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精舍的受学弟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47
颗粒名称: 寒泉精舍的受学弟子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9
页码: 65-73
摘要: 关于在寒泉精舍求学者的数量,至今未有定数。但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戴铣《朱子实纪》、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陈荣捷《朱子门人》、束景南《朱子大传》与《朱熹年谱长编》、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皆涉朱子门人,可资参考。此后的乾道元年,蔡元定执弟子礼再拜朱熹于五夫佛顶庵。乾道四年秋,朱熹发起观过知仁的学术问题论辩,蔡元定亦参与论辩。乾道六年正月,协助朱熹踏访择地于寒泉坞,安葬祝老夫人。吴楫,字公济,号悦斋,建宁府崇安人,居五夫里白水村。绍兴末,试乡、省不第,退居田里,筑风泉亭,遂主盟林壑,绝意仕进,闭户读书,穷研理学。隆兴元年五月,始识朱熹并问学,遂成为朱熹门
关键词: 朱熹 寒泉精舍 弟子

内容

关于在寒泉精舍求学者的数量,至今未有定数。但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戴铣《朱子实纪》、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陈荣捷《朱子门人》、束景南《朱子大传》与《朱熹年谱长编》、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皆涉朱子门人,可资参考。
  就已有的资料整理统计,蔡元定、许升、范念德、李宗思、吴楫、何镐、林用中、林允中、刘清之、詹体仁、刘爚、刘炳、杨方、方耒、方士繇、廖德明、冯允中、连崧、吴英、朱塾、朱埜、徐文臣等人,为朱熹早期门人之群体,先后在寒泉精舍受学。其中蔡元定、林用中绍兴二十七年底到崇安五夫投晦庵门下问学。范念德绍兴二十七八年到崇安五夫紫阳楼问学。刘炳、刘爚兄弟、许升绍兴二十八年崇安五夫求学。刘清之绍兴二十九年四月到崇安县五夫向朱熹问学。范念德隆兴元年访朱熹于五夫里。陈万年隆兴二年夏六月访朱熹于五夫紫阳楼。林用中乾道二年三月到五夫续学。范念德同何镐等人乾道二年五月下旬,自邵武来五夫问学于朱熹,蔡元定乾道二年六月到五夫续学。刘清之乾道二年到五夫续学,乾道四年秋九月过潭溪,又到五夫拜访朱熹,留语数日。林大春乾道四年十一月专程到崇安五夫拜访朱熹,留数日。蔡元定乾道五年七月到五夫续学。詹体仁乾道五年八月始以书信投朱熹问学,随后到崇安五夫师事朱熹。这些人,后来也受学于其他地方,包括寒泉精舍。 林用中、范念德、刘炳、许升、刘清之、何镐、詹体仁、林允中、吴英、朱塾、朱埜等人已在《朱熹在崇安五夫的教育活动》一节里做了简单介绍。现将蔡元定、刘爚、李宗思、吴楫、杨方、方耒、方士繇、廖德明、冯允中、连崧等人的资料介绍如下。 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号西山,蔡发之子,建宁府建阳县人,住崇泰里后山。出身书香门第,生而颖悟,明道见心,不事科举。其学,无所不讲,天文、地理、礼乐、兵制、度数皆能正其源,是个博学多才、造诣很深的学者,为说《易》的术数派代表之一。蔡元定在道州病重期间写信给朱熹,云:“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朱熹《与刘孟容》书也说与蔡元定“交游四十年,于学无所不讲,所赖以祛蒙蔽者为多”。故可推算出蔡元定约于绍兴二十七年年底或次年初到崇安县五夫里紫阳楼向朱熹问学。此后的乾道元年,蔡元定执弟子礼再拜朱熹于五夫佛顶庵。乾道二年六月,问学于五夫。乾道四年秋,朱熹发起观过知仁的学术问题论辩,蔡元定亦参与论辩。乾道五年七月,问学朱熹于五夫,游仙洲山,宿密庵,观瀑布。乾道六年正月,协助朱熹踏访择地于寒泉坞,安葬祝老夫人。
