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学活动四个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10
颗粒名称: 朱熹的教学活动四个特点
分类号: B244.7;G40-09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朱熹在乡居、访学、仕宦的过程中,常应邀到县学、乡间精舍或书堂里讲课,成为朱熹讲学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朱熹对各个领域有成就者皆予以肯定甚至着力推崇”就是朱熹对百工的肯定与尊敬,就是朱熹向门人讲学的主要内容之汇编。其中包括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尚书、诗、孝经、春秋、礼,朱熹、张栻、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的言论;加上朱熹与人大量书信往来探讨的内容(大部分是问疑答难);就能看出教育家朱熹的授受之情况。
关键词: 朱熹 教育活动 教学特点

内容

是讲学的场所多,范围广。朱熹在乡居、访学、仕宦的过程中,常应邀到县学、乡间精舍或书堂里讲课,始终没有脱离教育活动。纵观朱熹生平,其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从事教育活动的经历非常丰富。在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凡其履迹所至,皆有讲学活动,特别是在福建创建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竹林精舍,在江西修建白鹿洞书院,在湖南修复岳麓书院,并在其中登坛讲学,成为朱熹讲学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是讲授的内容多,方法多。朱熹是个罕见的天才,也可以说是个通才,其学术涉足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书画、音乐、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且有很高的成就,其讲学内容广泛,认为历史、礼乐、兵谋、刑法、制度、地理、天文之类,“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但其侧重于哲学、文学、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钻研与传播,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为“正当学问”而反复钻研、着力推广。朱熹对各个领域有成就者皆予以肯定甚至着力推崇,如淳熙元年八月五日,朱熹作《赠笔工蔡藻》,九月中又为画师作《送郭拱辰序》,为医生作《送夏医序》,就是朱熹对百工的肯定与尊敬,也是其对有益于人类进步之举的宣扬。① 南宋黎靖德所辑编的《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向门人讲学的主要内容之汇编。其中包括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尚书、诗、孝经、春秋、礼;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的著作;程子门人、杨时门人、尹焞门人的言论;朱熹、张栻、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的言论;本朝帝王及著名人物的言行;以及朱熹对历代人物、事件的评说。加上朱熹与人大量书信往来探讨的内容(大部分是问疑答难),就能看出教育家朱熹的授受之情况。他远比同时代的也同样具有讲学活动而被列入教育家之列的张栻、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等人所讲授的内容广泛。 当然,朱熹的讲学方法多,强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自学自得、循序渐进,既有课文通讲,也有分章讨论,个别问题解答;既有课堂的讲授,也有书信往来的解惑,还有在路途中、游玩山水中的讲授与答疑。
  三是受学的对象多,层次多。在为数众多的朱熹门人中,受学的地点不同,受学的时间不同,受学的年龄不同,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不相同,既有童稚、少年、青年,也有中年、老年;他们的社会经历不同,有的蛰伏山野,有的执教乡校,有的已是进士出身,有的已登仕途,有的宦迹四海,有的晋阶朝官,但他们都会聚于朱熹的麾下,聆听教诲,探讨义理。
  南宋时期书院,也有小学阶段的教育,如黄榦在绍熙二年(1191年)春自临漳(漳州)归三山(福州),到闽帅赵汝愚处教授诸生,写信告诉朱熹:“榦一两日人事扰扰,书院中六七小童,得方大哥监视之,可以杜门终日寻绎遗经,足以自乐。”就能直接说明当时福州某书院招收小学阶段的童生进行教育。① 受学于朱熹的群体中,不乏祖孙三代、兄弟、翁婿、师友众人同时或先后向学者,如邵武的吴英、吴寿昌、吴浩祖孙三代人,如光泽的李吕、李绍祖、李闳祖、李壮祖、李相祖、李方子、李文子数人亦为三代,如建阳刘懋的儿子刘爚、刘炳,福州闽县人黄瑀的儿子黄东、黄榦和长乐刘世南的儿子刘砥、刘砺以及徽州歙县祝康国的儿子祝穆、祝癸皆为兄弟双双从学,兴化军莆田陈俊卿子孙,陈寔、陈守、陈定、陈宓、陈宿、陈垕、陈址等皆抠衣执礼问学于朱熹,如李唐咨与女婿陈淳、陈思谦受学于朱熹门下,又如建昌军南城人包扬,庆元六年春,携其子包恢及众生徒十四人来建阳考亭从学,得授《论语》,等等。
  受学者中,也不乏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表现、学术有建树者, 如蔡元定、詹体仁、刘爚、林择之、陈淳、蔡沈、叶贺孙、祝穆等人,也有从学三十年而在理学方面未有建树者,如汀州的杨方。
  四是培养的目标明,要求严。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①对门人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是一概阻挠。宋代科举考试,是取士选才的一项重要制度,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一样自愿向官府报名,读书人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高下从中选取人才、分别任官。乾道四年六月,古田林用中回乡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秋试,朱熹作三首诗送之,“不用丁宁防曲学”,但还是希望他不要忘记“为己之学”。②绍熙三年秋试,女婿黄榦持不应举之说,朱熹认为不妥,劝其“随例一试,亦未为害也”。③当黄榦果断决定不应科举时,朱熹则认为其“何其勇也”。④朱熹抨击当时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目的的官方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病,反对学校只一味强调学生的应举“及第”,而忽略了道德的培养与才能的提高。朱熹一再强调,在少年时期读小学,要学其事,掌握洒扫应对,掌握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常识,教育者要积极认真地做好培根工作。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朱熹在《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中说:“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①因此,经典儒家精神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十五岁之后入大学的人,必须探究小学时期所学之事为何要如此这般的原因与道理,掌握更丰富的知识,懂得更深刻的道理,即能见道之大原,成为一个合乎儒家道德规范要求、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即能分辨善恶正邪,能正确认识自身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并能处理好人与人、自身与家庭、自身与社会、自身与国家乃至普天下的关系。这对于个人自我潜能的发挥、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和平,显然是有极大的帮助。
  作为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的朱熹,留下丰富的教育思想,值得后人研究、挖掘、借鉴和利用。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