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精舍 ·竹林精舍 ·沧洲精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77
颗粒名称: 考亭精舍 ·竹林精舍 ·沧洲精舍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7
页码: 133-139
摘要: 朱熹在考亭龙舌洲上建考亭新居,朱熹只好向人借贷续工方得告成,此后才将家从崇安五夫的潭溪边的紫阳楼——由刘子羽出资修建的、朱熹家居日常生活之处——迁出,才算朱熹真正的迁家,朱熹在住宅之东创建竹林精舍。朱熹又扩建竹林精舍(据陈荣捷《沧洲精舍辨》言,黄榦与陈淳文章皆无言沧洲精舍,朱熹死后他人改名沧洲精舍,这里便成为朱熹晚年讲学的重要场所。而且朱熹许多语录都在此精舍被弟子记载下来。朱熹再辞湖南安抚使。卸任后回到考亭的朱熹,朱熹按古礼在新成的精舍里举行庄重的释菜仪式“朱熹书《沧洲精舍谕学者》。
关键词: 朱熹 考亭 清邃阁

内容

朱熹在考亭龙舌洲上建考亭新居,起初规模很小,只是买来他人旧屋加以修葺,另外造了一座小书楼——清邃阁,朱熹给《黄子耕》的第七封信中写道:“今且造一小书院,以为往来干事休息之处,它时亦可藏书宴坐。”作为晚年定居、著述、拜祀先圣之所,但财力已显不足,朱熹只好向人借贷续工方得告成。此后才将家从崇安五夫的潭溪边的紫阳楼——由刘子羽出资修建的、朱熹家居日常生活之处——迁出,迁居考亭新居,才算朱熹真正的迁家,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潭溪寄居的生涯,也实现了其父、其子的卜居考亭的遗愿。清邃阁的取名,实与朱熹之先父朱松尝以“考亭溪山清邃可以迁居”有关。
  绍熙三年三月,朱熹在住宅之东创建竹林精舍,以供讲学。这是继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之后,朱熹亲自创办的又一所私立学校,学校规模随学员增多而逐渐扩大。因来求学的生员日见增多,绍熙五年十二月,朱熹又扩建竹林精舍(据陈荣捷《沧洲精舍辨》言,黄榦与陈淳文章皆无言沧洲精舍,只呼竹林精舍,朱熹死后他人改名沧洲精舍。淳祐四年改名考亭书院。后世文章,称呼各不相同)。继续讲学授徒、读书著述。从此之后,这里便成为朱熹晚年讲学的重要场所。与原先的精舍相比,竹林精舍规模比较大,但一样无华丽之称。朱熹以其渊博的知识,大家的风范,强劲地吸引来众多的学者。沧洲精舍,成为闽北乃至东南最有吸引力的一所书院,闽浙赣苏皖湘川粤的学子不远千里负笈而来,一时间群贤毕至,朱熹与士子高朋论道其中,发明义理,对宋代各学派的优点与长处兼采并收,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考亭学派。许多有名的弟子都在此处从游于朱熹门下,而且朱熹许多语录都在此精舍被弟子记载下来。
  考亭书院图绍熙五年正月,朱熹再辞湖南安抚使,不获朝廷批准,只好决定抱老出山,为君王效力。四月上旬离开建阳考亭,在弟子黄义刚、杨至、黄榦等人的陪同下向湖南进发,五月三日到达长沙。八月六日又应诏离开长沙,东走入朝为皇帝侍讲,讲学四十六天又离开朝廷,在十一月二十日回到考亭。十二月,朱熹辞焕章阁待制,拜祠命提举南京鸿庆宫,作《水调歌头》词表露心迹,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继续隐居在山野里倡导救人心。 卸任后回到考亭的朱熹,继续营建精舍,“精舍功夫渐见次第,远方朋友已渐有来者”。十二月十二日精舍主体成,第二天,朱熹按古礼在新成的精舍里举行庄重的释菜仪式,礼毕,开讲,就着地润的小厅堂对门人邻曲长幼讲授为学之要,贯彻《白鹿洞书院学规》的精神,强调知行结合、实做力行的教育思想,确定沧洲办学的基本路线,培养有德行与实学的社会所需之人才。
