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一宗悬案如何解 坤峡飞雁指迷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78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一宗悬案如何解 坤峡飞雁指迷津
其他题名: 朱熹在闽东的讲学活动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16
页码: 140-155
摘要: 称帝五年无建树而长期被心疾折磨的光宗皇帝,斥逐朱熹、彭龟年,却再步北宋元祐党派斗争之后尘,韩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击罢右丞相赵汝愚。为朱熹、赵汝愚辩诬,遂草成封事数万言,小人始敢直诋朱熹。又至赵汝愚女婿家祭奠。刘德秀奏论丞相留正引伪学之徒以危社稷,知贡举叶翥、倪思、刘德秀奏论伪学之魁,吏部尚书叶翥等再上奏攻伪学,朱熹《四书集注》与《语录》在毁禁之列。无书可读的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诸生各散去。监察御史沈继祖奏劾朱熹,朱熹在给好友方士繇的信中说。六十八岁的朱熹虽然没有被流放异乡。在赵汝愚失势之后。
关键词: 朱熹 闽东 讲学

内容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人物有特殊的举动与表现。
  称帝五年无建树而长期被心疾折磨的光宗皇帝,于绍熙五年七月甲子日将帝位禅让给儿子赵扩,顺利地完成了皇权的交接才稳定了悸动不安的心。宁宗登基,庆元纪元开始,朝廷权力集团中却形成两大对立阵营,以外戚韩侂胄为代表的一方,要排挤打击以宗室赵汝愚为代表的一方。韩侂胄以密传内旨拥立赵扩为宁宗的功劳,利用皇亲关系逐步登上相位,阿谀宁宗取宠,乘隙窃弄威福,培植党羽,排斥异己,逐杀丞相赵汝愚,斥逐朱熹、彭龟年,斥理学为伪学,请下诏严禁道学,为自己独揽大权逐步扫清道路,却再步北宋元祐党派斗争之后尘,为后世所诟病。
  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二十二日,韩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击罢右丞相赵汝愚。四月二日,太府寺丞吕祖俭上书攻韩侂胄,为朱熹、赵汝愚辩诬,被弹劾罢官,送韶州安置。四月六日,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衜、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伏阙上书,被以“妄乱上书,扇摇国是”各送五百里外编管。五月十三日,右正言刘德秀请考核真伪,以辨邪正。在都下的黄榦来信告知朝中变故之见闻。朱熹自念身虽闲退,尚带侍从职名,不敢自默,遂草成封事数万言,极陈奸邪蔽主之祸,明赵汝愚之冤屈。门人蔡元定入谏,以蓍决之,得遯之家人,遂焚奏稿,自号遯翁。朱熹寄望杨万里一出,入朝劝阻宁宗,但不果。七月十三日,御史中丞何澹上疏论专门之学,乞录真去伪。张贵谟上书,指论《太极图说》之非。十二月二十六日,朝廷下诏,朱熹依旧秘阁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但中书舍人傅伯寿行文已有“大逊如慢,小逊如伪”之语,是后,小人始敢直诋朱熹。
  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二十日,被贬零陵的赵汝愚,过衡阳而病,又为守臣钱鍪所窘,遂服药而卒,天下冤之。朱熹闻讯,作《祭赵丞相文》,往寒泉哭吊,又至赵汝愚女婿家祭奠。刘德秀奏论丞相留正引伪学之徒以危社稷,以去之。朱熹申乞改正已受从官恩数。知贡举叶翥、倪思、刘德秀奏论伪学之魁,乞毁《语录》。三月十一日,吏部尚书叶翥等再上奏攻伪学,乞考察太学、州学。六月十五日,国子监上奏乞毁理学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与《语录》在毁禁之列。八月九日,太常少卿胡纮奏论“伪学”猖獗,图谋不轨,请权住进拟伪党。