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10000098 |
颗粒名称: | 第四节 匡庐山下旌旗举 白鹿洞规天道明 |
其他题名: |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活动 |
分类号: | G40-09;B244.7 |
页数: | 17 |
页码: | 193-209 |
摘要: | 朱熹在离开泉州同安县主簿任之后,向朝廷申请奉祠得到准许,约有十五年的时间按规定领微薄的祠禄养家,将身心投入到注释经典古籍与教学课徒的活动中,先后在紫阳楼、六经堂、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讲学,与闽地学者、湖湘学者、浙东学者、金溪学者探讨学问,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待哺饥民偏恋德,老翁犹作小儿啼。篇首所举朱熹不愿出山为宦,并非居奇以自售,也非高蹈遁世,其长期不欲再宦自有其理由,不在此细加讨论。朱熹听从刘清之的劝说,颁布《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使父子复合者数家,境内词讼锐减。当年九月,朱熹又任命学录杨日新为书院堂长,主持日常工作。 |
关键词: | 朱熹 白鹿洞书院 讲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