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府崇安县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32
颗粒名称: 建宁府崇安县学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5
页码: 38-42
摘要: 朱熹虽然未读书于崇安县学,但关注崇安县学的教化作用。并将赵抃和胡安国二位热心教育事业的前贤作为榜样时,故宫师赵清献公尝为之宰,今知县事温陵诸葛侯始至,命诸生皆入于学,与之释菜于先圣先师,则乡大夫、乡先生之贤者,为政有循良之绩,常欲与诸君相励以圣贤之事,方将日与诸君者从容俯仰乎其间,顾念古昔圣贤远矣。庶几学明行尊。诸生皆拜曰?而纳之卑洿浅陋之域,此其志岂特贤于今之为政者而已哉,历代儒学教育者极为推崇圣贤君子。适时地把赵清献公和胡文定公作为年轻学子学习的榜样加以树立。
关键词: 朱熹 崇安县 儒家

内容

朱熹虽然未读书于崇安县学,也未执教于崇安县学,但关注崇安县学的教化作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崇安县令诸葛廷瑞翻新了学校,并将赵抃和胡安国二位热心教育事业的前贤作为榜样时,朱熹感到欣慰和鼓舞,作《建宁府崇安县学二公祠记》。记云: 崇安,建之严邑,故宫师赵清献公尝为之宰,故侍读胡文定公又其邑里人也。两公之德,后学仰之久矣,然数十年之间,为是邑者不知其几何人,无能表而出之,以化于邑者。乾道三年,今知县事温陵诸葛侯始至,则将葺新学校,以教其人,而深以两公之祠未立为己病,于是访求遗像,因新学而立祠焉。明年五月甲子讫功,命诸生皆入于学,躬率丞掾,与之释菜于先圣先师,而奠于两公之室。三献成礼,揖诸生而进之曰:“学则孔孟尚矣,然居是邦,语其风声气俗之近,则乡大夫、乡先生之贤者,岂可以不知其人哉!惟赵公孝悌慈祥,履绳蹈矩,为政有循良之绩,立朝著蹇谔之风,清节至行,为世标表,固诸公之所逮闻也。至于胡公闻道伊洛,志在《春秋》,著书立言,格君垂后,所以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者,深切著明,体用该贯,而其正色危言,据经论事,刚大正直之气,亦无所愧于古人,则诸君岂尽知之乎!吾承乏于此,过不自料,常欲与诸君相励以圣贤之事,今幸因吾民之余力,校室以修,方将日与诸君者从容俯仰乎其间。顾念古昔圣贤远矣,则欲诸君自其近者而达之,是以象两公于此堂也。诸君自今以来,盖亦望其容貌而起肃敬之心,考其言行以激贪懦之志,然后精思熟讲,反之于心,以求至理之所在而折中焉。庶几学明行尊,德久业大,果能达于圣贤之事,是则两公私淑后来之本意,而亦区区平日所望于诸君也。诸君岂有意乎?”诸生皆拜曰:“诸生不敏,敢不敬蚤夜以思,无辱先生之诲。”于是既退。而诸葛侯使人以是说走山间,属熹为之记。
  熹唯今之为政者,固已不遑于学校之事,其或及之,而不知所以教,则徒以禄利诱人,而纳之卑洿浅陋之域,是乃贼之,而于教何有!今诸葛侯于兹邑,既新其学,而语之以圣贤之事,又能尊事两公,俾学者由是而达焉,则可谓知所以教矣,此其志岂特贤于今之为政者而已哉!既不得辞,乃具书其本末,以视同志,顾相与勉焉,以无负诸葛侯之教也。
  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需要模范,需要有道德要求上能言行一致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历代儒学教育者极为推崇圣贤君子,认为这些人思想道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堪称人格典范。诸葛廷瑞和朱熹一样,适时地把赵清献公和胡文定公作为年轻学子学习的榜样加以树立。推崇圣贤君子,目的是要让来学者见贤思齐。学者一方面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明白真理、正义等文字概念,也学习前贤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判断事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日常行动中仿效历史上、现实中有德行的人。这些圣贤君子,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但他们在品德节操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值得人们借鉴。这又令我想起20世纪,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树立雷锋同志为全民学习的榜样,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变了不少人的精神面貌,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良好风气,各个领域都有不小的收效。这应是伟人毛泽东善于学习前贤做法之典型。
  在《建宁府崇安县学二公祠记》一文中所标榜的赵清献公即北宋名臣赵抃,胡文定公即胡安国,现将二人资料陈列于下。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府西安人。登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第,初授武安军节度使推官,康定初以著作郎任崇安知县,为政本于孝悌,不严而肃,民莫敢犯。兴修水利,筑长圳引南溪水入新阳坂灌溉农田数千亩。其对武夷山极为钟情,题有《武夷行》长诗。庆历初于武夷山建吏隐亭于三曲宴仙岩麓,撰铭于该亭,警示为官者应清正不贪。其为官清廉正直,以治绩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路。召为右司谏,以言事罢知虔州,历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英宗时改知成都府。所至以宽简为治,以奉俭闻。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知杭州,徙青州,再知成都府,复知越州、杭州,致仕。卒,谥清献。著有《南台谏垣集》、《新校前汉书》、《成都古今集记》、《清献尽言集》、《清献集》等。
  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学者称为武夷先生,建州崇安五夫里人胡渊之子。自小聪慧好学,十五岁到州学就读,十七岁入太学。其为程颐的私淑弟子,与杨时、游酢、谢良佐等人友善,交往甚密。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及第后,擢为太学博士,授荆南教授,转为提举湖南学宫,因荐举布衣王绘、邓璋,得罪权贵蔡京被诬为所举匪人而罢官。在衡岳之下买地结屋数间而居,投入《春秋传》的修治。徽宗政和元年,除成都路学事,次年以丁艰归居崇安五夫籍溪,在武夷山下聚徒讲学,胡宪、范如圭、江琦等人受学之。至靖康元年入朝供职。绍兴元年,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力陈恢复大计。次年贬职奉祠。绍兴五年,诏为经筵大臣,令进讲《春秋传》,绍兴八年加宝文阁直学士。绍兴八年四月卒,赠左朝议大夫,谥文定。
  胡安国一生登仕四十年,积官不及六载,大多时间致力于理学研究,历时寒暑三十载写就《春秋传》。其为人处世,重操守、讲忠信,性情耿直,不趋炎附势,敢于直谏,遍触权贵,故屡被排斥与打击。晚年退隐,致力于学术研究,成为南宋著名经学家,著有《春秋传》、《春秋年表》、《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上蔡语录》、《武夷诗文集》等。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所推崇的赵扑、胡安国二人,确实是贡献卓著,堪为楷模。 朱熹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亲身经历同安的县学建设,到乾道四年(1 168年)为诸葛廷瑞建设崇安县学作记,虽然时隔十五年,但他没有改变对教育事业的初衷,也没有减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后来,朱熹投入更多的精力,将私人办学、讲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