至十月,风色愈劲,无书可读的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诸生各散去。而只有少数学者来,如辅广兄弟、万人杰等来问学。更多的是选择离开,“诸人皆为外间浮论攻击,不敢自安而去。”由于先后有胡纮、何澹、刘德秀、刘三杰等人的恶意攻击,降至当年的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奏劾朱熹,二十六日朱熹落职罢祠就成为现实。庆元二年十二月,朱熹在给好友方士繇的信中说:“熹忽闻有镌职罢祠之命,尚未被受,不胜惶恐……”朱熹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担忧,在给蔡元定的信中有“只恐窜谪,不得共讲评耳。”随后的庆元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落职罢祠的省劄下到,朱熹上谢表。六十八岁的朱熹虽然没有被流放异乡,但一代儒宗就此沦为平民,也就是完全失去了体面的政治保护,可任人摆布,他甚至做好随时被行遣之准备。
  在赵汝愚失势之后,朱熹被免职夺俸,其弟子蔡元定被收押遣送道州管制,连建阳县令储用也受牵连降官两级。更甚者,有人请求朝廷将朱熹斩首示众,以号令天下。许多与朱熹交往的人,闻风心悸,被迫与朱熹脱离关系,一些门生为避嫌,立即改换门庭,更名他师,过门而不入也就可想而知。在黑云压城的严峻情势下,朱熹感到心力交瘁,寂寞感油然而升。好在还有几位忠心耿耿的门人服侍左右,认真读书,使逆境中的朱熹感到稍许宽慰。而来自朝中、州府官员的迫害与威胁却日益增加,朝臣提出约束官员、士人仕进,要求各人申明“不是伪学,如是伪学,甘伏朝典”。朱熹虽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士友往来论学,不停著述《仪礼》,但“年来此道为世排斥”,朱熹处于“齰舌”时期,自然无力回应与反击政治迫害,只能被动地承受煎熬,甚至不敢为人题跋、作记,“以例不敢为人作文字”,连书信中也反复交代“切勿为外人道也”,也不敢刊印书籍,生怕连累士友,更生祸害。特别是蔡元定被谪,朱熹致信中特别交代“言语诸事,更宜谨密”。这些书信,还是可以看出朱熹心有余悸。
  当然,也有一些立场坚定的门人,“遣之不去,亦姑任之”,毅然留下来陪护朱熹,但这些学者的学识不如蔡元定、黄榦等人,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使朱熹感觉“此间块处,有疑无所讲,殊觉愦愦”,刹不住车的朱熹企图寻找更强的学侣。而一些门人,包括被谪的蔡元定无不为导师的处境担心,强烈要求朱熹暂避风头,或出外散心以排除心头郁闷。庆元三年清明节前,朱熹由门徒陪护下离开考亭往政和展墓,顺便到闽东游走。朱熹写信告诉远在舂陵的蔡元定“近至政和……”“《律书序》客中不暇检寻,须俟还家,即为整葺,后便奉寄也。”又“客中得一二同志早晚讲论,想亦不觉度日也。”又言“直卿又以忧归,前日到顺昌吊之。”因此,有理由说朱熹在三月间,从政和直下闽东,到宁德、长溪、福鼎、连江、福州、闽清、古田一带走动,当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富沙坤峡之野店,朱熹为随行的度正作《跋张敬夫与冯公帖》,可能还到小桥与赋闲于家的史学家袁枢会面,其后到延平,八月七日走顺昌,宿筼筜铺,再走将乐、泰宁、邵武,回建阳考亭,此时“精舍已空,眼前朋友亦不长进,只前日永嘉一二人来,稍可告语,今已去矣。”“精舍阗然,时有一二,亦不能久。” 关于富沙坤峡之地名与方位,需要在此特别说明,富沙即建州,此有典籍可考。《五代史·闽世家》中载王曦之之弟王延政任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嘉靖《建宁府志·建置沿革》亦载:“五代晋高祖天福六年以建州为镇安军,王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富沙作为建州的别称,可谓由来已久。在嘉靖《邵武府志·名宦》陈岩条下云:“按纲目,岩,建州人,《闽中记》云富沙。”下注小字曰:“富沙即建州。”如是,大家便可知道富沙是建安、建州、建宁府的代称。但坤峡却不为人所熟知。