  淳熙二年五月廿一日从朱熹游武夷山水,有摩崖石刻记载,同范念德、何叔京、连嵩卿等人陪朱熹与吕祖谦参加鹅湖之会。次年,参加三衢之会,后随朱熹去婺源。淳熙七年三月到南康军,与知军朱熹等人游南康星子县落星寺。次年七月二十三日,与朱熹一行人同游武夷山水帘洞。淳熙十年四月,与吴楫等人陪同朱熹游武夷山冲佑观。淳熙十五年,与黄榦、程端蒙、董铢、滕璘兄弟等人助朱熹修订《四书集注》。淳熙十六年,曾得太常卿尤袤、秘书监杨万里、右丞相赵汝愚三大名臣举荐,守志不仕,筑室于西山讲学,人称西山先生。
  绍熙元年,受时任漳州太守的朱熹邀请,蔡元定与刘爚、郑可学、范念德、林成季、刘弥正、刘榘、游九言、蔡渊等人到漳州协助实行经界,十二月底归建阳。绍熙三年正月,朱熹两次到西山蔡家拜访。同年三月,蔡元定赴福州,访长乐刘砥、刘砺兄弟。绍熙四年三月出游川蜀、湖湘、吴越,广交名流朝士,收集文献资料。绍熙五年,朱熹及詹体仁、叶适以其深于郭璞之学,精通风水,识见议论无不精到,欲荐于朝,为已故孝宗选择陵址,蔡元定辞不应荐。后被反道学的掌权者韩侂胄诬为庆元伪党而遭受打击。庆元二年三月,沈继祖捏造罪名污为妖人,庆元三年编管湖南道州舂陵。在道州仍在传播程朱理学,次年八月九日含恨病逝于贬所,十一月六日归葬于建阳县崇泰里。同门友赵蕃写悼念诗,朱熹作《祭蔡季通文》、书墓碣,刘爚作《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对其有较高评价。直到开禧三年,诛韩侂胄后得平反,赠迪功郎、太子少傅、谥文节,再赠太子太傅。蔡元定著作宏富,著有《律吕新书》、《大衍评说》、《燕乐原辩》、《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说》、《阴符经解》、《葬经今文》、《发微论》、《素问运气节略》、《脉经》等书,后人辑为《蔡西山公集》。蔡元定还参与编纂与修订朱熹的《四?集注》、《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礼书》等。其从游朱熹四十年,终身服侍左右,与朱熹相互问学解难,朱熹视为畏友,实乃高足,对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史称闽学干城。
  刘爚(1144—1216年),字晦伯,号云庄,刘懋之长子,刘勉之之侄,建宁府建阳人。绍兴二十八年与弟刘炳到崇安五夫紫阳楼拜师学习,绍兴三十一年入郡学,乾道六年正月,与弟续学于建阳寒泉精舍。次年兄弟同问学于五夫。乾道七年年底,得朱熹向吕祖谦推荐,其兄弟往婺州金华受学。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曾官山阴县主簿,为官清正,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除害,知无不为。淳熙十二年八月饶州任满归建阳,二十三日到武夷精舍,拜访朱熹,谈论靖康之事,为作《记孙觌事》。淳熙十五年得叶适向宰执荐举。时任汀州连城令,行经界甚力。绍熙元年朱熹致书福建安抚使赵汝愚,请将之借调到漳州协助行经界,次年二月到漳州,八月改官知闽县。庆元二年,兴禁伪学,刘爚从朱熹讲道读书于考亭,怡然自适。庆元中,通判潭州,因不满韩侂胄弄权误国,请祠回归建阳,筑云庄山房研究理学,与朱熹游,酬唱之作甚多。
  嘉定元年,刘爚知德庆府,后提举广东常平。嘉定二年,被召入朝议事,任吏部郎中,除浙西提刑。嘉定四年,调任国子监司业,当年四月,上殿奏乞开伪学禁,以正士学本原,并请刊行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学宫教材,并将朱熹手订的《白鹿洞学规》颁示国子监和太学,从而为朱熹的学问由民间走向官学铺平了道路。五年,试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六年,除刑部侍郎。八年,权工部尚书兼太子右庶子、仍兼讲读,嘉定九年卒,谥文简,御赐归葬建阳,大臣真德秀为其撰墓志铭。其乃考亭高足之一,表章朱熹《四书》以备劝讲,卫道之功莫大焉。其著作甚丰,著有《四书集成》、《史稿》、《易经说》、《经筵故事》、《讲堂故事》、《东宫诗解》、《云庄仪礼经解》、《云庄外稿》、《云庄续稿》、《文简奏议》等,其九世孙辉始裒集遗文为《云庄集》。