  朱熹书《沧洲精舍谕学者》,谆谆教导学子,讲学内容分四书、六经、史传、辞章、天文历法,讲学依次第进行。讲授与提问、辩论与回答,灵活进行。如在绍熙二年,朱熹给叶贺孙等永嘉学者讲《孟子》,讲仁义,以对抗永嘉学派只强调讲功利。庆元三年,朱熹给曾祖道讲“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给吴振说“《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受学门人多有记录朱熹的讲授内容,并以《语录》的形式流传至今。
  庆元二年(1196年)党祸起,朱熹结束了政治生涯,但仍“日与诸生讲学于竹林精舍。有劝以遣散生徒者,笑而不答。”而杨楫在为朱熹《楚辞集注》作跋云:“庆元已未,楫侍先生于考亭精舍。时朝廷治党人方急。丞相赵公谪死于永。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忽一日出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某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学者,皆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六经,又次而史传。至于秦汉以后词章,特余论及之耳。乃独为《楚辞》解释,其义何也?然先生终不言,某辈亦不敢窃有请焉。”此跋给出朱熹平时讲授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政局给朱熹造成的精神压力很大,而朱熹的悲愤之情流于《楚辞》的字里行间。
  庆元三年三月,因朝臣权力争夺,政敌较量,反道学势力猖獗,得势的韩侂胄等人采用高压手段,把反对自己而支持赵汝愚的人统统以“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罪名,定为“逆党”,将赵汝愚、朱熹等人著于“伪学逆党籍”给予无情的打击。他们所开列的庆元党籍名单有:宰执者赵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蔺四人,待制以上者朱熹、徐谊、彭龟年、陈傅良、薛叔似、章颖、郑湜、楼钥、林大中、黄由、黄黻、何异、孙逢吉十三人,余官则有刘光祖、吕祖俭、叶适、杨方、项安世、李埴、沈有开、曾三聘、游仲鸿、吴猎、李祥、杨简、赵汝谠、赵汝谈、陈岘、范仲黼、汪逵、孙元卿、袁燮、陈武、田澹、黄度、詹体仁、蔡幼学、黄颢、周南、吴柔胜、王厚之、孟浩、赵巩、白炎震等三十一人,武臣则有皇甫斌、危仲壬、张致远三人,士人则有杨宏中、周端朝、张衜、林仲麟、蒋傅、徐范、蔡元定、吕祖泰八人,共五十九人。以学术见长的朱熹被定为伪学之首。
  这是朱熹平生以来第一次遭受如此巨大的政治迫害,有些门人迫于当时情势也不敢问学,相继离开考亭。
  庆元三年清明节前,朱熹在部分门人的陪同下离开考亭,前往政和扫墓,之后应门人林用中、余隅等人之力请,并由林夔孙等人护送、李友直陪同前往古田杉洋等地避难,足迹涉及建安、宁德、长溪、罗源、连江、福州、闽清、古田、剑浦(时为七月中)、顺昌、将乐、泰宁(时为中秋节前后)、邵武,当年十月初回到建阳考亭。十月八日汪逵到建阳考亭沧洲精舍,请朱熹为其所藏字画作跋。当月朱熹招陈文蔚来建阳教诸孙。作为一位不断探求真知的教育家,无书可教是很难受的事。庆元三年被贬斥的蔡元定致信朱熹,劝散遣诸生,朱熹认为不妥,有言“众至之患,贤者所未免,乃以散遣诸生见教,何耶?此亦任其去来,若有患难,虽杜门齰舌,亦未必可免也”。因此,朱熹仍欲重操旧业,只是精舍来者不多,日益萧条。
  庆元四年六月,朱熹再入五夫避居,诸生遂皆散去,今则其室皆虚。秋后,从学者所剩无几,精舍就更显冷寂。
  庆元五年秋冬, “精舍朋友往来不常,早晚颇有讲论之乐。”此际,有黄义刚、林夔孙、黄榦等人受学。
  庆元六年春,包扬携子包恢及众生徒来考亭问学,使得原先就热闹起来的精舍又充满了生机,而此际已接近朱熹生命的结束。三月九日前,有蔡沈、林夔孙、陈埴、叶贺孙、徐寓、方伯起、刘成道、赵惟夫、范元裕、朱在、祝穆兄弟等受学,这些人也成为朱熹生命终结的见证者。