  坤峡指的又是哪儿?查闽北数方志也未得。但在1981年12月由福建省建瓯县地名办公室编的《建瓯县地名录》中,收集有将门峡、尾坑峡、西漈峡、席上峡、凤冠峡、莲花峡、后溪林峡、石狗峡、饭子峡、马安峡、乌鸦峡等十一个峡名,唯有将门峡在当地百姓读音中要读成将军门峡,将军门快速连读,其音与坤相近。而该峡位于当今地图上的小桥镇与玉山镇之间,也就是说,其地理位置在建瓯通往古田的交通道上。该峡地势较高,海拔864米,常有云雾缭绕,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度正于庆元三年七月二十二日与朱熹过富沙坤峡,留宿荒郊野店论学,随后又别于坤峡,此后朱熹又行至延平、顺昌、泰宁、邵武。可见,在清明节之后,朱熹离开考亭。由于史料欠缺,朱熹如何会出现在坤峡,就有待考证。以笔者所见,当是清明后,朱熹在门生的陪同下走闽东,七月由古田走玉山,过坤峡,与度正分别。度正北归,朱熹西下。
  本次行走路线,最有可能的是:建阳考亭→政和→(周宁)→长溪境内(福安、福鼎、赤岸、潋水、桐山、松山)→宁德→罗源→连江石门→长乐→福州→闽县→闽清→古田→建安(玉山→坤峡→小桥→南雅)→南剑州延平→顺昌→将乐→泰宁→邵武→建阳考亭。 在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合编的《考亭紫阳朱氏总谱》中,有明确记载朱熹于三月离开考亭,到闽东避难、讲学之内容,但言“在女婿黄榦的护送下”却失考。黄榦于庆元三年正月至吉州庐陵仲兄官所省母,与吴伯丰、李宝之等人商量修《礼书》之事宜,逢母卒,七月与其兄扶丧东归,八月与朱熹见面于顺昌。闽东许多县志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记载朱熹的避伪行踪,当有所本,而具体到达的时间先后、长短,于各志中未予梳理,于叙述上或有所出入,国内专家已有辨别,拙作《朱熹在福建的行踪》亦有论及。据《西园桐山高氏宗谱·艺文》记载,林湜给友人张泳的书信《与张潜夫书》云:窃陪元晦先生游赤岸,未及月移辙潋水,湜从;移辙桐山,湜从;闻天台、雁荡奇胜,就永嘉,湜从;通老、敏仲、国楹、昙伯拜别而返,独松山山水幽致,差强人意,从之回石门,涉横阳。文中的赤岸、潋水、桐山、松山,皆为当时长溪境内之地点,石门在连江,故此松山非浙江境内之松山县,横阳亦不当是浙江平阳县。说明在闽东行走已见南折之趋势,似未就永嘉。因未得原文,对其解读会有偏差。
  朱熹在庆元五年给林湜的信中提到:“中间虽幸夤缘再见,然苦葱葱。”又提到闽东的杨楫来考亭续学和“德修崎岖远谪,令人动心。”德修为刘德修,即刘光祖。刘光祖庆元五年二月二十三日,以撰《涪城学记》,遭张釜弹劾落职,贬谪房州。朱熹的信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庆元五年前,朱熹与林湜有见面,见面的地点就是在闽东。
  清代乾隆年间出版的《宁德县志》就将朱松和朱熹父子作为流寓中的贤达来看待的。其言:紫阳朱子,庆元间以禁伪学避地于闽,至长溪,主杨楫家,讲学于石湖馆、龟龄寺、石堂等处。
  从游者甚众,而杨楫、杨复、林湜、高松、陈骏、郑师孟、龚郯、张泳其最著者也。
  庆元三年,朱熹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虽政治上遭受迫害与打击,但其外出游历时,仍迷恋于宁德的奇丽、静馨,尽享林泉乐趣,登龟山禅寺后白云亭,欣然作诗云: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
  此诗曾刻于白云亭上,今亭已废。
  根据《长溪县志》记载,长溪县的法华寺和下浒的文星坪,以及南宋淳祐年间划到福安县二十八都的考亭,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之地。朱熹被时势所迫,第二次到长溪,因有众多追随者相伴左右,行动、生活等方面都有人照顾,但他却不敢声张,也不做长时间的逗留。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精编本《中国名胜词典》 (2001年版)第579页记载:太姥山旧名太母山,又名才山。在福鼎市南,东南临海,海拔917米,周围20公里。相传尧时有老母种兰山中,晚逢道士羽化仙去,故以太母名之,后又改为太姥。以“峰、石、洞、雾”四绝称雄。山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二岭、一谷。