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铜陵武庙在关帝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64
颗粒名称: 试论铜陵武庙在关帝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分类号: B933
页数: 11
页码: 154-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东山县铜陵武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规模不算巨大,但其建筑、崇拜和香缘具有独特魅力,被誉为全国关庙四大之一。庙内古建筑艺术融合闽南地方特色,包括雕刻艺术和楹联等。庙内香火鼎盛,深受当地民众推崇,而关帝信仰也在台湾并海外得到传播。铜陵武庙成为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纽带,吸引了台湾各地的关帝庙宇前来朝圣。
关键词: 铜陵武庙 关帝文化 传播

内容

一、海隅东山铜陵武庙建筑、崇拜、香缘三绝
  福建东山铜陵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六百一十年来,历经数次修膳扩建,发展为现有的规模格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关帝庙宇中,铜陵武庙就其庙宇本身而言,规模可说是很小,历史也谈不上最久远。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大,有神则灵。铜陵武庙这座明朝初年才建立,而又地处东南海隅的“袖珍”关帝庙宇,却以其建筑、崇拜和香缘“三绝”,而在全国关庙系列中踞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尊为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齐名的全国四大关庙之一。
  铜陵武庙的古建筑艺术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它集中体现在“太子亭”、剪瓷雕和木雕石刻三个侧面。铜陵武庙的庙门,用六支圆形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称作“太子亭”。五百多年来,“太子亭”经历过数不清的地震和飓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赢得众多中外古建筑专家的赞叹。铜陵武庙的大殿和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戏珠”、“凤翔凰舞”的建筑工艺用在庙宇外装饰上,在中原关庙建筑中并不多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铜陵武庙庙内的木雕石刻,多为人物山水、飞禽走兽、云龙飞凤。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工艺精细巧夺天工。主殿下的陛石磐龙石雕,磐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呼之欲出,其艺术精美,实为罕见之石雕珍品。庙堂内高悬的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和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亲书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更是全国关庙不可多得的文物经典。
  谈到铜陵武庙的香火鼎盛,历数百年而不衰,东山民众对关帝的崇拜至诚至敬无以复加,凡到过东山的人都说是全国关庙之“最”。东山铜陵居民百姓,家家户户大堂正中都悬挂关帝画像和楹联,历代相传已成民俗,其普及之广全国绝无仅有。每逢初一、十五,四乡八里的士农工商善男信女前来铜陵武庙进香祈财福抽签问平安,风雨无阻络驿不断,其崇拜之诚,也可以说是全国绝无仅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六月二十四期间,铜陵民众自发举行关帝祝嘏大典和迎神盛会,社戏连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其气氛之浓烈,在全国关庙也当绝无仅有。
  东山铜陵武庙建庙610年来,关帝神灵显赫,其声名近传闽南粤东,远播台湾海外,有众多海内外关帝庙宇从铜陵武庙分灵挂香缔结香缘。据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统计,全台有关帝庙字951座,其中象宜兰礁溪协天宫、台南祀典武庙、高雄文衡殿等这些台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关帝庙,都是在明清时期从铜陵武庙分灵挂香设立的。现在台湾有数百座关帝庙宇,都悬挂源自铜陵武庙的黄道周木刻楹联。由此可见,铜陵武庙在台湾关帝庙宇中的香缘之广,也是全国关庙之一绝。
  二、东南关帝文化传播铜陵武庙登峰杰作
