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江西境内多来往 王事之余为友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江西境内多来往 王事之余为友朋
其他题名: 朱熹路过江西的讲学活动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14
页码: 168-181
摘要: 看看朱熹在江西境内的行踪与教育活动。记载了朱熹在绍兴年间、隆兴二年秋冬之交、乾道三年、淳熙二年、淳熙六年、绍熙五年皆有过江西之境的信息,而朱熹在江西境内的讲学活动,如二入湖湘、二游故里、多次赴行在及赴任南康军守等,除了在人们所熟知的铅山县鹅湖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之外,将鹅湖寺的论辩以及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活动分别单独列章介绍。五十岁的朱熹扶病离五夫家起程赴任南康知军,二月四日到信州铅山崇寿精舍待命。朱熹移住铅山县观音寺,早在淳熙二年夏陆九龄与胞弟九渊等人参与鹅湖之会。
关键词: 朱熹 江西 讲论活动

内容

本篇将目光移到与福建西北大部接壤的江西,看看朱熹在江西境内的行踪与教育活动。
  在朱熹著作和诸多年谱中,记载了朱熹在绍兴年间、隆兴二年秋冬之交、乾道三年、淳熙二年、淳熙六年、绍熙五年皆有过江西之境的信息,而朱熹在江西境内的讲学活动,几乎与其路过江西各地有关,如二入湖湘、二游故里、多次赴行在及赴任南康军守等,均在所逗留地进行讲学或讲论。朱熹在江西进行大量的讲学活动,除了在人们所熟知的铅山县鹅湖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之外,还有诸如信州上饶、玉山、弋阳、贵溪等县,饶州的德兴、乐平、安仁、余干等县,建昌军的南城、新城等县,隆兴府的豫章、新建、丰城等县,临江军的清江、新淦、新喻等县,袁州的宜春、分宜、萍乡等县,皆为其足迹所至,也是其讲学、交友之所在,故与江西士大夫群体、晚生后学结下深厚的学术友谊。
  本书不拟逐县分说,而是将其零散的讲学活动归纳在一起论述,将鹅湖寺的论辩以及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活动分别单独列章介绍。(详见于后)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二十五日,五十岁的朱熹扶病离五夫家起程赴任南康知军,二月四日到信州铅山崇寿精舍待命。三月,朱熹移住铅山县观音寺,金溪陆九龄自抚州来见面、讲论。早在淳熙二年夏陆九龄与胞弟九渊等人参与鹅湖之会,与朱熹展开激烈的学术辩论,双方在“尊德性”与“道学问”的见解上分歧甚大,两大学派间有不相容之势。经过冷处理后,陆九龄有所转变为学态度,与朱熹讲论三日,必引用《论语》为证。聆听此次讲论者有朱熹儿子朱埜、朱在,外甥魏愉,门生林允中、黄榦、丁克、王翰、欧阳国瑞、余大雅、金朋悦、郑鉴以及随陆氏同来的刘尧夫,但刘尧夫却独去后面角头学道家打坐,对朱陆的讲论没有兴趣,被朱熹责骂。
  在此对这群随行并聆听朱陆讲论者略作介绍。
  朱埜是朱熹的次子,此时二十五岁,此次是护送父亲走马上任。朱在是朱熹的幼子,此时才十一虚岁,在失去母亲后,只能跟随父亲左右。魏愉则是朱熹外甥,朱熹以其孤,带其随行受学。丁克为建宁府崇安县上梅里人丁爱之子,字复之,淳熙六年春方从学于朱熹,此次随行受学。朱熹称其为人笃厚慈良,深有志于为己之学。从游数年,不幸于淳熙十二年十一月早逝,蔡元定协助其父择址安葬,黄榦作《祭丁复之文》,朱熹为之撰《丁复之墓记》。
  林允中,字扩之,为古田林用中之胞弟,此时已三十九岁,奔波于仕途,又问学于朱熹。乾道八年九月与用中一同向朱熹问学于崇安五夫紫阳楼,朱熹为之作字序。淳熙间又从学于寒泉精舍。
  王瀚或作王翰,字伯海,号定庵,杨时的弟子王师愈之长子,王柏之父,婺州金华人。原是吕祖谦门人,又以通家子师事朱熹,淳熙六年正月朱熹差知南康军时随行就学。同年四月,在南康军,与朱熹、丁克、魏愉、朱在等人共游,栖贤摩崖石刻留名。后历知县事,官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转从事郎,知武当军节度推官。
  欧阳国瑞为信州铅山人。与辛弃疾、朱熹、陈文蔚交厚。淳熙六年春二月,前往铅山县崇寿精舍看望途中卧病的朱熹,并托朱熹作《跋欧阳国瑞母氏锡诰》。