其主体为摩霄峰,高耸云端,晴天登此可观海上日出。峰峦奇特怪石嵯峨。据传,太姥山兴盛于唐宋,山南北有36个寺院。国兴寺创建于唐代,至今尚存唐代石塔、石柱和碑刻。玉湖庵相传为宋朱熹草堂遗址,并传朱熹曾在璇矶洞(今观音洞)内疏注《中庸》。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王秀试主编的《福建省地图册·福鼎市》(2005年版)中,有“冷城(潋城)尚存朱熹讲学处石湖书院遗址”,而冷城在秦屿镇北部,今为杨楫祠。《福鼎县志·学校》,杨爽记云:杨楫常从朱晦翁游。朱熹寄迹长溪,楫履赤岸延至家,乃度其居之东立书院。在嘉靖版《福鼎县志·流寓》中有:朱熹,字元晦,绍兴十八年进士,庆元间以禁伪学避地长溪,主杨楫家,讲学石湖观,从游者甚众。《福鼎县志·名胜》中有:石湖书院诗刻,朱子题“溪流石作柱,湖影月为潭”十字镌于石。石湖书院,今废。
  上述出现玉湖庵、石湖书院,皆涉朱熹讲学之事。从县志等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朱熹是到过闽东福鼎的。朱熹在古田书院讲学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终生离不开书院、不中断讲学。朱熹来到古田,主要立足点是溪山书院和蓝田书院,由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孙、余隅、余范等众门人侍候,生活起居得到关照,同时也得到友人的帮助与保护。而在两书院周围,还有螺峰书院、浣溪书院、魁龙书院、兴贤书院、擢秀书院、谈书书院等,故朱熹仍能受聘讲学于多所书院,继续宣扬儒家学说。在远离朝廷、州府官员的视野里,朱熹仍做低调的讲学活动。
  在古田县城北有溪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历年来培养出众多人才,是一所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书院。庆元间由朱熹门人林用中、林允中兄弟所主。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地至此,讲学其间,并书其匾曰:溪山第一。
  在古田杉洋有由南唐建阳令余焕所创建的蓝田书院。庆元三年朱熹题写“蓝田书院”四个大字,当时书院堂长李昂、直学李元鼎择丁已春三月吉旦立石以纪。
  杉洋是个古村落,一名蓝田,坐落于闽东古田县大东山区的谷地之中。历史上,从宁德沿海至闽北的古道沿村而过,理学家朱熹到蓝田书院讲学,而使儒学风行乡里,由此誉为“先贤过化之乡”。清乾隆辛丑暮春,县令万友正作《重修蓝田书院序》,言杉洋为余、李两姓聚族而居之地,为紫阳过化之乡,重文习礼。乾隆四十七年夏六月,福建全省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珪作《蓝田书院碑文》、《重修蓝田书院记》,其中言:“相传庆元间紫阳文公尝至此。”其信息来源于余氏后人余席珍。
  在杉洋《李氏宗谱·李昂传》载:我与余偶辈亲。朱夫子遭伪学之毁,来蓝田书院讲学,荐吾为堂长……为院执行《学规》,学风昌盛,桃李满园,听学供课,学业正统。费银充裕而省之。而余偶在《蓝田书院鳌鱼吐水水墨集》中云:朱文公庆元三年遭害避居乡间,集门人于蓝田。
  在古田杉洋横路坂,有朱熹门人余隅、余范读书处。庆元间余隅所主。朱熹书匾“擢秀斋”及题对联“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后人将余氏读书处取名为擢秀书院。
  朱熹与门人黄幹等讲学于古田九都螺坑村的螺峰书院。
  兴贤书院,在古田县东三十五都龙津境内。余范所主。朱熹书匾。浣溪书院,在古田县八都五代附马魏鹏祠堂之北,朱熹书匾。
  朱熹在庆元三年讲学于谈书堂。据古田大甲乡谈书村《林氏宗谱·艺文》载云:“地经过化便是名山,此玉田东路之所以异于他乡,虽西魏无可驾乎其上。浣溪书院独具形胜,东则如程际兴贤书院,三阳(今杉洋)则东西斋如蓝田书院、擢秀书院,而吾乡之谈书堂遂并驱诸名区而馨闻古今矣!原为真人肇基,绩额曰‘觉真堂’。至宋朱文公履题,云:‘红溪载雨’,更而题之曰‘谈书堂’。墨汗淋漓,草木润三春之色;砚池活泼,山川择一管之妍,先贤足迹,片土芬芳……”后人改建为谈书书院以纪念朱熹。
