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陆桥及其史前闽台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68
颗粒名称: 东山陆桥及其史前闽台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分类号: K876.9
页数: 6
页码: 40-45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位于台湾海峡底下的东山陆桥,这条陆桥曾经在史前时期连接了福建的东山岛和台湾的台南,成为了两地之间的陆地通道。通过海洋地质资料和古气候古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山陆桥在过去的亚冰期阶段曾多次出露在海面上。渔民们在海上作业中发现了许多动物遗骨化石,其中包括人类遗骨化石,这些发现为东山陆桥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据。文章还提到了东山陆桥在闽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大陆华南地区的密切联系,展望将来的水下考古活动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东山陆桥的发现。
关键词: 东山陆桥 史前时期 台湾海峡

内容

在台湾海峡滚滚波涛底下,存在着一条横亘海峡的浅滩。这条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南部的东山岛,经台湾海峡东南部和澎湖列岛,一直通向台湾的台南。1981年在美国召开的全新世海乎面变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林观德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中将这条浅滩称之为“东山陆桥”。
  这条浅滩之所以称为陆桥,是因为它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期出露海面,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桥梁”。海洋地质资料告诉我们,在横亘海峡的东山陆桥上,水深不及40米,浅的地方仅10米。地质学、古气候古地理学和古动物学的研究成果又告诉我们:在距今约七万年到一万年的地球末次冰期的亚冰期阶段,天气变冷,大量的水滞留陆地结冰,海水大退,最盛时期的海平面与现在相比要低130~160米。于是,水深不及40米的东山陆桥自然就出露海面了。到了亚间冰期阶段,气侯渐暖,陆地冰化,东山陆桥便又被上涨的海水浸没。地球上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是交替出现的,这便是东山陆桥可能多次出露海面的道理。
  其实,关于东山陆桥,世代以海为田的东山渔民早就有所知道了。他们在长期的海上作业中探知海底有一道浅滩。他们很早就经常从浅滩上网起许多足以证明那不是一道普通的浅滩的东西,却从没想到陆桥,倒是相信流传于闽南、粤东一带的“沉东京,浮南澳”的传说。那些表面长满海生软体动物外壳的陶瓷器,使他们确信那道浅滩就是沉沦的东京城。
  渔民们在作业中无意捞起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各种动物遗骨化石,包括人类遗骨化石。据了解,最多的还是鹿角化石。因为鹿角呈人字形,又有尖角,很容易勾住网。过去,渔家曾用这种鹿角化石做成桶钩或是篮钩。又据老渔民介绍:离铜陵镇13浬左右的兄弟岛东部海域,最常捞到色如熟铁、质硬如石、酷似人类脚骨的东西,那里就被渔人称作“脚筒骨礁”。其实,那些酷似人类脚骨的东西,大多是水鹿、山羊、熊等动物的遗骨化石,或许还夹杂着人类的遗骨化石。然而,渔民们未能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意义。他们只凭着慎终追远的习性,遵循古老的传统习俗:将所有骨头带回陆地,葬入陶瓮,置于“万福宫”。“万福宫”是专门收藏一切无主尸骨,供人祭慰幽灵以祈庇祐的所在。铜陵镇东北面的“白马翻沙”,有一座很大的“万福宫”,建造了好几座骨骸仓库。仓库几乎埋于地下,地面只留一个小门,待仓满后再用泥土封闭。就在那些盛满累累白骨的仓库里,竟同时收藏着大量的动物遗骨化石。笔者有一次进入仓内,随便搬出来一根大骨,竟是大象的腿骨化石。中国科学院专家对采集来的化石标本进行鉴定,确认属于更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有熊、剑齿象、中国犀、水牛、水鹿、斑鹿、山羊等遗骨化石。
  1987年冬,东山发现了震动考古界的“东山人”。这属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过渡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左肱骨化石。这块人类化石和所有的动物化石一样,其表面均有明显的海生软体动物附着痕迹,无疑皆出自于海底。尽管它们的具体产生地点和地层层位都很难圈定,但是,它们的出现已经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东山陆桥的存在。至少在亚冰期阶段,在出露于海面的东山陆桥之上,已有众多的动物,已有“东山人”。既然东山陆桥使闽台陆连在一起,那么,远古人类为扩大其生存空间,经东山陆桥进入台湾就显得很有可能了。