  金朋悦,徽州休宁县汪溪人。先从程大昌游。淳熙六年春二月问学朱熹于信州铅山崇寿精舍。朱熹以其为古博君子,视其为朋友,论辩义理,穷极精微。其后又到南康军问学,朱熹甚重之。后登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第,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
  余大雅、刘尧夫、黄榦和郑鉴的资料,本书相关章节中有具体的表述,于此不复。朱熹整顿南康军学朱熹于四月到达南康军后,看到“诵弦之声寥寥旷绝”,认为是“此长吏教化不明之责也”。①为了砥砺士风,振作学风,朱熹全力整顿南康军的学校、完善教育制度,向士子灌输儒家思想以对抗佛老思想的影响。四月间,朱熹连续发布《知南康榜文》、《知南康牒文》,下教三条,以养民力,敦风俗,砥士风。至淳熙七年三月,整修位于星子县的福星门内的南康军学,申乞以泗水侯(伯鱼)从祭孔子。朱熹整顿军学,立濂溪周先生祠于学宫,把周敦颐的画像挂在堂正中,以二程先生配祀,又立五贤祠。经过整饬,军学的面貌大为改观。朱熹又招学者入学,每四五日亲临军学讲学。朱熹“入学讲说。自《中庸、大学章句》之外,又出《太极讲义》一篇,以示学者”。此外,朱熹还敦请临江军新淦县尉为南康军军学傅道堂主盟文社教授,总司教条,每日讲书,次日复,三八出题,四九日纳课。择精勤者书考以示劝,无籍者给食,有籍者以次差补职事。其不率教者,则有规请贤父老,勉其子弟,努力从事于学。
  在此过程中,朱熹还敏锐地观察到异端的潜在危害。北宋诸帝王尊孔崇儒,又大力提倡佛道,宋太宗不但设立译经院,还赐译经院匾额“传经”,命选童子五十人入院学习梵文、梵学,还劝告宰相学佛。宋真宗即位不久即著《释氏论》,鼓动士大夫学佛。由此,佛教盛行,全国僧徒增至近四十万,女尼近六万。同时诏天下遍建天庆观,培植道徒,广集道教经典。僧道队伍的不断扩张,所占田地也越来越多。而各地官办学校却日趋凋敝。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提倡儒佛道并重的结果,却使儒、佛、道三家产生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民心不但没有向善,士心却不断沦丧,以致自毁长城,北宋在强虏的铁蹄下土崩瓦解。儒佛道三家的斗争,至南宋依然炽热。南康军民穷地荒,佛道影响遍及民间,家家诵经念佛,穷家子弃父母出家逃入空门,这是纲常败坏、人伦殄灭,故朱熹要敦厉风俗,首先利用《孝经》来化异俗、排异端。 朱熹常同学官讲论经旨,也亲自到学宫讲学,讲授《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在以举业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中,显然这种做法很独特。但在南康军学就读的学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化。临江军清江、新喻的讲学活动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六十五岁的朱熹再辞湖南安抚使,不获朝廷批准,决定抱老出山,为君王效力,四月上旬离开建阳考亭竹林精舍,在弟子黄义刚、杨至等人的陪同下向湖南进发。此次行走的路径是:福建建宁府建阳县考亭→邵武军邵武县→光泽→江西建昌军资溪→抚州东乡→临川→隆兴府丰城→临江军清江→新喻→袁州分宜→宜春→萍乡→湖南潭州澧陵→储州→湘潭→长沙。其于五月三日到达长沙城,在途车马舟楫行走约有一个月时间。
  先来介绍随行弟子的资料: 黄义刚,字毅然,抚州临川人。绍熙四年入闽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问学,与朱熹讨论浑仪与天象问题。次年,同杨至等人随朱熹入湖南赴长沙任。朱熹卸任东归时在侧。庆元三年至五年十一月又续学于考亭,议论尤有根据,叙所闻作《先师德言》。
  杨至,字至之,泉州府晋江人。为朱熹门生,以文学名于时,与李唐咨皆文采发越,灿烂可观,蔡元定以女妻之。淳熙间,在武夷精舍就学,绍熙二年续学于漳州。绍熙五年四月,同黄义刚、?渊等人随朱熹赴长沙任入湖南。庆元间在建阳考亭续学。朱熹称其讲论精细。辑《晦翁语录》,撰有《圣人至教图》、《天道至德图》等。 朱熹生平两次经由江西之境而西行入湘,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八月(1167年)访张栻,进行学术交流。第二次是继乾道三年之后的再度西行,横贯江西中部,经过江西五州数县。与首次过境不同,本次在途期间,朱熹广泛接触江西学者,临川、清江和宜春三地成为朱熹同江西学者讲论的三个中心。
