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湘籍门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09
颗粒名称: 朱熹的湘籍门人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7
页码: 234-240
摘要: 讲论朱熹的教育,前面已经对朱熹兴复岳麓书院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朱熹于绍熙五年的湖南之行,以及湖南籍的吴雄、李杞、李儒用、李璠、赵希汉、邹輗(皆为平江人)、吴猎、黎贵臣(为醴陵人)、林子蒙、廖谦、廖俣、赵方(衡阳人)、周奭、萧佐、舒谊、舒高(湘乡人)、钟震、周椿(善化人)、袭盖卿(常宁人)、郑一之、龚舆(湘阴人)皆受学于朱熹(有的是乾道以后不同时期受学的弟子)。袭盖卿去向朱熹请教时所见者就很多。为朱熹第二次入湖湘时的第一个湘中弟子,闻朱熹入湘,朱熹教以取《四书》读之。
关键词: 朱熹 湘籍门人 教育

内容

讲论朱熹的教育,必然要讲书院和门人的情况,前面已经对朱熹兴复岳麓书院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要考察朱熹的门人。
  朱熹于绍熙五年的湖南之行,有黄义刚、杨至等弟子随行,而饶干、陈士直、冯允中则为在湘任地方官的弟子,在修复湘西精舍中饶干、陈士直谋划出力不小。在短短的三个月中,闽、浙、赣、湘、川、皖等地的学者都涌入长沙,如孙自修兄弟、熊恪、杨长孺、刘孟容、潘履孙、董拱寿、林学蒙、吴琮、汪义和、曹彦约、舒邦佐,以及湖南籍的吴雄、李杞、李儒用、李璠、赵希汉、邹輗(皆为平江人)、吴猎、黎贵臣(为醴陵人)、林子蒙、廖谦、廖俣、赵方(衡阳人)、周奭、萧佐、舒谊、舒高(湘乡人)、钟震、周椿(善化人)、袭盖卿(常宁人)、郑一之、龚舆(湘阴人)皆受学于朱熹(有的是乾道以后不同时期受学的弟子)。当然,受学者远不止这么多,袭盖卿去向朱熹请教时所见者就很多。如《朱子语类》里记载:甲寅八月三日,是晚集聚于先生之长沙郡斋,听讲请教者七十余人。但未详说具体人物之姓氏。而《朱子年谱》载: “及邻郡数百里间,学子云集……坐席至不能容,溢于户外。”可见来问学、听讲的人很多。现择较明确的湖南籍贯的朱熹门人资料简单介绍如下: 邹輗(1152—?年),字行之、孝行,岳州平江人。为朱熹第二次入湖湘时的第一个湘中弟子。绍熙五年四月朱熹路过醴陵、湘潭,邹輗于道中投书拜师。其贫而好学,十八岁便有志于道,至四十三岁仍觉所学是与非未明,欲就道而正焉,闻朱熹入湘,便倾慕而拜见。向朱熹献二诗表露心迹,朱熹教以取《四书》读之。輗归读《论语》,即恍然有悟,自谓独得晦翁之传,于立身宅心自有得。著有《自乐轩集》。卒,贫极,无棺敛,友人方叔行为之善后。 袭盖卿,字梦锡,衡州常宁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及第。其早年师事张栻,至绍熙五年八月三日则问学朱熹于长沙郡斋,随同诸生有七十余人亦求教于朱熹。庆元初,袭盖卿入闽续学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记录朱熹师徒问答之内容。庆元党禁期间,退居故里,设馆授徒。迨朝廷解除学禁,其重被起用,调国子司成,官至右正言,以直道事君。后与王居仁同隐林泉,在南门外双蹲石前建书院讲学,开常宁一代学风。
  黎贵臣,字昭文,潭州醴陵人。邑贡生,乾道二年从游于入湘访张栻的朱熹。淳熙二年在城南金龟山下建草堂以读书。绍熙五年五月朱熹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时,请其与学录郑一之共同措置修复岳麓书院,后又聘其为岳麓书院山长,充讲书职事,讲明道学,一时士类多从之。致有醴人望风景从,兴办书院,大力传播理学。卒后,邑人于其早年读书处建立昭文书院以纪念之。 郑一之,字仲礼、仲履,潭州湘潭人。从张栻研习理学于岳麓书院,为湖湘学派代表之一。乾道二年朱熹入湘访张栻时,其曾问学于朱熹。绍熙三年有书通朱熹问学,朱熹复其信时叹张栻去世后湖湘学派不复存在。绍熙五年夏,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兼知长沙时,其为潭州学录,得从游受学,与黎贵臣一同被朱熹聘请措置岳麓书院,共同主持教学和日常工作。在张栻殁后,湖湘学者们讲学问辨,往往先由胡大时参决,然后再请朱熹判定,朱熹总是以郑一之的看法为是,可见朱熹对其之倚重。后朱熹有信答之,教导“读书固不可废,然亦须以主敬立志为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寻义理,见诸行事”。故其深得朱熹学说之要理。
