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育人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72
颗粒名称: 培根育人才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朱熹在漳州所作的努力,就是大力培养人才,如陈淳、陈思谦、陈寅伯、陈寅仲、黄杞、黄樵、李唐咨、林易简、林宗臣、石洪庆、施允寿、宋闻礼、王遇、赵唐卿、朱飞卿以及永嘉的徐寓、徐容、叶贺孙,建宁的杨道夫,瓯宁的童伯羽,建阳的刘叔文,莆田的郑可学、方大壮,仙游的朱鲁叔,长乐的黄查,晋江的杨至、杨履正,同安的王力行,南安的李亢宗,永春的陈易等一大批人,皆受业于朱熹门下。其中杨士训年龄最小,石洪庆年龄最大,但不论年龄大小,皆亲聆教诲,学业各有长进,其中又以陈淳最得朱熹喜欢。朱熹多次对人夸奖说:“此番南来,我为吾道得一安卿而欣喜。”陈淳不负师望,传播理学,影响尤为显著。
关键词: 漳州 朱熹 培养人才

内容

朱熹在漳州所作的努力,就是大力培养人才,如陈淳、陈思谦、陈寅伯、陈寅仲、黄杞、黄樵、李唐咨、林易简、林宗臣、石洪庆、施允寿、宋闻礼、王遇、赵唐卿、朱飞卿以及永嘉的徐寓、徐容、叶贺孙,建宁的杨道夫,瓯宁的童伯羽,建阳的刘叔文,莆田的郑可学、方大壮,仙游的朱鲁叔,长乐的黄查,晋江的杨至、杨履正,同安的王力行,南安的李亢宗,永春的陈易等一大批人,皆受业于朱熹门下。其中杨士训年龄最小,石洪庆年龄最大,但不论年龄大小,皆亲聆教诲,学业各有长进,其中又以陈淳最得朱熹喜欢。朱熹多次对人夸奖说:“此番南来,我为吾道得一安卿而欣喜。”陈淳不负师望,传播理学,影响尤为显著。
  陈淳是漳州蓬州村人,以聪明好学为漳州守臣朱熹所赏识,得晦翁亲授“根原”二字。朱熹告诉说: “凡阅义理,必穷其原。”陈淳听后,心窍顿开。后来往复论学探奥,深得真传,著有《北溪字义》、《严陵讲义》、《礼诗》、《女学》等。
  由于朱熹的教育取向有别于科举取士,对厌倦举业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一天,朱熹“词讼讫,有一士人立庭下。待询问,乃是要来从学。居泉州,父母遣学举业,乃厌彼,要从学。”朱熹让他回去请示父母,得到父母同意再来学。
  朱熹除在学校的课堂里讲授知识、培养人才外,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如龙溪县知县翁德广,在刑狱、词讼、财赋方面的才能不凡,将一县治理得很好,深得朱熹赞许。翁德广为建宁府瓯宁人,进士及第。淳熙年间以朝奉郎知龙溪县,勤事爱民。其天资刚直,才气老成,不为赫赫可喜之名,而每有恳恳爱民之实,朱熹称其有如古循吏,故在绍熙二年二月撰《荐知龙溪县翁德广状》,予以荐举于朝。
  又如长泰县主簿方壬,有实学,能断案,深得朱熹赏识。方壬为兴化军莆田人。淳熙间游太学,往返过闽北,必登门造访朱熹,至则必留月余,问学求理,进士及第后出仕。绍熙元年七月在漳州长泰县主簿任上,漳州太守朱熹请其兼主县学事,朱熹则大力推广其所进讲说、课试、差补等十事。次年二月,朱熹委派其到龙岩、漳浦断狱,理冤惩恶。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