  绍熙五年四月二十日前后,朱熹偕同弟子路过临江军新喻县,访艮斋先生谢谔,两人相见倾心讲论,谈论时政、诗学。谢谔留饮,并出示其师郭雍所著医术、历书,请朱熹作序刊行。
  谢谔(1121—1194年),字昌国,号艮斋,临江军新喻人。学本程颐,师事郭雍,得其宗旨,训诱后学,孜孜不倦。登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摄乐安尉,有能声。改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皆有惠政。擢监察御史,向朝廷进呈其所创《义役法》,得允,诏行于诸路,民以为便。光宗赵惇即位,谢谔献十箴,又论当节宴饮、去妄费等。
  朱熹与谢谔的相识,始于淳熙间朱熹与郭雍进行象数揲蓍论战时,当时朱熹在南康军任上。淳熙十二年十月五日,谢谔请朱熹作《跋谢艮斋所作静斋铭》。淳熙十五年六月,谢谔与朱熹在都下相见,同年九月,谢谔官左谏议大夫,荐举朱熹。随后谢谔迁御史中丞、权兵部侍郎,再改权工部尚书。即请求奉祠职淳熙十六年五月,谢谔遭留正提拔的一批人的排挤而离朝,请祠,提举太平兴国宫,归居新喻竹坡。
  谢谔重躬行,经学、史学、文学三者贯通,与江西诗派声息相通。其教弟子数百人,弟子遍布三湘二浙,在赣湘浙文士中影响力很大。其为人和易宽厚、朴直,全无一点富贵气。其自甘淡泊,读书吟哦,与杨万里相知、酬唱,与朱熹交厚。
  由于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朱熹与谢谔的会见,后来人们特地建亭以纪念朱熹与谢谔的聚会,在亭上作《二老图》,杨长孺有诗:“侍讲朱颜映白发,尚书野服接通衢。德星聚处人争看,画作两翁相见图。”实际上,当时听说大儒朱熹的到访,谢谔的门徒及其后学还是前来就教。
  当绍熙五年八月十四日朱熹在返程经过临江军时,杨万里遣其子杨长孺从吉水赶来相见,问朱熹入朝匡君布道之所为,朱熹要将自己数十年钻研儒家思想之所得“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崇礼”作为“帝王之学”传授给新帝。朱熹在临江军坐待朝命,静观时局,逗留数日,至八月二十日后方离此东行。在清江一带,生性喜好山水的朱熹未暇登游神往的道教名山——閤皂山。据此后不久的庆元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朱熹云:“余顷岁数往来江西,饱闻閤皂之胜,每以不能一往游焉为恨。今观苍玉诗卷,则亦不待身到脚历,而小院回廊,风篁雪竹,已了了在眼中矣。”但朱熹却不失时宜地向当地士子讲学,随行者得以聆听高谈妙论。朱熹在袁州宜春的讲学活动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攒峦不可数,峭绝谁能攀?上有青葱木,下有清泠湾。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众目共遗弃,千秋保坚顽。我独抱孤赏,喟然起长叹! 这是朱熹所写的诗,诗的题目是《同林择之、范伯崇归自湖南,袁州道中多奇峰、秀木、怪石、清泉,人赋一篇》,显然是乾道三年朱熹偕同弟子访湖湘学领袖张栻回程路过宜春时所作。由于时近年关,朱熹未作盘桓,偕同门徒匆忙回家。
  实际上,朱熹过宜春远不止一次。绍熙五年三月,朱熹在一群追随者的陪同下横穿江西入湘,当年的八月六日在长沙解帅印东归,再过袁州宜春,则稍微从容。八月十二日前后到达宜春,中秋日便有门人刘黻特地从庐陵赶到宜春来见,询问东归考亭或入朝奏事之事。刘黻,字季文,号静春,吉州庐陵人。早在绍熙三年便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问学,而后来的庆元五年间再续学于沧洲精舍。与朱熹书信往来数十通,讨论内容相当广泛。
  朱熹在宜春逗留期间,除刘黻来请教学问外,当地学子也纷纷前来问学。以至有人说朱熹还应宜春学人之请,游仰山,在大平兴国寺中的四藤阁讲学。
  然而,朱熹在宜春逗留期间,从湖南方面很快就传来辰州瑶民再起啸聚反抗,表明朱熹在长沙任上所实施的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在继任者(王蔺)那里难以贯彻执行下去,时局又发生了变化。于是朱熹中止了悠游讲学活动,决定入朝奏事。
