入朝,朱熹也没有立马作出答应,而是一如既往的以退为进,在途观望朝廷的政局变化。朱熹在抚州临川、信州上饶玉山、衢州西安、严州建德桐庐、临安富阳等地均有逗留,一边观望,一边考察,一边讲学,九月底方抵达临安城的国门外,在途舟行车走近两个月时间(八月六日至九月下旬)。
  朱熹在路上写信给蔡元定说:至临江忽被改除之命,超越非常,不敢当也。始者犹欲且归里中,俟辞召命予决。今既如此,又得朝士书,皆云召旨乃出上意亲批,且屡问及,不可不来。又云主上虚心好学,增置讲员,广立课程,深有愿治之意。果如此,实国家万万无疆之休,义不可不一往。遂自临川改辕趋信上,以俟辞免之报。
  朱熹能有机会给新任帝王讲课,朝野有识之士皆以为是件大好事。在朝的黄裳对新帝说:“若欲进德修业,追踪古先哲王,则须寻天下第一人乃可”,而彭龟年经常向赵扩提到朱熹学问的高深,建议新帝不要只局限于往日在潜邸中讲学的人,应“招徕一世之杰如朱熹辈,方厌人望”。朱熹的弟子汪莘说:“财不待先生而富,兵不待先生而强,惟主上父子之间,诸公所不能济者,待先生而济。若惮于为父子深爱之本,而利于为体貌臣工之末,以是为治,未有能久也。今日之事,先生建明稍缓,切恐言者已伺其后,是非不能为天下学道者之地,亦恐不能为后世学道者之地。”在信州,诗人韩淲接待朱熹时作《送潭帅朱晦翁先生赴经筵》,大有推动朱熹赶快入朝之意。而当朱熹到达杭州,住在西湖边的六和塔待召时,在都下的名士陈傅良、叶适、薛叔似、许及之、蔡幼学、陈谦、项安世、路芾、吴仁杰等人先后与朱熹见面商讨时局政事,希望朱熹入侍讲学能匡扶君心。孔子提出“以道事君”,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去非存是,则君心乃公,公则是仁,君主有公心,则能行仁政,于是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在君主集权政治体制下的汉代董仲舒说:“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王道终矣。”北宋程颐于嘉祐二年上书劝仁宗皇帝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纪纲正而天下治”。朱熹是儒家思想精华之集大成者,始终坚持正君心,贯彻“立纲纪,行仁政,肃百官,苏苍生”的治道思想,成为众望所归,这些就足以让世人窥见帝王之侍讲者所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朱熹十分谦逊,一再辞新命,但新帝有手札:“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次对之职,勿复牢辞,以副朕崇儒重道之意。”于是,朱熹仰遵圣训,拜命系衔供职。这是朱熹登第之后入仕以来第一次被召入朝为官,经历高宗、孝宗和光宗三朝三十余年的磨砺,朱熹总算在垂暮之年得到新帝的垂青,得以亲点为经筵讲官,这是他能伺候皇帝、给帝王直接灌输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绝佳机会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