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南康军的官宦政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99
颗粒名称: 朱熹在南康军的官宦政绩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年三月,五十岁的朱熹到南康任所。南康军管辖星子、都昌、新昌三县,本军治所设在星子县,其背负庐山云峰,前踞茫茫彭蠡。朱熹到任之初“考按图经,询究民间疾苦”,贴出《知南康榜文》:第一,为解决南康“民力日困,无复安土乐生之心”的社会问题,望士人、父老、僧道、民人有能知道利弊源者,悉具以陈。朱熹听从刘清之的劝说,颁布《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使父子复合者数家,境内词讼锐减。教化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 朱熹 南康军 政绩

内容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年三月,五十岁的朱熹到南康任所。南康军管辖星子、都昌、新昌三县,本军治所设在星子县,其背负庐山云峰,前踞茫茫彭蠡。朱熹到任之初“考按图经,询究民间疾苦”,贴出《知南康榜文》:第一,为解决南康“民力日困,无复安土乐生之心”的社会问题,望士人、父老、僧道、民人有能知道利弊源者,悉具以陈。第二,请士民乡邻父老,每年集会,教戒子弟,使“修其孝悌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有无相通,患难相恤”,以成风俗之美。第三,乡党父老,推选子弟,入学读经。
  朱熹听从刘清之的劝说,颁布《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使父子复合者数家,境内词讼锐减。
  朱熹又奏请免除赋税,并派司户参军与“逐县知县亲诣旱伤田段地头,对账检视”。秋后又下发《劝农文》,劝农民“趁此天时多种荞麦及大小麦”度过灾荒。又极力推行县令王文林所作《耕田法》与《种桑法》。翌年五月至七月,滴雨未下,严重干旱,土田龟裂,禾苗枯死,人心惶惶。朱熹究心措置赈灾。九月,发起重修城南湖畔石堤,“允晦间亦躬行其上,劳苦勤恤者甚众”。至年底,已做好赈济准备。朱熹受辛弃疾帅湖南时提出“劫禾者斩,闭粜者配”八字荒政之法的启发,制订一套更加缜密的救政之法,从淳熙八年正月开始,在本军所辖的三县设三十五个济粜场,按等级分发救济粮食,让饥民度过年关与春荒,全活二十万民众。
  教化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朱熹发布宽恤民力、敦厉风俗的牒文,委命僚属杨教授、毛司户负责,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境内的先贤遗迹进行收集整理并予以表彰。他们寻访陶侃、谢安、陶潜、周敦颐、司马暠、司马延义、熊仁赡、刘涣、刘恕、陈瓘、李常等人的事迹,作为敦化风俗的榜样。朱熹寻访陶侃、陈瓘的遗迹,分别为武功超卓的晋太傅谢安、高风亮节的征士陶潜、道学开山祖周敦颐立祠,修复司马暠、司马延义、熊仁赡、刘涣、刘恕的坟墓,旌表累世嫠妇守节的义门洪氏,把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作为说教的典范,来挽救衰世的颓风。淳熙六年五月刻印修订后的《太极通书》,在学宫讲堂东建成濂溪祠堂,以二程配享周敦颐,在讲堂西建五贤祠,奉祀陶潜、刘涣、刘恕、李常、陈瓘等,又注《孝经·庶人章》以示俗,“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依此经解说,早晚思惟,常切遵守,不须更念佛号佛经,无益于身,枉费力也。”朱熹“入学讲说,自《中庸》、《大学章句》外,又出《太极讲义》一编,以示学者。” 因此,朱熹在南康军任上的施政大纲就是减税免役以宽民力、厚教化以敦风俗、砥士风以美人伦,主要的业绩体现在注重民生、注重风化和注重教育上。

附注

①《朱子全书》卷99。②曹彦约:《昌谷集》卷20,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