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唯一号: 130730020230002357
人物姓名: 高登
人物异名: 字:彦先;号:东溪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8/001
起始页: 0179.pdf
性别: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04
卒年: 1148
籍贯: 九都宅兜(今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
亲属: 士林;高拱者;高扶;高持;高振;高拂

传略

高登(1104—1148年)字彦先,号东溪,九都宅兜人(今杜浔镇路打村宅兜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官宦世家。宋神宗熙宁年间,祖父士林及叔祖耀祖为逃避“青苗债”,携家人徙居入闽。宋哲宗元符年间,士林之子高拱者(拱,字时中,号若庐)辗转迁至漳浦九都独角麒麟山下、东溪之滨的宅兜社定居,娶妻陈氏(邻村前埔人),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初一日生子登。登11岁父丧,母陈氏以织蔴为生,勤俭供登入学读书。少年高登,勤奋好学,“读书日诵数千言,及长,究极理义,持身励行。”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高登被推举入太学深造,与太学生陈东、张元千、徐揆等结为至交。其时正逢北宋末年,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金屡屡进犯,朝廷派别林立,是战是和举旗不定,权奸豺狼当道。国家面临外患内乱,金兵大军压境,直逼京都汴梁(今开封),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登以太学生身份上书,强烈要求除奸抗金,与陈东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站在抗战救亡的最前列。他们直言敢谏,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正义行动,不但没被朝廷采纳,反而遭受逼害。靖康元年(1126年),登被“屏斥还乡”。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考中进士,考官又忌其切直,列作“文理纰缪”,只授个广西边远山区小县富川县的主簿(治所今属广西贺州富川县。)主簿是知县以下、与县丞同为县的佐官,掌一县文书及处理日常事务。在任期间,受地方长官的器重,命其兼任复审贺州、梧州等六郡案件、以及新兴县赈灾,登依法秉公,申张正义,体恤灾民,深得民众拥戴。绍兴八年(1138年),应召回京都尚书省(都堂)述职考察,他又利用这一机会,上书万言及时议六篇,抨击时弊,力主抗金,直斥权奸,其忠义节气秉性依然,因此得罪权相秦桧,外放静江府古县令(今广西永福县)。在古县任职期间,勤政廉政、无私无畏、除恶扬善、深得民心,但由于抵制广西长官欲在古县为秦桧建造生祠,遂被罗织罪名,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秋编管容州,即被撤职除名籍,贬到容州入籍监管。(容州,即今广西容县)。容州地处穷僻,民间仰慕其名节与学识者,纷至沓来。上门请教,“执经相从者数百人,登为讲明《大学》、《中庸》之道。方教行而疾作矣”。绍兴戊辰(即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寓舍”。——被免职除名且受监管的高先生,也不忘教化、讲学、论道,可借讲学正开始施行,因患疾病客死他乡,时年仅四十四岁。棺椁由长子扶、次子持护棺回漳浦安葬。 高先生从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进士到绍兴十八年病逝容州贬所,十六年的宦游历程,时时处处体现其忠君爱国、直言敢谏,高风亮节气贯长虹,然而报国无门,屡受排挤打击。他的事迹,为后人所推崇弘扬。先生逝世后的第8年即绍兴二十六年,为先生平反昭雪的文书投至朝廷;第25年,即南宋孝宗乾道九年,丞相梁克家上书奏请为先生平反昭雪;第30年左右,即南宋淳熙九至十二年间,漳州郡学教授田澹“仰公直节,始祠于学宫之旁”,同时,收集先生遗文刊刻成册,使《高东溪文集》得以传世;第40年,漳州知府傅伯寿、朱熹连续向朝廷上奏章,吁请为先生追认封赠,朱熹还为其作《高东溪先生祠记》。 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太学生吴震上书朝廷,奏准在漳浦县城建造高先生祠堂,修复高先生墓茔。这一工程由漳州知府姜琼、同知蒋浚、漳浦知县汪谨、县丞钟鼎等官员主持,义官陈琰、耆老欧愚辈计材督役,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动工,十七年(1481年)竣工,礼部尚书徐溥撰写《重建东溪祠堂记》,并由兵科都给事中吴原书丹、工部屯田主事陈奂篆额,镌刻于石,立碑纪念…… 再说先生故里宅兜。今日宅兜,已为洪姓所居,高姓者已式微、且式微得有些隐晦、微妙,宅兜社的规模,也萎缩至100余户人家,集中在祖祠“高诚堂”周边。据说高姓风光兴旺时期,宅兜社范围与桥头社接壤,有几百户人家。宅兜高姓式微的原因有三:一是高先生直系从儿子辈外迁县城乃至迁徙到外县居住,高先生有四个儿子:扶、持、振、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本书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回顾、蒲台关系、人物春秋、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专题

主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