  据说,还有白沙的魁龙书院、杉洋夏庄的凤林书院、鹤塘程际的际水书院、溪边的蓝溪书院、东店的芝山书院、院前的雷峰书院、鹤塘的进贤书院等,都留有朱熹的足迹。而是否全发生在庆元三年,则有待考核,因为此前朱熹从福州回归闽北,也有经过古田的可能。朱熹的闽东籍门生与友人朱熹的闽东籍门人有多位,古田籍的有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孙、林大春、林师愚、余隅、余范、程若中、程深文、蒋康国等,长溪籍的有杨楫、高松、黄幹、杨复等,宁德籍的有郑师孟、龚郯、陈骏等。他们在当地具有坚实背景、享有较高的地位,在老师处境艰难中,想方设法加以保护。
  林用中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从绍兴二十七年年底开始问学于朱熹,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甚得朱熹称赏,先后推荐给尤溪石知县、闽帅赵汝愚。绍熙五年闰十月,朱熹去国,移杭州西湖灵芝寺时在侧。庆元初退居古田以讲学,仍与朱熹往来论学,探讨义理之学。终身不求仕进,讲学之余,多资朱熹著述活动,自著有《草堂集》。
  林允中,字扩之,用中之胞弟。乾道八年九月与用中一同向朱熹问学于崇安五夫紫阳楼,朱熹为之作字序。后又从学于寒泉精舍。与朱熹等人游五夫开善寺,朱熹作《次林扩之开善避暑韵二首》。 林夔孙,字子武,号蒙谷,福州古田人。淳熙间追随朱熹到南康军。庆元三年春间问学朱熹于建阳考亭,命作沧洲精舍堂长。伪学禁严,仍与傅定等人从朱熹讲论不辍。四月随朱熹往古田避难。庆元六年又到考亭问学,三月朱熹过世时仍在考亭。嘉定七年(1214年),以特奏名授县尉。后在隆兴府东湖书院教授弟子,江万里曾拜其为师问学。著《书本义》、 《中庸章句》、《蒙谷集》。
  林大春,字熙之,号慥斋,福州古田县人,林用中的老师。乾道四年十一月到崇安五夫向朱熹问学。其家世崇尚理学,戒子弟不得用浮屠法,故其家子孙皆以文行世。
  林师愚,字鲁山,福州古田人。乾道四年六月,到崇安五夫向朱熹问学,笃志好学,深得朱熹称许。朱熹有书信致之。其父林师鲁,字熙之,号芸谷,林择之早年的老师。曾从游于朱熹门下,讲论精辟,品行纯笃。朱熹作《送林熙之五首》诗,又有《答林熙之书》。
  余隅,字占之,号克斋,福州古田县人。乾道九年七月从学于朱熹,问学甚敏,与林用中齐名。在其先祖余焕所建的蓝田书院内立夫子庙,请朱熹书匾,自己作记。淳熙八年就教朱熹于九江濂溪书堂,同年闰三月,与朱熹等人同游南康寻真观。随后,朱熹卸任南康太守时畅游庐山,与清江刘清之等人陪同。归则主擢秀书院,庆元三年邀请朱熹到古田避难讲学,有《克斋文集》。
  余范,字彝孙,福州古田县人。乾道九年七月从学于朱熹,朱熹称余占之机敏、余彝孙淳静,皆可喜也。庆元三年,在古田问学于朱熹,并主兴贤书院,延请避庆元党禁迫害之难的朱熹来书院讲学。
  程若中,字宝石,自号槃涧居士,福州古田县人,朱熹门人。庆元间问学于古田。嘉定中特奏名。其躬行无伪,礼度不违。子孙侍侧,虽盛暑,衣冠肃然不怠。著有《槃涧集》。
  蒋康国,字彦礼,号鼎山,福州古田人,登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官从政郎、饶州司法参军。朱熹门人,受学于古田溪山书院,彼此多有讲论,朱熹著《楚辞集注》,多质之。
  林蒙正,福州古田人,在古田与朱熹游,庆元五年六月十六日到建阳考亭访朱熹,朱熹为其所藏朱松《与净悟书》作跋。
  黄幹,字尚质,福州长溪人。朱熹门人,庆元三年四月于古田蓝田书院师事朱熹,朱熹避伪学之禁至长溪,尝主其家。朱熹死后,尚质同杨复一起从事讲学,弘扬程朱理学。著有《梅鉴》、《四书纪闻》、《五经讲义》等。
  杨复,一名璹,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州府长溪人。绍熙四年就学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长期跟随朱熹,与黄幹等同门相友善。以考索精核闻,补齐礼书之祭礼部分,成《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作《文公家礼仪节序》。因禁伪学,退隐。真德秀帅闽,于郡学筑贵德堂以处之,又主讲于沧洲精舍,闽士多就学焉。著有《祭礼》、《仪礼图解》、《家礼杂说附注》等。卒,黄勉斋、真西山、林聪皆有赞。