  关帝由生前作为蜀汉名将,死后被民间捧为神明,到最终被朝庭敕封为圣帝,经历了由人而神而圣的一千多年流传弘扬过程。自晋代陈寿《三国志》记载关帝生平事迹起,经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的人物造型拔高和其后数百年民间的流传汇流,至中唐时,在关帝生前活动的地域中原一带,始形成关帝的信仰和崇拜。唐仪风元年(677年),始出现了以玉泉山关庙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最早的关帝庙宇。
  关帝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沿着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传播的轨迹,由中原腹地逐渐向东南沿海放射,其有组织的传至福建东南沿海,当数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中原地区五十八个姓氏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时期。陈氏父子为安抚将士,从祖籍地引来关帝香火,在居留地建庙设灵,由此关帝信仰逐渐在闽南传开。而关帝信仰在东山铜陵的广泛传播则是起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其时明江夏候周德兴率兵来东山建铜山城设水寨以防倭寇,为安抚官兵情绪,在铜陵建关王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由此,关帝信仰始在铜陵民间广为传开。
  关帝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和其它的文化现象一样,其产生、传播和弘扬,都明显带着所处历史时期和所在地理环境的社会烙印。关帝信仰由中原传播至闽南,中原汉族文化与沿海古越族土著文化互相渗透融和,赋予了新的内涵,对闽南的早期开发和经济发展发生积极的作用,并由此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关帝信仰传入东山正值明代初年,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东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关帝文化自明清以来得以在这个东南海岛上广为传播不断弘扬,关帝信仰盛极一方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使得东山铜陵武庙历史地成了中原关帝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
  首先,关帝信仰文化在东山传播和弘扬的明代清初,正值封建朝庭对关帝的敕封到了“关圣帝君”、“关圣大帝”等至高无尚地位和关庙升格为正统国庙“武庙”的显赫时期。其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和流传,推崇关帝的“忠”“义”,刻划关帝的“神威勇武”,又极大地丰富了关帝文化的内涵。由此,关帝的圣帝地位,关庙的国庙规格,关帝信仰的忠义精髓,在恰逢彼时开始设立的铜陵武庙,在恰逢彼时开始传播的东山一方,正好恰得堂堂正正轰轰烈烈贯彻弘扬之。所以,铜陵武庙打一设立起就富具关帝文化鼎盛时期的特征,起点高品位高内涵深。黄道周唱咏关帝业绩和关帝文化精义的楹联以及咸丰皇帝的御笔匾额出在东山,出在铜陵武庙,并非事出偶然。它正是关帝信仰文化在铜陵武庙,在东山一方发扬光大独树一帜的历史写照。
  其次,东山作为东南海疆前沿,作为福建四大海防基地之一。正处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要冲和明清之交东南沿海军事对峙的主战场位置上。由此,关帝的“忠勇”精神,在这里更具有根植和发扬的地壤。东山人民和守御官兵,将关帝作为保疆卫国的保护神来崇拜,以关帝的忠勇来鼓舞军民斗志,同仇敌忾抗击倭寇,追随郑成功驱夷复台,支援施琅统一台湾。至今流传的南宋末年陆秀夫和赵昺君臣抗元崖山兵败死难后,灵魂投身铜陵武庙关帝周仓神祗,显灵助民抗倭,从而铜陵武庙被赋予关帝与周仓“平起平坐”特殊格局的故事,以及郑成功、施琅以至福康安自东山出师东渡台湾时,在铜陵武庙抽签应验的传说,都是关帝“忠勇”精神在东山一方升华为军民保疆卫国气节的佐证。
  第三、关帝信仰文化所以特别能在东山广泛传播和弘扬,还与东山作为海岛的地理环境以及东山岛在明末清初备受清朝庭岐视的历史条件有关。东山岛人历史上以捕鱼为业,由于生产力落后,渔民经常遭受飓风海啸袭击,生命得不到保障,更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义气和扶危救难的道德风尚,这与关帝的“信义”精神正好相合。由此,关帝信仰在东山特别具有社会基础,更加易于在渔家民众中广泛传播。另外,清朝初年,由于郑经以东山为大陆最后基地对抗清朝廷的历史原因,清政府对东山一直采取岐视的态度。康熙年间实行海禁迁界,东山人民被迫背井离乡,东山岛几乎沦为废墟。复界之后,清朝廷对东山仍不承认不予注册入藉。东山人民为争取生存和权力,又需要以关帝的信义精神来动员和团结民众与朝廷抗争。相传关帝托梦漳浦县令陈汝咸和铜陵各大姓族长,指点官民联络向朝廷奏议的途径。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东山始被批准入籍清朝版图,豁减赋税徭役,由此东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传说加上现实,为了感激关帝恩泽,东山人民对关帝的崇拜更加至诚至深,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画像,将关帝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奉祀。关帝的“信义”精神,也升华成了东山岛民众扶危救难的道德风尚。