  在考亭沧洲精舍受学的门人,主要有蔡元定、蔡沈、陈淳、陈刚、陈光泽、陈萃、陈华、陈履道、陈文蔚、陈希真、陈希周、陈朝瑞、陈仲卿(疑为陈昭远二子)、董铢、度正、辅广、范念德、范瑄、范元裕、方士繇、符叙、傅定、胡安之,黄榦、黄义刚、黄柟、蒋叔蒙、李伯诚、李蕃、李燔、李方子、李煇、李季札、李梦先、李儒用、李唐咨、李维申、李文子、李闳祖、李相祖、李友直、李约之、李之翰、梁谦、廖德明、廖晋卿、林补、林成季、林赐、林恭甫、林贯之、林恪、林夔孙、林蒙正、林宪卿、林学履、林学蒙、林亚卿、林仲参、林子渊、刘成道、刘砥、刘砺、刘黻、刘居之、刘君房、刘席、刘源、刘子寰、陆深甫、吕焕、吕焘、吕炎、欧阳谦之、潘履孙、潘时举、潘植、钱木之、丘膺、任忠厚、邵汉臣、沈僴、石洪庆、苏实、苏宜久、孙稽仲、孙自任、孙自新、孙自修、谭君、汤泳、陶安国、滕璘、滕仲宜、滕仲宣、万人杰、万人英、汪德辅、汪正甫、汪逵、王过、王汉、王壬、王岘、魏瑛、翁易、吴昶、吴伦、吴仁甫、吴雄、吴泳、吴振、吴知先、吴雉、袭盖卿、向士伯、萧景昭、萧增光、辛适正、徐来叔、徐琳、徐容、徐文卿、徐寓、许闳、许俭、严世文、杨道夫、杨复、杨楫、杨若海、杨骧、杨至、叶贺孙、叶武子、叶湜、游敬仲、游开、游倪、余宋杰、余无兢、余正甫、袁子节、曾极、曾兴宗、曾祖道、詹淳、詹体仁、张仁叟、张以道、赵崇度、赵崇遵、赵唐卿、赵惟夫、甄述祖、郑南升、郑师孟、周标、周朴、周季宏、周季俨、周介、周李卿、周良、周明仲、周明作、周僩、周震亨、周庄仲、朱飞卿、朱季绎、朱在、祝穆、祝癸等人。这些人当中,有的是曾在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受学的人,也有在闽、浙、赣、皖、湘等其他地方听讲过的学者。朱熹自京城归来,“庆元初先生自讲筵归,日与诸生论学于竹林精舍,命叔重(门生董铢)长其事,然后即先生而折衷焉。” 新老学者聚集在考亭,构成十分壮观的新儒学讲授之图景。
  他们年龄不同,学识不同,仕履不同,地域不同,但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共同的目标,纷纷奔向考亭,投奔理学大师朱熹,而以聆听教诲为荣。当然,因怕庆元党禁的政治迫害,有一部分学生另择师门,也有的隐姓埋名,没有留名于考亭书院史上。据《四朝闻见录》作者叶绍翁言,朱熹门人詹体仁的学生真德秀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 199年)登进士第,迫于当时严酷的庆元党禁的政治压力,不敢从浦城到邻县建阳考亭沧洲精舍登门受学于晦翁门下,而仅得私淑于朱夫子,以为憾事(但其终能力明正学,卒后与蔡元定、黄榦、刘爚祀于建阳考亭书院的朱子祠里,却是幸事)。
  晚年的朱熹,精神上经受了失子和庆元党禁的双重打击,意志却没有消沉,除外出讲学,还在黄杨庵、沧洲精舍里著述,虽坦言“某便是被这事(著述)苦”,甚至身患足疾、目疾,也不忘著述,先后完成《孟子要略》、《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楚辞音考》、《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韩文考异》十卷等,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庆元六年三月九日,五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朱熹与世长辞。但朱熹所创立的考亭学派没有就此终结,朱熹物色若干弟子以绪传,对高弟与女婿黄榦的期望最殷,在绍熙五年甲寅作成竹林精舍时就有书信致之,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后来又在考亭为女婿筑屋而居,且在易箦前一日致书黄榦曰:“吾道之托在此者,吾无憾矣。”黄榦不负重望,于闽江浙鄂等地讲学,传播朱熹思想,培养人才,特别是绪传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成为朱熹与元代新儒学之桥梁。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