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工商界大力支援解放厦、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94
颗粒名称: 石码工商界大力支援解放厦、鼓
分类号: K265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码工商界为支援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鼓浪屿所做的贡献,包括粮食、物资和船只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解放军和石码工商界的合作,成功完成了渡海支前的任务。
关键词: 石码工商界 支援 解放军

内容

1949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码镇。解放军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买卖公平,秋毫无犯,给石码工商业界留下深刻印象。对比解放前夕的刘汝明兵团抓丁派款、横行霸道真有天壤之别。在现实的教育下,石码工商界自觉地热爱解放军,并为支援解放军解放厦门、鼓浪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粮食支援。
  石码周围是产粮区,又是九龙江流域的粮食集散地。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放军下一步的战斗目标就是跨海解放厦门、鼓浪屿,当务之急是筹集军粮问题。为此,龙溪县第三区(石码)人民政府民政干事部治才奉派到石码商会①,向工商界协商筹借军粮,经商量筹借额为2.000担大米。商会立即召开各行业同业公会负责人开会研究,发动各工商户认借。
  石码商会通过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只用二、三天时间,全码各工商业户纷纷踊跃认借军粮。以糖业为例,华南糖行认借10担,建大糖行认借8担,聚源糖行认借8担。这些粮食集中由福源美、三美、绵源等三家碾米厂突击承碾加工,并如数、保质、按时把军粮交给解放军,以应解放厦、鼓之急需。
  二、物资支援。
  为支援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鼓,龙溪县沿海、沿江的渔民、船民,经宣传发动后,积极报名应征并主动献出船只。经部队首长审汽批准180名船工,106艘船只参加支前战斗,并组编为三个中队。但由于征集到的这些船只中有相当部分已经破漏不堪,亟须维修。67为此,解放军31军91师参谋处长赵峰伍来到石码镇,要求工商业界突击生产桐油灰、船钉等项物资,以应维修船只的急需。当时,石码镇上生产桐油灰的企业有7家,其中洪义成采用机器生产;泉记、福新等6家是手工生产。经石码商会的动员组织,这7家企业日夜加工突击十天,生产出2万斤桐油灰以应急需。另所需的船钉也由石码商会组织荣发、荣美等十多家打铁手工业突击加工供应。
  三、船只支援。
  人民解放军虽有横渡长江的实践,但尚缺乏渡海登陆的经验。解放军虽已在龙溪县沿海、沿江地区征集到106艘渔船民船,但这些木制船只多数是平底船,经不起渡海风浪的冲击,亟须汽船牵引拖带。为此,赵峰伍处长向石码商会商借汽船。
  当时石码工商界拥有“福大”、“建通”、“大华”等三艘汽船,作为同上海、宁波、汕头等商埠进行商业贸易的海上运输工具。但此时“建通”、“大华”两艘汽船滞留厦门无法动用。只有福源美米厂工商业者谢荫棠先生拥有的“福大”号汽船,停泊在浒茂洲下溪港。经石码商会的工作,谢荫棠先生当即慷慨地答应将“福大”号汽船借出。船上的14名船员,也由谢先生一一做好动员工作,愉快地接受渡海支前的任务。
  石码工商界就这样,为支援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鼓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附注

注释:①石码镇解放初期仍设有商会,至1950年才改组为工商联筹备处。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洪文厚
责任者
刘汝明
相关人物
赵峰伍
相关人物
洪义成
相关人物
谢荫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