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38
颗粒名称: 八十年的路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0
页码: 18-27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东山县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包括历史背景、建县前后的社会状况、解放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关键词: 东山县 地方史

内容

1916年5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东山县诞生了。从此,东山岛结束他属的历史,踏上自已的历史进程。
  弹指间,八十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站立在时空的交汇点上,回首走过的八十年,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八十年烟云风雨,八十年沧海桑田,多少光辉业绩,多少英雄人物……八十年的路崎岖不平,八十年的路波澜壮阔,八十年的路为东山人民事业的继续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过去,是为了未来,因为“最好的预言是过去。”
  一
  东山建县前,一直处于他属的地位。历史上她曾先后隶属于南海郡揭阳县、义安郡绥安县、泉州龙溪县、漳州怀恩县、漳浦县等。明嘉靖十年(1531),这个弹丸孤岛,竟“一分为二”,以东坑石桥为界(现铜陵人民市场入口处),东边属漳浦,西边属诏安。这种“一分为二”的局面,整整持续了两百余年,严重阻碍了东山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结束两属的历史,全岛划归诏安县。但是,不管归属何方,她有如飘零苍海的游子,没有自己的目标,也没有自己的路。
  封建统治下的东山,是一个地瘠人贫、社会凋蔽、文化落后的孤岛。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秘密进行。那时,已有一些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小册子或传单,在东山知识阶层中间秘密流传。辛亥革命后,东山民众的民主政治要求愈来愈强烈。要求建县设治,要求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求走自己的路,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民国4年(1915)6月25日,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乘船往诏安巡视,途中泊东山。消息传开,乡贤马兆麟偕同各界代表求见许世英,将东山地理位置及实业、交通、司法、文化教育等实况向许汇报,要求设县。许视察了东山,即呈文报告大总统,请增设东山县,不久获准。同年12月,福建巡按使委派曹祯为东山建县设治筹备员。民国5年5月1日,东山县正式成立。
  东山建县,是历史的进步。东山终于挣脱它属的缰绳,在自己的路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二
  东山建县后,经济与社会明显得到整治。东山民众的建设热情被激发起来,以辛勤智慧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建县当月就成立县禁烟分局,履行禁烟(鸦片),并与邻县漳浦、云霄、诏安达成海界协议。次年成立县教育会和商会。民国9年设立县邮政局(隶属福建省邮政监督处)。民国13年修筑东山经西埔至八尺门公路,同时修整城关的前街、后街、下田街、澳路街等街路。民国15年开设“振兴汽车公司”,有6部汽车,发展陆路运输。民国16年,“建东号”和“胜利号”轮船开始航行云霄、厦门、汕头等地,使东山港成为当时闽南重要的吞吐口岸之一。后来又改建市场,修筑防波堤,开设县卫生院,创办私立苏峰初级中学、县立初级中学、县图书馆等。这期间,除了教育会与商会外,还先后成立了农会、渔会、中医公会、县总工会及其所属的造船、织网、泥水、雕画、铁石、渡驳、码头、竹木、〓索、理发等职业工会。抗日战争时期,破除迷信,废除妇女裹足;提倡勤俭节约,共赴国难,全县为抗战捐集15万元国币,购飞机一架,命名“东山号”,献给国家。民国28年7月至翌年2月,东山军民先后三次浴血奋战,击退日伪军的猖狂进攻。
  民国时期,东山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较之建县前,确有明显发展。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后,政权落入封建军阀之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加上战争频仍,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华,使华夏大地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山从建县首任县长曹祯到民国最后一任县长何纯青,34年间有40个县长(知事),平均每任不到一年。地瘠人贫的海岛,终究得不到很好的整治和发展。农业常因风沙干旱而颗粒无收;工业只有寥若晨星的几家手工作坊;交通不便,商贾难兴。东山人民就在灾荒、饥饿与炮火中,艰难地走过这34年风雨颠簸的航程。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进而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
  1950年5月12日,春雷般炮声宣告东山解放。
  此时,东山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孤岛。全县仅有174亩林木,大小三百多座山头光秃秃,东南一线是二万多亩寸草不生的荒沙滩。近百年来吞埋11个村庄、数千间房屋和二万多亩良田的风沙,仍然在吞噬着庐舍农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这不知流传多少代人的民谣,依然时时吟叹在东山人民口中。而台湾海峡上空,还飘忽着战争的阴霾,台湾当局不断对东山进行军事骚扰。面对种种困难与艰险,东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大道,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肩负起保卫海疆和建设海岛的双重任务。