  三、台湾关帝文化传播铜陵武庙功不可没
  东山岛与台湾岛,地缘近、人缘亲。东山岛和铜陵武庙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关系,又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之地。关帝信仰文化由东山传往台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途径之一是戍垦移民。这样的事例有:明嘉靖年间,铜山(明初起,东山称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凤山。铜山民众三丁抽一参加水师到台湾服役,退伍后部份士兵留居台湾澎湖一带,与土蓍结合共同开垦台湾。这些人把从铜陵武庙分灵的香火奉祀居留地作为保护神,如澎湖关帝庙等。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归台,部份明宗室同行。宁静王朱术桂特地在台南王府内建“祀典武庙”,祀奉从铜山分灵进台的关帝。该庙仿铜陵武庙建造,庙里悬挂有仿写的黄道周关帝楹联和与铜陵武庙相似的“万世人极”匾额。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特地从铜陵武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山隅(今嘉义县)建庙崇祀,以关帝神灵慰藉追随赴台的铜山官兵等等。
  传播途径之二是商贸往来,这样的事例有:明隆庆年间,铜山成为东南沿海五大水寨最大的造船厂,海外商人因铜山船舶坚固廉价之故,争相订制。当时,出洋海船在铜山港必须先到铜陵武庙焚香朝拜,赐给香火。于是铜陵武庙的香缘就随商船出洋奉祀于台湾和海外各地。明永历年间,东山与台湾航道畅通商贸往来频繁,泉州一商船停泊铜山港,陈姓船主来铜陵武庙进香,分灵到船中奉祀,从此这艘商船生意日上。后陈船主为感谢关帝庇佑,将船中奉祀的关帝神像送到凤山(今高雄),兴建文衡殿,尊祀关帝,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宇。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人林枫进京诉讼搭船往铜山,进铜陵武庙祈求神灵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归途中再度进庙叩谢,并分灵回乡,塑金身奉祀。后来林枫的子孙林应狮等人又亲来铜陵武庙分灵,奉迎至台湾礁溪立庙供奉,等等。
  传播途径之三是建筑交流。这样的事例有: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之大哥林进添、叔父林保宗,早年应聘到台湾澎湖、台北等地建筑了四座关帝庙。1933年夏,林进金叔侄又应澎湖一位张姓台胞之请,三年中承建了三座关帝庙,即马公关帝庙、赤嵌关帝庙和小卷关帝庙。他们所建的关帝庙,庙宇的设计布局都与铜陵武庙相仿。其后,台北乡亲又亲往澎湖,迎请林进金到台北仿照铜陵武庙的样式建筑台北关帝庙。
  大陆中原的关帝信仰文化精义传播到东南沿海,经东山地方和铜陵武庙的弘扬发展后,通过多种途径再传播到台湾,对保卫台湾和开发台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由于台湾的经济物质基础不同,台湾的关帝信仰也逐渐有了新的特点和内涵,如一庙并祀诸神,把关帝作为财神来崇拜,以及较多地带上帮会和宗教色彩等等。但不管如何,台湾的诸多关帝庙宇至今都悬挂着铜陵先贤黄道周的关帝楹联,充分说明台湾的关帝信仰文化,仍然弘扬光大着关帝“忠”“义”的精义,与大陆的关帝信仰文化一脉相承,炉丹共香。
  四、两岸关帝文化交流铜陵武庙再当重任
  打从关帝信仰于明清时期由东南沿海传播到台湾岛之后,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就一直在进行着。东山岛由于其地域之近舟楫之便,铜陵武庙由于其神灵显赫香缘之广,数百年来一直是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前沿汇流之地。
  台湾各地关帝庙自来对铜陵武庙十分关注,每逢祖庙修建,总是慷慨解囊,踊跃捐资。现在铜陵武庙里还保存着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同胞协助修庙事迹,镌刻有安平、澎湖、鹿港等四十多位军政商渔各界人士捐资芳名和金额,留下了历史的证实。就是在海峡两岸隔绝的年代,东山和台湾两地渔民经常在台湾海峡同场作业捕鱼,民间的关帝信仰交流也没有间断过。自1978年经批准东山为台轮停泊点以后,台湾渔船到铜陵来避风、加水、加油和进行小额贸易成了家常便饭。台湾渔民一到铜陵,总是首先到武庙进香朝拜,问卜吉凶祸福,祈求神灵保佑,事业一旦有成,就来乐捐还愿。
