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聘用的教师资料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27
颗粒名称: 四、朱熹聘用的教师资料介绍
分类号: B244.7;G40-09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南宋各县设学,属地方官学性质,设教授一员,选用德行高尚、学业精湛、进士出身者充当。作为一县主管教育事业的朱熹,自然会采取有效的措施,从选用教师这一关节入手把握。根据《朱子全书》相关内容,我们对受聘于同安县学的几位教师资料进行整理如下,以便读者综合考察当时的同安县学。徐应中,泉州同安人。绍兴二十四年,受同安县主簿朱熹聘请,与徐应中一同充当县学职事以教士,士民向风多兴劝。朱熹的这一做法,显然与原先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故其开始并不为人所接受,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青年学子获得教益,读书风气为之大振,同安县学风由此转良,这与数名教师的模范作用分不开。
关键词: 朱熹 同安时期 教师资料

内容

南宋各县设学,属地方官学性质,设教授一员,选用德行高尚、学业精湛、进士出身者充当。
  朱熹十分重视教师的选拔与任用,反对只会善辞章、钓声名、取利禄、作时文的人充当教师,主张教师要有“德行道艺之实”和诲人不倦、以教为乐的思想品质。学校师生若只“钞节经史,剽窃时刻”,(司马光语)士人则“无复读其经之本文与先儒之传注,但取近时科举中选之文,讽诵摹仿”,(朱熹语)走科举之捷径,许许多多的人相与“随风而从,不读史书,见闻浅陋”,(留正语)其后果就是贻误人。因此,大凡有识之士,便会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种倚重时文,不读经史,导致学生“学无根底,识见浅陋”的“无根之举”。作为一县主管教育事业的朱熹,自然会采取有效的措施,从选用教师这一关节入手把握。
  根据《朱子全书》相关内容,我们对受聘于同安县学的几位教师资料进行整理如下,以便读者综合考察当时的同安县学。
  徐应中,泉州同安人。进士出身,留意经学,议论纯正。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由县主簿朱熹申聘为县学宾客,教授学生。
  王宾,泉州同安人。天资朴茂,操履坚悫,进士出身,绍兴十六年为乐清县学教授。绍兴二十四年,受同安县主簿朱熹聘请,与徐应中一同充当县学职事以教士,士民向风多兴劝。
  柯翰(1105—1177年),字国材,泉州同安人。少举明经,守道恬退,不随流俗,笃于正学,讲学乡里,专以讲究经旨为务,登门受经者常百余人。绍兴二十四年,同安主簿朱熹上《举柯翰状》,申聘其为同安县学直学,其以《礼记》教授生徒。
  徐应中、王宾、柯翰及朱熹本人,构成当时同安县学教师的骨干队伍。朱熹亲自授课讲学,推广儒学教育,改变原来学生不读经传原文、只拿近时科举中选的模范程文讽诵模仿的教育模式,以儒家思想锻造人才,将同安学者从拘泥章句、从习辞章的褊狭中转变为重视经文、精研义理的实学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思想情操,成为有所学、有实用之人。
  朱熹的这一做法,显然与原先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故其开始并不为人所接受,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青年学子获得教益,读书风气为之大振,同安县学风由此转良,这与数名教师的模范作用分不开。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