  1953年7月16日,台湾当局悍然出动一万多兵力,在炮舰和飞机的支持下,向东山岛发起猛烈的进攻。东山军民迅速组织起来,英勇顽强地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东山保卫战。在各方支持下,东山军民一举击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粉碎了美蒋反动势力颠覆新中国和破坏朝鲜停战谈判的阴谋,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战斗中,东山军民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拉开导火线冲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黄飞龙烈士;有用自已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战斗英雄张国栋烈士;有冒死引渡增援部队的英雄民工林尖鼻烈士;有以一把菜刀夺下敌人机枪的农民孤胆英雄林大富;有踊跃支前的妇女模范刘杏、杨亚来;有在敌人占领区里机智勇敢与敌人展开斗争的“东山英雄八少年”……这些英雄事迹,表现了东山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战斗的爱国热情,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这就是东山保卫战精神,它在后来根治风沙、建设海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发扬,并凝结成为以谷文昌为代表的团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山保卫战胜利后,东山军民一方面坚持海防对敌斗争,一方面掀起生产建设的热潮。以东山保卫战精神,向风沙灾害开战,向贫穷落后开战,改天换地,重整山河,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植树造林,根治风沙,兴修水利,排除干旱,把荒岛变成绿洲。建造八尺门跨海长堤,亘古天堑化通途。兴建“向东渠”,引水进岛灌良田。还有围垦西埔湾等等。这些重大建设成就,在东山岛开发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东山经济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解放后至1978年的28年,东山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森林面积从1949年的174亩增加到94057亩,绿化率达96%;工业从1949年的20多家手工作坊发展到143个厂家,年总产值相应由90万元跃达3752万元;盐业从1949年3.6万公亩产量5420吨增长到14万公亩产量108000吨,居全漳州第一位;渔业年产量由1949年的6500吨增长到18389吨。由于根治风沙灾害,排除干旱,从根本上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六千多亩,改良农田七万多亩,逐步实现稳产高产。东山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农民摆脱饥饿困顿,百业俱兴,社会空前进步。
  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荒岛到绿洲,从饥饿困顿到基本温饱。在这巨大变化中,共产党人吃苦在先,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就是中共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谷文昌,河南省林县人。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参加解放东山,1954年任中共东山县委书记,是东山保卫战的组织指挥者之一。他上任县委书记时,便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曾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把我这把骨头埋在东山岛!”他走遍海岛每一座山头、每一片沙滩,与干部群众共商治理风沙的规划与措施,组织全县人民在沙滩上筑堤堵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造林防沙,几经挫折,终于找到了适宜东山种植的抗风固沙耐旱树种——木麻黄,并形成了宏伟的绿色规划。1958年开始,一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战斗打响了,掀起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四百多座大小山头,三万多亩沙滩披上了绿装,海岸线上筑起了“绿色长城”。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根治了风沙灾害,为海岛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谷文昌的不朽业绩,在东山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绿色丰碑。他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东山人民。
  历史长河,时而一泻千里,滚滚向前;时而七拐八弯、跌跌撞撞。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一时大地凝寒,星汉无光。由于那场历史性的灾难,东山与全国各地一样,一次次失去经济发展的机遇,失去最最宝贵的时间。十年内乱,十年浩劫,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多方面惨痛损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挽回的。东山本来就底子薄,条件差,又处于海防前线,受到种种限制,再加上那场无可逃避的浩劫,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到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12782万元;财政收入只有30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7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4元。解放后至1978年的28年,东山前进了,但其步伐缓慢而艰难;社会主义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路怎么走!
