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打台湾统一中国为何要选择在东山出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55
颗粒名称: 施琅攻打台湾统一中国为何要选择在东山出兵
分类号: D618
页数: 4
页码: 102-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施琅采用武力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率领军队攻取澎湖岛并成功收复台湾,克服了风向和潮水方面的选择,实现了国家大统一。施琅的决策和战略战术得到充分证明,为中华民族争取到统一台湾的时间。
关键词: 东山县 施琅 台湾统一

内容

攻打台湾统一中国,是施琅一生中的最大功劳。
  施琅采用武力解决中国统一问题,可说是对台湾郑氏政权一再拒绝和平谈判的一种最好的补救办法。
  人们都清楚,郑成功于1661年率军东征赶走入侵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殖民者后,即在台湾建立了政权,以与当时大陆的清政府相对抗。于是,中国一时出现了一个国家两个政权的局面。但是,做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主权国家,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政权,而应统一起来。当然,这以后海峡两边的掌权者,都在谋求统一中国而积极准备力量,但一时都没能达到目的。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统一,在郑成功去世后,清政府多次主动提出与台湾郑氏政权举行和平谈判,但都被台湾的当权者郑经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虽然两边多次接触,可都没谈拢。这事引起施琅的极大不安与不满。
  和平谈判不成,只好诉诸武力解决。施琅认为,要使台湾当局“倾心向化,则海靖边宁”,既然台湾不愿就抚,那只好用武力去“剿讨”之①。他对清政府说:“堂堂天朝,万国宾服,岂容此余灰以滋蔓患日?”不能一再拖延下去了,不然的话,会变成“无可破可剿之日。②”朝中许多大臣都有同感,也都主张尽早出兵攻取台湾,让国家早日实现统一。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但事实上毫无和平统一的希望。在这样情况下,清朝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也只好做出采用武力解决的决定,下令由施琅为统帅,“独任专征”,相机行事。
  当时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相比,不论在土地、人口、物力、财力、军力等方面,都居于强势,以大压小,以众攻寡,以强击弱,可以说清政府是处于压倒的优势。问题是,清军攻打台湾,要横渡一个台湾海峡,一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得认真加以对待,就是说:“不得不筹万全”的作战方案。也就是说,要做好准备,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求得最佳的效果。为此,施琅在受命为征台统帅后,即着手进行筹饷、练兵等并深入了解敌情,分析敌情,拟定作战方案,即做好出战前的各种准备。
  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农历六月十四日率大军从铜山(东山)开驾,十六日晨进攻澎湖,凡7日攻克澎湖。郑氏政权的主将刘国轩眼看势蹙,“乘走舸自吼门出,以入东宁(台湾)。③”
  澎湖攻破后,施琅领军攻台岛,以大军压境,逼迫郑克爽等台湾当权者就抚。至此,郑氏政权,无计可施,只得宣布投降。从而结束了战事,也结束了两岸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这里,施琅出兵台湾为什么要选择从铜山(东山)出发呢?当然决不是随意想出来的。
  东山位于福建南部诏安湾,靠近台湾的澎湖列岛。澎湖为台湾本岛四达之咽喉,外卫之藩屏,攻打台湾不能不先攻取澎湖。施琅说,欲攻打台湾,宜先取澎湖,取下澎湖“胜势已居其半”,这因为,“舟师进发,若据澎湖岛以扼其吭,大兵压近,贼胆必寒”①。
  只是,福建沿海其它地方不同样可以进攻澎湖吗?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时不就是从金门出发,而不是从东山出发。那不是很好的成功的战例吗?为什么施琅不加以参考呢?
  这里,施琅还有另外问题的考虑。这就是时间、风向和潮水方面的选择。“水道行兵,专赖风信潮水,非比陆路任意驰驱,可以计定进止。”海上行军,如果在东北风多时进兵,“我船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逆胜。②”因为东北风多发生于冬季,风势刚硬猛烈,骤发骤息,难以逆料,一旦战而不胜,船被吹散,一时难得集合再战。所以最好是乘东南风,那不但风轻浪平,波浪颇恬,将士们无晕眩之患,且居上风上游,可置敌于逆风逆流地位,打起来势如破竹,甚为稳当,可一鼓而获全胜③。可谓“期出万全”。
  要利用东南风,那只有夏季出兵,这时选择东山开驾最理想。从东山正东航往八罩湾水道,在望见澎湖的渔翁岛(即西屿)之高处后,折而向北,开入澎湖列岛海湾,即可利用南风,进行作战,胜利是有充分的把握的。
  当然,在当时条件下,即使不在夏季而选择其他地方开驾,最后也肯定会打败郑氏政权而取得胜利,只是那种可能要花出更大的代价,也可能走些曲折的路罢了。
  选择东山开驾,可说是施琅用兵的高明战略和决策,这是他善于观察形势,善于运用谋略的明证。
  施琅虽系武夫出身,但他“机略畅晓”,有全面运筹帷幄的能力,用兵持重,计出万全,对战事“成算在胸,瞭若指掌”①。靠着这些,施琅一举成功,立下不朽功勋,永为世人所称颂。
  东山,做为当年清军进兵台湾统一中国的出发地,永载史册,永为世人瞩目。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附注

①施琅《靖海纪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②同上第66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施琅传。 ①施琅:《靖海纪事》第50页。 ②同上第59页。 ③同上第63页。 ①蔡致远:《靖海纪事·跋》,见《靖海纪事》第24页。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其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