  朱熹在抚州临川的讲学活动著名学者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言,临川、清江和宜春三地是朱熹同江西学者讲论的三个中心,此言当有所据。
  朱熹西入湖湘及返程东归,皆取道临川。绍熙五年八月回途,二十七日再到临川,朱熹为曾季狸《艇斋师友尺牍》作跋。临川是个人才辈出之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是临川人。朱熹的门人黄义刚和黄义勇兄弟也是抚州临川人,二人恳请恩师暂停脚步,到书院给士子们讲论义理。
  临川士子先后受学于朱熹者不在少数,如俞庭椿、黄日新、陈芝、甘节、黄义刚、黄义勇、吴琮、吴玭等皆为朱门弟子。俞庭椿,早年师事陆九渊,淳熙间曾到崇安武夷精舍问学于朱熹。黄日新于淳熙十六年三月十三日,携程迥之信,往见朱熹,示其积多年之力所著的《通鉴韵语》书稿,朱熹作《跋通鉴韵语》文,对其勤奋耕作、提倡为己之学作出肯定。陈芝于绍熙三年、庆元四年两度到建阳考亭从学,记有朱熹之语。拜辞,晦翁赠以《近思录》,曰:“公事母,可检‘乾母之蛊’看,便自见得那道理。”甘节于绍熙四年,问学于建阳考亭精舍,为高弟。黄义刚与黄义勇兄弟,于绍熙四年入闽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问学,与朱熹讨论浑仪与天象问题。吴琮与吴玭兄弟,于绍熙五年夏秋间问学于长沙、岳麓书院,论太极动静不确,记录师言。 朱熹还推荐孝宗乾道间进士严思义,为淳熙八年卒于官的谢源作《邵武县丞谢君墓碣铭》。故朱熹在临川人心目中还是有威望的。朱熹到抚州临川时接到诏书,朝廷又将朱熹改官,命其入朝奏事,赴经筵开讲,实际上就是要朱熹去做个帝王师。这就意味着朱熹的学说传播,将由民间走入朝廷,被官方所承认。于是,朱熹不取由临川→金溪→资溪→光泽→邵武→建阳的路径,而是改道由临川走东乡,由贵溪走弋阳,九月初到信州上饶,再上杭州入朝面圣。朱熹在临川逗留不长,其讲学具体内容,以及朱熹如何收拾绍熙四年陆九渊逝世后的陆氏学派的残局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考补。
  这里顺便说说,朱熹逝世之后,朱陆后学的纷争并未停息。陆九渊门人章节夫,与同门张孝直齐名,尝集朱熹、陆九渊辞旨异同而疏解之,名为《修和管见》,以调和朱陆学派纷争。而朱熹高弟及女婿黄榦于嘉定间曾来临川担任县令,并在此收得何基为徒,亲传朱熹理学,何基日后则成为“北山学派”开创者,传播朱子理学。确可谓薪火相传之成功。朱熹在信州的讲学活动 《上饶县志》收入汪伟《朱文公祠记》一文。文载:吾信为闽之门户,文公游仕四方,必道出焉,故信之山水最为赏爱,至今深山穷谷,虽土人亦罕至,而往往有公遗墨,然莫可考矣。鹅湖以讲道特显,怀玉、三清又平生所愿游,每见于书札间不一而足,南岩去郡始绝溪而南半里许,公盖常至焉。
  朱熹生平不仅频繁来往于广信府,而且在信州的鹅湖书院、带湖书院、博山书院、南岩寺、章岩寺、怀玉山等处讲学游览。绍熙五年八月底或九月初,朱熹与门徒一行人抵达上饶,在此逗留五六天,再待朝命。在信州期间,朱熹为信州玉山县作《旌忠愍节庙碑》,歌颂抗金死节的张叔夜、郑骧的英勇事迹。朱熹与辛弃疾见面讲论于带湖。朱熹在入朝为帝王师四十六日之后被新帝内批离朝,大约在闰十月二十六日偕同弟子归闽。朱熹再次来到玉山县,登览怀玉山山水和到县学给诸生讲学。其后来到信州治所上饶,凭吊王时敏。王时敏为程颐门人尹焞的高足,学有源流,兼该体用。教授乡里,培植后进,要求学者识一“愧”字与“耻”字,维持斯文,有当世名儒风范。早在淳熙二年六月鹅湖之会时,朱熹偕同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至湖潭访之。淳熙十五年四月,朱熹入京奏事,路过信州,两人见面论学。王时敏于绍熙五年冬间卒,其后朱熹归自都下过上饶,闻其噩耗,往湖潭凭吊良师益友之墓,有诗《挽王德修》。而信州州学教授林德久,听说朱熹到来,便热情邀请朱熹到州学观看新落成的大成殿,请朱熹为诸生讲学,为大成殿作记。朱熹与江西各书院的关系绍兴十九年开始至绍熙五年(1149—1194年)的数十年里,朱熹多次路过江西,在江西各地的讲学活动甚多,除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具有规模,其他的讲学活动显得很零散,但以书院为基地的私人讲学活动始终在进行中,在江西各地的多所书院留下的踪迹,数百年来一直让人追思不已。现根据多种文献记载归纳如表2所示:龙光书院,亦作荣光书院,在江西丰城荣塘剑池庙左。邑人陈自俯于绍兴元年创建,内有六经楼、仰止堂、讲堂、戒规堂等建筑,四方来学者众。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偕门弟子林用中、范念德往湖南长沙访问张栻路过此地而入院讲学,受学者有熊世基、熊世琦兄弟诸人。乾道六年,熊氏兄弟建心广堂,还请朱熹作《龙光书院心广堂记》。