  李宗思,字伯谏,建宁府建安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次年结识朱熹。早年尝学佛,自以为有所见,与朱熹论辩累年,不肯少屈。乾道六年四月到建阳寒泉精舍访问庐墓的朱熹,复理前语,即与朱熹论辩儒释之学,被朱熹以“天命之谓性”判“实与空”说动,遂弃佛说而学理学,敦洁好修,笃志问学,明于古之大学所以修己治人之道。帮助朱熹商定《孟子集解》。乾道八年七月赴任蕲州州学教授,尽心教职,次年七月二十一日,请朱熹为作《蕲州教授厅记》,参与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的分撰与修订。淳熙三年,禅病复发,转投隐居中州的喜好佛说的李之翰,收拾旧时佛说,鼓吹佛说,攻击洛学,引得朱熹不满而作《释氏论》。李宗思著有《礼范》、 《尊幼仪训》等。
  吴楫,字公济,号悦斋,建宁府崇安人,居五夫里白水村。绍兴末,试乡、省不第,退居田里,筑风泉亭,遂主盟林壑,绝意仕进,闭户读书,穷研理学。隆兴元年五月,始识朱熹并问学,遂成为朱熹门人。乾道间问学于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与朱熹往复讲明性理之学,参予儒释之辩。朱熹遣子师事之。淳熙三年重阳,与徐大老陪朱熹登高,作诗酬唱。淳熙十年四月,与蔡元定等人陪同朱熹游武夷山冲佑观。晚年以特恩补官,调任临桂县主簿。又与李宗思学佛,遭朱熹批评。
  杨方(1134—1211年),字子直,号淡轩老叟,汀州长汀人。清秀笃孝,行己拔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特奏名进士。乾道六年四月调弋阳尉,还,特取道崇安参请朱熹,执弟子礼甚躬,到建阳寒泉精舍问学两个月,记语录若干。调广州清远主簿,广东提刑姚孝资檄摄曲江坑冶,官广七年,以廉洁刚直著称。淳熙初,官隆兴府武宁县丞。淳熙六年追随朱熹到南康军,参与修复白鹿洞书院,与朱熹同僚共游,栖贤摩崖石刻留名。淳熙八年,摄靖安令。淳熙十三年,得朱熹向新蜀帅赵汝愚推荐到其幕下供职,充四川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由赵荐于朝,召对,孝宗喜其刚直骨鲠,擢宗正簿,通判庐陵。绍熙五年,召为秘书省秘书郎。宁宗登极,除校书郎,庆元元年复守庐陵,同年六月在都下迁延避暑,且候迓兵,通判吉州,守建昌军。次年遭劾,降二官而罢。庆元三年,列入伪学逆党籍而遭打击。党禁解复官,嘉泰三年起知抚州,官临川守,旋移惠州,力请丐祠,归。嘉定元年以右侍郎官召,进考功郎中,旋又罢归。嘉定三年加直宝谟阁除广西运判兼提刑,次年巡历属郡,病卒于象州。撰有《寒泉语录》,编《赵忠定公谥议》等。
  方耒,字耕道,号困斋,方元宷曾孙,兴化军莆田人。绍兴间在崇安五夫受学于武夷三先生,与朱熹同为六经堂诸生,后又为朱熹门人,明敏强毅,进学不倦,朱熹勉励其要深务涵养,毋急近效,要以气质变化为功。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任善化县尉,与张栻相善,张栻作《送方耕道序》,谓世之可与共死生祸福者,耒一人耳。张栻帅湖北,辟为僚属。后官终连江知县,有廉直声。 方士繇(1148—1199年),字伯谟、伯休,号远庵,方丰之之子,吕祉之外孙,兴化军莆田人。天资聪颖,抱志不凡,十二岁时父丧,奉母居邵武依母舅吕胜己。及冠,游乡校,试屡在高等。乾道八年十二月与朱熹游。淳熙二年十月,与何镐、吴英、赵善佐、黄谦、黄寅等人自邵武往寒泉精舍拜见朱熹,讲论旬日而归。淳熙二年,张栻为广西帅、知静江府,在任上立虞帝庙碑,次年请朱熹撰文、吕胜己隶书、方士繇篆额,俗称《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为“四夫子碑”。淳熙八年七月八日,与朱熹等人登仙洲山,游密庵。淳熙九年秋冬迁居崇安籍溪石马,次年春二月,朱熹同一批士友访其新居,朱熹榜其居“远庵”,并作诗唱和。其学甚敏,不数年,称高弟,专以传道为志,讲学授徒为业,不践官场。六经皆通,尤长于易,亦颇好《老子》。善隶书,工于诗,朱熹称其诗温润可观,“远过今日诗流”。善治疾,能决生死。庆元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与王汉先后到建阳考亭访朱熹,参与校正郭冲晦医书。次年春,与朱熹共作《韩文考异》。庆元四年秋间患病,而与朱熹交往不辍。庆元五年五月三十日病逝,朱熹为作《祭方伯谟文》哀悼之。