  吴雄,字伯英,岳州平江人。年二十客居临安,绍熙三年由蔡元定推荐,向朱熹学于建阳考亭。朱熹告诫门生: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绍熙四年归里创建阳坪书院,讲学其中,学者称阳坪先生。绍熙五年夏秋间续学于长沙岳麓书院。此后的庆元四年续学于考亭沧洲精舍。其与黄榦、蔡渊、蔡沈讲贯明彻,深明性理之学,通星纬、占候、孙吴兵法。
  李杞,字良仲,号木川,岳州平江人,绍熙五年受学于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的朱熹。同年闰十月十九日,朱熹受新帝内批罢侍讲去国,二十六日移住杭州西湖灵芝寺,送者渐少,李杞与舒高、林用中、余大猷、吴南、王汉等人侍侧问学,从容叩请,得穷理之学,并将此间问答内容记录下来,即录有《甲寅问答》。又陪同朱熹游曇山郑次山园亭。著有《紫阳传授》、《周易详解》等。
  李儒用,字仲秉,号练溪,岳州平江人。绍熙五年夏秋间,于潭州与吴雄同受业于湘帅朱熹,往复辩难。此后的庆元三年至五年,两次入闽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续学。李儒用登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第。嘉定初,醴陵吴猎为四川安抚使,以儒用人品学识可大用,招至幕府任制置司干官。其长于《春秋》学,著有《理致集》。后人于平江县立九君子祠,祀李儒用、吴雄、邹倪、毛友诚、许炳、方暹、鲁仕能、方倪、万镇诸君子。
  李璠,号草堂,岳州平江人。绍熙五年夏秋间问学朱熹于长沙。嘉定三年为江西转运司干办,献计请缨而平李元砺寇起。后人在建阳修建朱子祠,列名从祀者,有李儒用、吴雄、李杞、李雄、李璠五位平江人。
  赵希汉,字南纪,宋太祖次子赵德昭九世孙,河南府洛阳人,寓居岳阳(一说居邵武)。进士及第后,知福清县。慕赵广汉之为政,利用侦探搜索吏民不法事,严惩犯者,虽公卿子弟不稍宽假,以严酷称。淳熙间从朱熹游,就教于南康郡斋。淳熙七年十月十三日与朱熹等人同游落星寺,次年就教于九江濂溪书堂,同年闰三月,与朱熹等人同游寻真观。朱熹卸任时畅游庐山,其与刘清之、林用中、黄榦等人陪同。后迁长沙令,绍熙五年夏秋间,于长沙又问学于朱熹。与同官不协,求去,遂改衡阳令。朱熹称其人极有才华。
  林子蒙,衡州衡阳人。绍熙五年夏秋间,问学朱熹于潭州,记录朱熹之语。
  廖谦,字益仲、德之,衡州衡阳人。绍熙五年夏秋间,随朱熹讲学于南岳书院。记录所闻朱熹之语。从熹之教,专心理会学问,不为举子程文。是朱熹在湘中传《易》学的高弟子,且为衡阳传朱熹之学之第一人。
  廖俣,字季硕,潭州衡山人。与廖德明、杨晦之、黄谦同登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郑侨榜进士第。淳熙十三年以杨万里荐,受业于朱熹之门。与朱熹书信往来。开禧二年任杭州知府。
  赵方(?—1222年),字彦直,赵忭之后,赵棠之子,赵葵之父,潭州衡山人。从张栻学,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第,知青阳县。绍熙五年夏秋间问学于长沙太守朱熹。历知随州,时宋金议和,诸郡弛备,方独招兵择将以备。力主抗金,数解枣阳之围。又败金驸马阿海于淮西。进显谟阁直学士以大中大夫、权刑部尚书、荆湖制置大使。帅边十年,以战为守,使京西一境屡免金人蹂躏。能拔识人才,后得疾而归。嘉定十四年卒,累赠太师,谥忠肃。真德秀作《祭赵制置文》。
  周奭,字允升,号钦斋,潭州湘乡人。乾道间领乡荐,入岳麓书院从张栻受业,南轩问天与太极如何,奭谓“天,形体也;太极,性也。惟圣人能尽性。人极所以立”。南轩以为然,称高弟。编有《鬼神说》,张栻跋其后。绍熙五年五月,朱熹为荆湖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时,其又执礼问学朱熹于岳麓书院。周奭创建涟滨书室以授徒,传播朱张理学。嘉定间真德秀帅潭,改书堂为书院,命其主濂溪书院教事。著有《皇极经世节要》。
