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回婺源的时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83
颗粒名称: 朱熹回婺源的时间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157-158
摘要: 朱熹生平有两次回祖籍婺源的经历,朱熹决定要回趟陌生而向往的故乡,二十岁的朱熹打点行装回婺源省亲访友、祭祖扫墓。朱熹锦衣荣归故里,朱熹回乡拜见家乡亲友,对分布在婺源各处的祖墓进行辨识、祭扫,由于朱松兄弟入闽后较少回去祭扫,朱熹将父亲的同乡好友张敦颐为其家赎回的田产之租金作为祖墓省扫祭祀之用,朱熹还谒告家庙,朱熹遍访婺源亲友和乡先丈,特别是到歙县拜见外祖父祝确等人。朱熹的婺源、歙县两县之行,就有婺源和歙县等地的与之年龄相若者问学于朱熹,这使朱熹得以在新安传播了自己最初的影响。朱熹中进士后。
关键词: 朱熹 婺源 科举考试

内容

朱熹生平有两次回祖籍婺源的经历,第一次是在进士及第后的绍兴十九年即1149年;第二次是淳熙三年即1176年。 对历代参与科举考试者来说,十九岁就能脱却场屋的束缚,这是十分荣幸的事,这对朱熹来说,也是其人生最值得庆贺的事,这又意味着人生将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朱熹决定要回趟陌生而向往的故乡,向列祖列宗的英灵报告喜讯,自己的努力、前辈的栽培和祖上的阴德,终于使自己考中了进士,又可以承父志而再光宗耀祖。
  绍兴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岁的朱熹打点行装回婺源省亲访友、祭祖扫墓。朱熹锦衣荣归故里,要做三件大事:一是拜会家乡亲人;二是封识祖坟;三是赎回祖田。朱熹回乡拜见家乡亲友,又在亲朋好友的指引下,对分布在婺源各处的祖墓进行辨识、祭扫,六世祖的墓地分别在连同、官坑、汤村、王桥、镇下、小港,那里分别葬有朱古僚、朱廷隽、朱昭元、朱惟甫、朱震、朱恂,由于朱松兄弟入闽后较少回去祭扫,兄弟先后亡故后,祖墓大多荒废,下一代人将不能识,朱熹就自觉地进行春祭,对他们进行逐一封识。朱熹将父亲的同乡好友张敦颐为其家赎回的田产之租金作为祖墓省扫祭祀之用,宴请了故乡父老。朱熹还谒告家庙,凭吊虹井,游紫阳山,在完成这些重要任务的同时,朱熹遍访婺源亲友和乡先丈,特别是到歙县拜见外祖父祝确等人。朱熹的婺源、歙县两县之行,有一大批沾亲带故的人前呼后拥,这些人当中,就有婺源和歙县等地的与之年龄相若者问学于朱熹,这使朱熹得以在新安传播了自己最初的影响。朱熹中进士后,又开始发奋读书,全面读六经、语、孟,读曾巩《曾南丰集》、谢良佐《论语解》、西山李郁《论孟说》等理学著作,晓知大义,学问思想发生转折,至十九年年底往婺源展墓,便开始向新安学子传播已获得的文化知识。因此,绍兴十九年年底的新安之行,可以看成朱熹的教学生涯之开端。
  淳熙三年四月,四十七岁的朱熹偕四十三岁的高弟蔡元定在参加三衢与浙东著名学者吕祖谦会谈之后,北上婺源展墓。在路上,朱熹与蔡元定反复研读《近思录》(该书由朱熹与吕祖谦所辑录),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彼此受益良多。朱熹也明确了自己的学问目标,要追求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敬义夹持,明诚两进,敬知双修。这次北行婺源,至六月初才返闽,其间有机会和时间向新安士子进行讲学,传播儒家思想。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