  杨楫(1142—1213年),字通老,号悦堂,杨惇礼之孙,福州长溪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及第。其性刚介有守,不苟合。历官莆田县尉,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楫历疏其不便以报,叔达虽从而心不乐,秩满上府,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楫徐徐陈对,无所屈。罢去,漕使林析谓叔达曰,以一尉敢与帅辩,大是奇事。遂荐之,累官司农寺簿、国子博士,转少卿,后出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黄榦作《复江西漕杨通老楫》。其为朱熹门生,淳熙间在武夷精舍就学,绍熙间至庆元元年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续学。庆元三年,延请朱熹讲学于石湖书院。其参与朱熹的《礼书》编纂。嘉定四年在同安郡斋刻印朱熹的《楚辞集注》。嘉定六年卒于官,祀于学,黄榦作《祭杨通老文》。其著有《奏议》、《悦堂文集》。
  高松(1154—1211年),字国楹,高融之子,福州长溪桐山人。少游陈傅良之门,不专事科举之学。黎明而起,夜丙而止,读书益多,闻见益广,华枝蔓叶,自然消落,以是不合于俗。同学多先达,而其则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始登第,又洊丁艰,益肆力于学。寻授台州教授,启迪有方,一时州缙绅皆出入其门,故例撰讲章。晚从朱熹学,陈傅良有《送长溪国楹从学朱元晦》诗云:洛学今无恙,东南属此翁。从游虽已晚,趣向竟谁同。一第收良易,遗经语未终。归期定何日,我欲叩新功。据传庆元三年党禁期间,朱熹曾避地长溪,在桐山双髻山之龟峰最高处一览轩讲学,松与杨楫等人,皆侍学于侧。其病卒后,叶适铭其墓。
  郑师孟,或作思孟,字齐卿,号存斋,福州府宁德人。家贫力学,六经注疏,皆手自抄录。庆元间问学朱熹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古田蓝田书院等,提问关于“集注举横渠说之意”及问“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等内容。黄榦奇其才,嘉其志,遂妻以女。著有《洪范讲义》,以发明朱子皇极之义蕴。
  龚郯,字昙伯,号南峰,龚茂光之长子,兴化军莆田人,居宁德。早克恢家学,绍熙四年到建阳考亭拜师求学,成朱熹门人,不务口耳,一意躬行,与陈骏友善。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刘渭榜特奏名进士。在七都南山下建立六经讲堂。晚年则与同门友杨复论理气先后之说,甚有造诣。有诗文杂著行世。
  陈骏,字敏仲,号仁斋,陈成父之父,福州府宁德人。登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第,除大冶丞。从学于朱熹,与黄幹、杨复相友善,庆元间仍随朱熹游,接朱氏之正脉。著有《论语孟子笔义》、《毛诗笔义》等。
  林湜(1132—1202年),字正甫,号盘隐,林师中之子,福州府长溪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及第。历官富阳尉、晋江知县、南剑州通判等,为太常寺丞,与叶适、詹元善同事,绍熙元年迁监察御史,论劾甚锐。出为浙东提刑,移江西转运判官,进直龙图阁、吏部郎中。因不满韩侂胄专权,力请外补,以直宝文阁任湖北转运副使,不久免职,庆元元年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祠官任满后,曾一度起知泉州,为韩侂胄党羽所阻,复主管冲佑观,后以龙图阁致仕。与朱熹同游。朱熹被谪,士讳其学皆远嫌,湜执礼不变,未殁数月,犹走书问疑义,嘱子介录其文。嘉泰二年卒,其子介请叶适作《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著有《盘隐类稿》。
