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讨论的主要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95
颗粒名称: 鹅湖之会讨论的主要问题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鹅湖之会的主要话题皆引自经典著作《孟子》、 《中庸》、《易》。朱氏强调格物致知、读书穷理;陆氏从道在吾心出发主张简易的发明本心。这就含有理学与心学的矛盾,即理学主张性即理、理一分殊与心学主张心即理、吾心千古不磨的矛盾。显然,这种矛盾,很难通过一次学术交流就能化解。朱熹自从同安主簿卸任后,长期蛰伏于武夷山下,主要从事讲学与著述活动,成就骄人,名播遐迩。而陆氏兄弟也非等闲之辈,在金溪一带负有盛名,自不甘落于人后。三地学者所学皆属儒家学说范畴,所论则是为学方法。而朱熹一贯坚持“凡人为学须穷理,穷理以读书为本”。
关键词: 朱熹 学者 鹅湖之会

内容

那么,本次会议,三方学者都对哪些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与激烈的辩论呢? 鹅湖之会的主要话题皆引自经典著作《孟子》、 《中庸》、《易》。朱氏强调格物致知、读书穷理;陆氏从道在吾心出发主张简易的发明本心。这就含有理学与心学的矛盾,即理学主张性即理、理一分殊与心学主张心即理、吾心千古不磨的矛盾。显然,这种矛盾,很难通过一次学术交流就能化解。
  朱熹自从同安主簿卸任后,长期蛰伏于武夷山下,主要从事讲学与著述活动,成就骄人,名播遐迩。而陆氏兄弟也非等闲之辈,在金溪一带负有盛名,自不甘落于人后。
  陆九渊登第后,授迪功郎、靖安县主簿,因母丧未赴任,于家守孝三年,在槐堂纳徒讲学。他不要求学者博览群书,认为只要将本心确定,许多道理也就能明白。陆九渊的教学之讲授,以注重涵养、收敛本心为特长,于是来听讲的人很多,其讲学也就深受士子、民众的欢迎,由此声名鹊起。朱熹已听说陆氏教人的简易工夫,直观地感觉到陆氏有尽废讲学、直悟本心之病,为之忧虑,深怕受众接受其顿悟的体认方法,会被引导走上歧途,陷入参禅的境地。
  鉴于朱、陆的为学之法有很大差别,吕祖谦倡议鹅湖之会,就是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沟通,通过学术交流和面对面的沟通,以冀彼此达成共识,因此,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寺的前三天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教人“为学之方”,双方有明显分歧。
  朱氏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顿悟。朱熹以陆氏之教人为太简易,陆九渊则以朱氏之教人为太支离。朱陆之别,看似一繁一简,实际上涉及的不是对儒家经典著作阅读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把握儒家思想的系统问题。
  在鹅湖寺的后五六天里,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广泛,但还是围绕一些具体的经学和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双方的见解多有一致性。表明朱陆的思想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讨论也有合有离。三地学者所学皆属儒家学说范畴,所论则是为学方法。我们在此所关注的是作为教育者,他们所确立的为学方法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又有哪些?陆氏不喜欢人埋头于书册,执意倡导直悟本心,一旦学者把握不准,采用冥思苦想的顿悟的简易工夫,就很容易滑入禅学的泥沼。而朱熹一贯坚持“凡人为学须穷理,穷理以读书为本”。要求从学者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读书,日积月累,融会贯通,将掌握的知识施之于事于物,则莫不各当其位。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