  四
  八十年代拍岸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大浪,给东山带来了腾飞的契机与希望,东山人民终于踏上一条强国富民的改革之路。
  农村改革,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打破传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以创汇农业为起步,引进并大面积种植芦笋,形成较大的芦笋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近远洋捕鱼业。绿色开发与蓝色开发齐驱并进,双双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3万亩芦笋、1.4万亩优质水果、1.6万亩对虾、1.6万亩贝藻类、1.7万个网箱养鱼五大高优农业基地。农村经济商品率达90%。农民经济收入大大提高,至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3元。
  为了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东山一开始就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3亿元。向东渠东山段维修,双码线主干公路拓宽,深水码头集装箱配套,日产万吨水厂建成,新扩容程控电话2万门(总数达3.6万门),开通移动电话与无线电寻呼,口岸联检机构配套,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开发等等,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山口岸之后,又于1985年批准东山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1991年批准东山设立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政府先后批准东山为创汇农业试验区、鼓励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设立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交通部于1992年批准东山港对外国籍船舶正式开放。同年,林业部批准设立东山岛乌礁湾国家海滨森林公园。随着这些重要项目的设立,东山全方位开放格局业已形成。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海岛,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她开始面对世界,一展她那动人的风采。
  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山已修起了5000吨级码头2个(其中一个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码头1个。先后设立口岸管理委员会、海关、商检、港监等一系列涉外管理、查验、运输服务机构,成为福建省口岸设置最齐全的对外开放口岸。口岸的兴起,加速东山岛的开发与繁荣。
  国家级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区内投资项目已达65个,其中外资企业35个,内资企业30个。外资企业中,有投资上亿美元的“东山润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有投资三千多万美元的“乐华电器有限公司”和“英特食品有限公司”。内资企业中,有投资五千万元的双层金融大厦,有投资三千万元电讯大楼等等。
  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58平方公里,开辟了风动石、东门屿、金銮湾、马銮湾、乌礁湾、龙虎狮象四屿、九仙顶、南正院、西山岩、西埔湾、宫前湾等景区。海岛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全面开发,并使之变成巨大的财富。她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投资者和观光度假的游客。该区已引进外资项目32个,内资项目43个,龙头项目是东山岛百亿新城。
  百亿新城由中外发展商联手开发,计划投资三百亿人民币以上,建设成国际豪华旅游都会。首期开发的347幢别墅(配套游艇)已全部建成,水上活动中心、骑术中心、国际俱乐部、豪华夜总会、桑拿理疗中心等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已投入营业;将建成世界罕见的54洞高尔夫球场、可停泊500艘游艇的大型游艇会、地中海式旅游俱乐部、东方好莱坞电影城、孙中山纪念基金总部等,还将建一批与之配套的高级酒店。
  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三星级华福酒店、百亿新城国际俱乐部、华侨大酒店、东山宾馆、金沙大酒店等酒店群体。1995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该区被列为福建省旅游建设重点项目;被确认为’96中国度假休闲重点产品而推向国际市场。
  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科技作用大大提高,各类教育同步发展,设立电大工作站,建成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实现中小学楼房化和“两基”达标。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均取得显著成就。成功地举办过世界A级女子帆板比赛和全国滑水精英赛,建立了东山人民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
  在改革路上,东山以创汇农业起步,发展外向型商品经济,逐步由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向海岛资源开发延伸型经济格局转变,使东山经济发生质的飞跃。至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提前8年翻两番,跃入全省“十佳发展县”行列。短短十几年时间,东山经济又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五
  东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了自信。如果说,她在改革之初对自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尚无足够的认识与估计,而未能找到一条最切合实际最适合自己的路子;那么,进入90年代,她终于在总结、调整、思索中有了自己的抉择。1993年12月,中共东山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用十五年时间,将东山建成国际性旅游港口城市!
  这是一个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跨世纪宏伟纲领。它指明一条走向世界、通向富足文明的金光大道。
  于是,海岛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浸在大开发大建设的滚滚春潮之中。几年间,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象东山两条腿,步伐矫健而迅速。外引内联的重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中国三万六千里海岸最具规模最现代化的东山水上运动中心已建成;东山直达香港的客轮航班已经开通;往返厦门、汕头的气垫船客运航线准备开通;机场、铁路正在设计论证之中;港口货运正从漳州市南域货物中转港发展为大容量、广辐射、集疏能力强的综合性商港;常码路、西前路、环岛路、东环路、海港路、海滨路及大嵼跨海大桥——“六路一桥”基础设施,有的已完成,有的正在施工中;2.5万吨级城级码头已动工兴建……
  东山岛,一个国际旅游港口城市正款款向她走来!
  八十年的路,已远远的留在身后,它已成为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长卷,永远珍藏在东山人民心中!
  今天,东山人民正以新的姿势,积聚着第三次飞跃的力量,为迎接新世纪到来,为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