  廖德明,字子晦,号槎溪,南剑州顺昌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及第,授以宣教郎,韶州教授,待次。乾道九年遂受业于朱熹门下,先后在建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崇安五夫屏山六经堂之间就学,后到崇安武夷精舍、建阳竹林精舍续学,记取朱熹之言,充广德性,力行好事,朱熹称其学有根据,成为朱子理学的重要传人。
  廖德明在韶州州学教授任上,刻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十四卷,新修濂溪先生祠。淳熙五年七月,与刘尧夫同访朱熹,又同方伯谟、刘彦集等陪同朱熹游建阳后山天湖。淳熙十年五月,请朱熹作《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淳熙十五年得叶适向宰执荐举。绍熙二年五月在惠安泗州,聆听且记录朱熹论儒释之异,即“儒理实,佛理空”。庆元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在莆田县令任上,打击歪风邪气,惩办神棍,建仁寿庐,朱熹作《书廖德明仁寿庐条约后》。庆元间赴任广南东路潮州通判,向朱熹告别,临行求一安乐法。任上刻印朱熹所撰的《韩文考异》。在知广州任内,立师悟堂,刻朱熹《家礼》及程氏诸书,并亲自讲道,传播程朱理学。累迁吏部左选郎官,奉祠卒。陈淳作《为廖师举哀》、《奠廖师》。其尝语人以仕学之要,曰:吾自始仕以至为郎,唯用三代直道而行一语。伪学禁严,确守师说,不为时变。曾编次癸巳(乾道九年,1173年)后问答成《晦庵先生语录》,著有《春秋会要》、《槎溪集》等。 何镐(1128—1175年),字叔京,号台溪,何兑之子,李郁之孙婿,邵武人。其幼承庭训,立志以圣贤为师,一心讲求道德修养。乾道二年五月问学于朱熹,朱熹以其长而敬友之,尝造其家,书问无虚日,相互研讨学问,辩论疑难问题。朱熹称赞其家学渊源纯正,而才智敏捷,做学问能“深造默识”、“口讲心潜、躬行力践”,非一般诵说闻见所能及。以父恩补官安溪县主簿,未赴任。同年九月再访朱熹,面论中和之说,且为朱熹作于隆兴二年的《杂学辨》作序。次年四月赴任上杭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处事果敢,有政绩,但仕途不畅,退而求之,归乡授徒,著述立说。曾访朱熹于寒泉精舍,留止浃旬。乾道九年二月,朱熹为其父居室作《味道堂记》。后任善化县令。淳熙二年五月廿一日从朱熹游武夷山,有摩崖石刻记载,并随同朱熹参加鹅湖之会。归之后即病,手书招见朱熹,于十一月末卒,朱熹往邵武哭吊。朱熹先后作《祭何叔京知县文》、《何叔京墓碣铭》、《知县何公圹志》。其所著有《易说》、《论语说》、《史断》、《台溪集》等。
  冯允中,字作肃,号见斋,邵武人。朱熹弟子,所论惩创后生妄作之弊,多受朱熹称许。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三日,与朱熹一行人同游武夷山水帘洞,在水帘洞壁留有题名。淳熙十四年十一月,请朱熹为家藏唐诰作跋。绍熙五年曾以迪功郎官道州宁远县尉,同年八月,受湘帅朱熹派遣奉其《谒修道州三先生祠文》往道州祭先贤周敦颐、程颢、程颐。
  连崧,字嵩卿,邵武人。乾道四年由何镐介绍初识朱熹,其后从学于建阳寒泉精舍,遂成朱熹门人,以好学为晦庵所称。淳熙二年五月十六日,与蔡元定、何镐、詹体仁、范念德、徐文臣、潘景愈等同仁陪同朱熹、吕祖谦师友从寒泉精舍出发,途经崇安游玩武夷山山水,有摩崖石刻记载。其后往铅山参与鹅湖之会。
  徐文臣,受学于寒泉精舍。淳熙二年五月廿一日,与蔡元定、何镐、詹体仁、范念德、连崧、潘景愈一起,陪同朱熹、吕祖谦从建阳寒泉精舍出发,游武夷山,于六曲响声岩有摩崖石刻记载。后一行师友弟子往信州铅山鹅湖寺会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等。
  就已有的资料看,受学于寒泉精舍的这些学者成就不菲,可以反映出此期的朱熹理学思想已非同寻常,与喜好释氏之学的李宗思、吴楫的交往,最终没有将他们完全改造过来,也成为朱熹的心病之一。但冯允中、连崧、徐文臣的资料不全,也有待深挖与补充。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