  上述健在众人,在朱熹晚年到闽东时皆以各自的影响力护卫着遭受打击的当代大儒,陪伴朱熹度过心灵的疾苦期,慰藉老人的寂寞之心。 朱熹长期生活、讲学于福建,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福建的文化教育影响和贡献最大。闽东各地有多位学者长期从学于朱熹门下,闽东又是朱子过化之乡,虽然逗留的时间有限,但其亲自登台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也可以说对闽东的文化教育有巨大的影响。朱熹对闽东的影响,还体现在理学的后继有人。
  张泳,字潜夫,号省斋、墨庄,福州长溪人。锐志濂洛之学,家居授徒,多有显者。林湜曾将从游朱熹之事写信告之。庆元中,严禁伪学,会大比,试天下之言性论策问伪学,张泳力抵邪说,主朱熹之说,有司读其文大奇之,叹为冠场而不敢录。有文集若干卷。
  李鉴,字汝明,号一斋,福州府宁德人。曾从黄幹、杨复游,为朱熹二传弟子,得闻敬义之旨,与龚郯创六经讲社,推明师说,诱掖后进。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及第,累官广东提举。其平易近民,通晓军事。著有《诲鉴》、《和鸣集》。
  黄应辰,字应之,号居斋,福州府宁德人。弱冠举于乡,绍定五年(1232年)特奏名。其资性训雅,六经子史无不淹贯。入六经讲社,得闻朱晦翁、黄勉斋之学,遂绝意仕进,不以富贵分心。著有《经史定疑》、《居斋集》。
  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石堂、慎斋,福州府宁德人。生于乱世,家境贫困,少有大志,励志发奋,苦读不辍,精通经史,学识超群。为朱熹二传弟子韩翼甫的门人及女婿。宋亡,元初三辟本省教授,不起。筑室于宁德石堂山著述讲学,开门授徒,四方及门者众,人称陈霍童。受聘主云庄书院,又留讲于鳌峰书院、饶广书院、初庵书院。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众,如韩信同、杨琬、余载、黄裳等。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以朱子学为宗,其学以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而后已。延祐二年卒。著有《周易解》、《孟子纂要》、《尚书补微》、《四书句解钤键》、《学庸指要》、《仪礼注释》、《朱子武夷棹歌注》、《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石堂先生遗稿》等。
  韩信同(1252—1332年),字伯循,号古遗,元代福州路宁德人。性颖异,工文赋,陈普门人,朱熹的四传弟子,其究心于濂洛关闽之学,曾主持建安云庄书院,以四书六经为课试,四方受学者众。其极力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提出应为科举定本,为朝廷所采纳。著有《四书标注》、《三礼易经旁注》、《诸史类纂》、《书集解》、《古遗小集》等。
  经过朱熹、其门生及再传弟子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闽东地区的理学发展,影响深远。

附注

① ② 樵川樵叟:《庆元党禁》,中华书局年版。 ② 李心传:《道命录》,商务印务馆年版。 ③ 《勉斋集 ·与晦庵朱先生书第七》。 ① ② ⑤ 李心传:《道命录》,商务印务馆年版。 ③ 《朱子全书》卷 。 ④ 《朱子全书》卷 。 ⑥ 《朱子全书 ·朱文公文集 ·续集 ·答黄直卿书第二十五》。 ⑦ 元脱脱等撰:《宋史 ·朱熹传》,中华书局年版。 ① 《朱子全书 ·与方伯谟书第二十一》。 ② 《朱子全书 ·续集 ·答蔡季通书十五》。 ③ 《朱文公文集 ·别集 ·答孙季和书》。 ① 《朱子全书 ·答刘季章书》。 ② ③ 《朱子全书 ·续集 ·答蔡季通书》。 ① 这是年月间所考,与年月出版的拙作 《朱熹在福建的行踪》所言路线不一致。 ① ② 民国版 《古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 ① 此黄幹应区别于黄榦。可参阅陈荣捷 《朱子门人》及施景西 《朱熹高足 “二黄干”考》。 ① 梁克家撰 《淳熙三山志》作罗源人,特奏名。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