  盛家洲书院,在江西丰城县东。乾道三年朱熹与林用中、范念德路过此地而入院讲学。朱熹有诗咏之湖上阑干百尺台,台边水殿倚云开。洪桥人隔荷花语,玉碗水盘进雪来。
  濂溪书堂,后改名濂溪书院,在江西九江城南濂溪巷,周敦颐于北宋嘉祐六年定居于此而建。后遭兵燹而毁。南宋淳熙三年,江州知州潘兹明、通判吕胜己重建,请朱熹作《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朱熹带领大批人员北行,至濂溪书堂拜谒濂溪先生遗像。随行者有刘清之、林用中、张扬卿、王朝、黄榦、陈士直、王阮、周颐、赵希汉、陈祖永、祁真卿、吴兼善、许子春、胡莘、余隅、张彦先及僧志南、明老等人。刘清之请朱熹为诸生说《太极图》义。受学者既有随行的人,也有周敦颐的曾孙周正卿、周彦卿,玄孙周焘等人。
  东山书院,在江西余干县冠山东峰,赵汝愚与从弟赵汝靓于淳熙间所建。朱熹为其书堂“云风堂”书匾。赵汝愚为朱熹好友,其子赵崇宪、崇度皆为朱熹门人,曾延请朱熹讲学其中。
  银峰书院,在饶州德兴县延福坊。淳熙间,邑人余瀚、余渊延请朱熹讲学其中。
  双桂书院,在饶州德兴县游奕坞。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朱熹偕同蔡元定回婺源省亲、扫墓,路过江西德兴,受程烨、程燧兄弟邀请,入院讲学。并作诗《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诗云: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澹荡,任渠艳冶斗春开。
  隆冈书院,在隆兴府城南四十里,由淳熙间进士刘邦本所建。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朱熹从南康军卸任归闽,途经此地,入院讲学,并作四首七言诗《隆冈书院四景诗》,该诗由刘氏裔孙珍藏。 朱熹讲学于上述各书院,大部分是其路过时所发生的,仅白鹿洞书院是在其任官职期间发生的,不论讲学时间或长或短,许多人得以亲临现场,聆听名儒讲授儒家经典,必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南宋版图中江西与浙江交界处管辖权属不同于当今。江南西路与江南东路的饶州和信州所辖之地,列为当今的江西境内。本文为叙述方便,实际上将饶州和信州纳入其中。在随后的撰写中,将侧重于朱熹在信州上饶铅山鹅湖寺的讲论和南康军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对玉山讲学活动则独立探讨。

附注

①《朱熹年谱长编》,第616—618页。 ①《朱子全书·别集》卷9,第5001页。 ①曹彦约:《昌谷集》卷20,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朱子大传》,第874页。 ①《江西通志》卷39。②《朱文公文集·跋苍玉诗卷》。 ①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1143页。 ①参见《玉山讲座明宗义格致诚天下平——朱熹在玉山讲学活动拾零》一节①同治《丰城县志》卷20。 ①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30。②黄宗羲:《宋元学案》卷4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7页。③《江西通志》卷82。 ①清雍正《江西通志》卷22。②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江南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