  萧佐,字定夫,潭州府湘乡人。其父从胡宏学,与张栻为同门友,佐因得早年师事张栻,得居敬之旨,十五年来谨守师训不渝。绍熙五年五月,又请益于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府的朱熹,得闻“进德修业”之开导,后又到建阳沧洲精舍续学,记录朱熹之语若干条。魏了翁为作《湘乡萧定夫师友堂记》。
  舒高,潭州湘乡人。朱熹门人,绍熙五年夏秋间,师事于长沙、问学于岳麓书院。同年闰十月十九日,朱熹受新帝内批,罢侍讲去国,二十六日移住杭州西湖灵芝寺,送者渐少,其与李杞、林用中、余大猷、吴南、王汉等人却问学于朱熹,曾记有朱熹之语。
  舒谊,字周臣、周仁,潭州湘乡人。张栻门人,萧佐外舅。南轩答其论知言疑义一书,载文集中。舒谊在长沙,亦从朱熹学。
  钟震,字春伯,潭州府善化人。绍熙五年夏秋间,朱熹守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时,其执贽门下,往复问难,教答为多。钟震恐遗忘,悉数笔录。同年八月送朱熹从长沙归闽,在大桂铺记录朱熹之语。又深契程颐主一之旨,于湘潭筑主一书院,讲学其中,士人翕然从之,人称主一先生。后登宋宁宗庆元二年(1 196年)进士第。嘉定十五年,除国子博士,累迁秘书丞。宝庆元年,除著作郎。端平元年,以吏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周椿,字伯寿,潭州长沙人。朱熹门人,绍熙五年夏秋间,与袭盖卿同问学于岳麓书院,问“为人谋而不忠”等。后官至建康府通判。与项安世、赵蕃皆有诗作酬唱。
  龚舆,字德载,潭州湘阴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及第。初为浙东法曹,随上官巡按各地,不受馈遗,上官大惭,已受者皆退回。后知萍乡县,捐俸为贫民输纳逋赋。累迁至福建转运使干办官,从学于朱熹。卒后家无余财。
  吴猎(1143—1213年),字德夫,号畏斋,潭州醴陵人,迁居善化。乾道元年从张栻学于岳麓书院,乾道三年朱熹访南轩时始得亲炙。宋孝宗淳熙二年(1 175年)赐同进士出身。张栻帅广西,聘请其任静江府教授。淳熙十三年,任岳麓书院堂长,教授学者,为湖湘正学之表率。以陈傅良荐,授秘书省正字。绍熙元年,以奉议郎知常州无锡县。绍熙五年正月迁秘书省校书郎,除监察御史,请宰相召用朱熹和杨万里。同年闰十月十九日,内批罢朱熹侍讲后,其入箚子乞留,不报,后又激烈批评宁宗将朱熹外补,劝宁宗回心转意,留用朱熹。同年十二月遭韩侂胄党徒弹劾,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寻劾罢。庆元三年列为庆元党人而遭受打击。党禁解后复官。嘉泰间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请增枣阳、信阳之戍以御金兵,拔孟宗政诸将分列要郡。以秘阁修撰知江陵府,屡解襄阳、德安、景陵之围,且计讨吴曦之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改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与士子讲明正学,把周敦颐、二程奉祀于成都府学,配以朱熹、张栻,又揭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教诲之,请魏了翁记其事,使朱熹之学在嘉定初得以流传于蜀地。嘉定六年卒,谥文定。魏了翁作《敷文阁直学士赠通议大夫吴公行状》。著有《吴氏经解》、《畏斋文集》、《吴文定公奏议》及杂著等。
  上述所列湘籍弟子中,出入张栻、朱熹之门,学有所成,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学术活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弟子操起其师的旧业,自筑书院授徒传业。如钟震在家乡筑主一书院,黎贵臣在金龟山下创昭文书院,吴雄于县东凤栖乡建阳坪书院等等。可见朱熹在潭州的教育活动,对于发展湖湘地方书院,普及教育,传播学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