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出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71
颗粒名称: 办学出成果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朱熹在衰世中用于拯救人类灵魂的最佳措施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整顿学校教育、砥砺士风上。在佛老泛滥的漳州荒远之地整顿学校,就是振兴儒学、推广教化。朱熹知漳州时已年过花甲,但办学热情丝毫不减当年,一上任就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州“俗未知礼”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通过官办州县两级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使漳州学风为之一新。朱熹知漳州,也有长期的打算与宏伟的办学计划。他拟“移贡院,扩州学”,以贡院之地建“东诸斋”,要“移行衙于马棚”,以衙址建“西诸斋”。朱熹的宏愿虽因变故提前去任而未果,但崇儒重教之风,却在漳州留下深刻影响。
关键词: 整顿学校 朱熹 儒家

内容

朱熹在衰世中用于拯救人类灵魂的最佳措施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整顿学校教育、砥砺士风上。在佛老泛滥的漳州荒远之地整顿学校,就是振兴儒学、推广教化。朱熹知漳州时已年过花甲,但办学热情丝毫不减当年,一上任就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州“俗未知礼”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
  朱熹还重视各属县的教育,绍熙元年七月,请长泰县主簿方壬主县学事,朱熹将方壬所条陈的讲说、课试、差补等十事令诸邑皆仿此,规范教学。通过官办州县两级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使漳州学风为之一新。
  绍熙二年正月初二,朱熹出《漳州延郡士入学牒》,延聘黄樵、施允寿、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杨士训、陈淳、徐寓八人入郡学执教,为师表率。朱熹整顿郡学,“而张教授与旧职事沮格。至是先生下学,僚属又有乞留旧有官学正,有司只得守法,言者不止。先生变色厉词曰:‘郡守以承流宣化为职,不以簿书财计狱讼为事。某初到此,未知人物贤否,风俗厚薄。今已九月矣,方知得学校底里,遂欲留意学校。所以采访乡评物论,延请黄知录,以其有恬退之节,欲得表率诸生。又延请前辈士人同为之表率,欲使邦人士子识些向背,稍知为善之方,与一邦之人共趋士君子之域,以体朝廷教养作成之意。不谓作之无应,弄得来没合杀。教授受朝廷之命,分教一邦,其责任不为不重,合当自行规矩。而今却容许多无行之人、争讼职事人在学,枉请官钱,都不成学校!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某虽不肖,深为诸君耻之!’”郡守亲自整顿郡学,更换教师,收效还是很好。朱熹本人则定期赴校视事讲学,为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每五日一诣学,为诸生讲说”,“每旬二日必领学官下州学,六日下县学”。学校不但习文,还有习武。朱熹还创办“受成斋”,“教养武生员,练习骑射”。
  朱熹工作之余,还与同僚、门徒、士人登临漳城西北屹然高耸的临漳台芝山,看见山中建有开元、法齐、泽众三大古刹,欲在山麓建一座讲学书舍,去职之前虽未成,却题留对联:十二峰送青排闼,从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此愿后来在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由郡守危稹实现之,建书院名为龙江书院。
  朱熹在白云岩向随行的士子讲《大学·诚意章》,手书“与造物游”,题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至明代,漳州乡绅为纪念朱熹,将白云岩前落辟为紫阳书院,并在前面建一座“百草亭”,亭中立一道“紫阳夫子讲经处”石碑。著名闽学者黄道周曾在崇祯七年入郡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也在紫阳书院为诸生讲学,所编写的讲义称《榕坛问业》,其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大约左袒考亭而益加骏厉。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这与朱熹晚年的讲学路线相一致,大有一脉相承之感。
  朱熹知漳州,也有长期的打算与宏伟的办学计划。他拟“移贡院,扩州学”,以贡院之地建“东诸斋”,要“移行衙于马棚”,以衙址建“西诸斋”。学校规模宏大,要求“仿都城太学规划”。朱熹的宏愿虽因变故提前去任而未果,但崇儒重教之风,却在漳州留下深刻影响。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