  最近十年来,随着台湾海峡形势的和缓,台湾与大陆的关帝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有组织大批量的态势。铜陵武庙首当其冲,更成了台湾诸多关帝庙宇人员信徒来大陆谒祖朝圣的首站和热点。1985年8月,高雄文衡殿庙众倡先莅铜陵武庙举行谒祖进香挂匾祭典。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亲临铜陵武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撰写的关帝楹联真迹,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进一步印证铜陵武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回台后他向各地关帝庙宇传播有关铜陵武庙香缘关系的信息,引起台湾宗教界的重视。随后,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贤先生承担追根探源的重任,步李教授后尘,多次前来东山铜陵武庙实地考察,并于1990年8月11日在台湾圆山饭店举行“两岸同祀关帝庙宇信仰文化交流筹备会台湾代表联席会”,发布铜陵武庙与台湾关帝庙宇香缘史实,取得与会代表的共识。8月27日又亲率台湾台中圣寿宫、高雄关帝庙、台南山西宫、池上玉清宫、花莲圣天宫、台中慈德堂等十一个宫庙代表,抵达东山举行“两岸关帝信仰文化交流筹备联席会”。自此,台湾各地关帝庙宇先后组团,接踵而至莅临铜陵武庙竭祖进香。1990年11月8日,桃园大溪普济堂等七个庙宇126人,奉抬蒋经国先生的祖母所崇祀之关帝铜像前来铜陵祖庙挂香过炉。1991年4月25日,宜兰礁溪协天庙由主委吴朝煌先生倡领,组织台湾北部所在协天庙挂香的信徒476人,浩浩荡荡莅临铜陵武庙,举行祝嘏大典,并迎奉关夫人神像赴台绕境。后吴朝煌先生还与台中圣寿宫主委张子清先生一同倡议,在古时自东山迎奉关帝赴台崇祀的铜陵故址西门澳上筹建“朝圣楼”。据铜陵武庙理事会的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8月以来十年间,就有数十批数百座台湾台湾关帝庙宇组织谒祖朝圣团队前来铜陵武庙朝圣进香。
  作为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东山历史老人、关帝文化学者陈汉波先生,于1992年夏应邀前往台湾考察关帝信仰文化,传播铜陵祖庙的信息,所到之处,受到台湾各关帝庙宇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认同。1995年元月6-10日,铜陵武庙主神由基隆普化警善堂主简火土先生等倡领的朝圣团恭迎,乘“源丰号”渔船赴台湾参加“玉敕文武庙建教”大典,并且巡境台湾全省,一时在台湾岛上引起轰动传为佳话。1997年元月7-21日,东山铜陵武庙访问团,应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台湾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再次与台湾各主要关帝庙宇会香结缘,更对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关帝信仰发祥于中原,千多年来关帝由人而神而圣,其信仰和崇拜由中原传到沿海。地处东南海隅的东山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铜陵武庙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至今经典精义保存最完好,香火最鼎盛,神灵最显赫。明清时期关帝信仰由沿海传到台湾,东山由于其与台湾特殊的地缘和亲缘关系,铜陵武庙又历史地成了关帝文化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地。如今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关帝忠义精神的发扬光大,铜陵武庙再度站到了前沿汇流地的位置上来。现在台湾广大关帝庙众信徒追寻当年关帝信仰文化自中原而沿海而台湾的传播轨迹,由台湾而沿海而中原追源谒祖,铜陵武庙理所当然地成为首站和热点。按照陈汉波先生的说法,“东山与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是历史淀积和现实文化的共同体,是一座应予重视的文化彩桥”。铜陵武庙在关帝信仰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历史已经作出了充分的证实。其当今在促进两岸关帝文化交流以至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进程中的作用,也将由历史得到充分的肯定。
  1997年5月于铜陵
  参考篇目
  陈汉波——《东山与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缘系小考》
  孙英龙——《东山铜陵关帝庙的建筑艺术》
  黄匡国——《东山铜陵关帝庙的香火缘》
  陈立群——《东山人为什么崇拜关公》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陈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