  台湾文化,源于大陆。闽台两地的密切关系始于史前时期。这种密切的关系,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同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东山陆桥多次使两地连为一体,促使远古人类频繁来往诸因素所决定的。
  台湾学者宋文薰先生曾经做出台湾旧古石器文化是经由华南传入的推断。那么,台湾在台南左镇菜寮溪发现的“左镇人”,应是从大陆华南地区东迁入台的。更具体地说,应是在距今约三万年前,从福建省的东山岛,经东山陆桥迁入台湾的。如果说在发现“东山人”之前,福建旧石器时期考古尚处于空白时,这一说法是缺乏根据的。那么,“东山人”的发现以及后来一系列重要发现,却赋予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继“东山人”的发现,1988年在清流县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了“清流人”。1989年在漳州北郊发现了两个古文化层,分别属于距今约四万年到八万年的晚更新世中期和距今约九千年到一万三千年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代表“漳州文化”的石制品。1990年又在漳州北郊甘棠东山台地发现了与“东山人”年代相近的人类胫骨化石。次年,东山又先后在南山头、西坑、梧龙、埔尾、樟塘、石坛、顶西、东英、岱南等地发现了属于漳州文化的旧石器时期的石制品。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期考古的空白,证实了贾兰坡教授关于“福建是人类从西向东扩散的必经之地,不可能没有发现”的推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尤玉柱先生指出:漳州地区石制品和人骨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东山陆桥”在闽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也证实了漳州地区在人类迁往台湾过程中所起的桥头堡作用。
  再则,根据尤玉柱先生的推断,远古人类是从广东东部沿海丘陵区迁入福建漳州地区的。而东山岛靠近广东东部,又具有较优越的生存条件,从广东东部沿海岸线迁入漳州的古人,必经东山,并有一支留在东山,他们就是“东山人”的祖先。为了撰取生活资料、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东山人自然要扑向生活资料十分丰富的东山陆桥,从而迁入台清。因此说,东山还可能是古人迁台的始发地。
  为什么古人类迁入台湾必经东山陆桥呢?因为,从台湾海峡海底地貌看,东山陆桥属于由更新世至全新世不同时期陆相沉积层组成并略高于海峡底部的台地。它是南海水域和东海海盆的分水岭。由此向东北,海底越去越低,水深相应增大。虽然闽江口离台湾的淡水只有两百公里,“但即使在亚冰期海退时期,也难成为干地,而是一片广阔的沼泽,不便行走”(尤玉柱语);而东山陆桥西南向的广东南澳岛,距离台湾的高雄三百公里,偏远了些,同样不是理想的通途。只有东山陆桥才是最理想的通途。再则,在东山陆桥的两端,台湾有台南的“左镇人”、东山有“东山人”。陆桥两端又有极为相似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同属于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分。这些动物化石大多数出自海底陆桥之上或是陆桥附近,而迄今尚未在其它海域发现如此丰富的动物化石。这说明东山陆桥做为古人迁台的必经之道是有相当的科学依据的。正如尤玉柱先生说的:闽台之间早期人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东山陆桥”完成的。
  至此,东山陆桥在史前时期闽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它在闽台关系史上的特殊地位,已经不难看出并应得到肯定了。
  现在,东山陆桥正沉寂于茫茫海峡之下,尽管我们对它有所了解,但还是很不够的。作为史前时期闽台的主要通道,多次出露海面,它必然有极为丰富的蕴含。骨骼只有万分之一能够成为化石遗存下来,而东山能捞到这么多的化石正说明了这一点。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力进行水下考古活动,未能捞到更有意义的头盖骨或牙齿的化石(这两样东西最容易保存下来,而它恰恰是拖网最不容易网起来的)。东山陆桥,必将是将来技术成熟、经济允许时最好的水下考古的地区之一。而作为陆桥的西端东山岛,也必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到那时,东山陆桥将以丰富多彩的蕴含,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们期盼着这一天,并应为之努力。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本书是介绍东山与台湾五缘关系的专辑,东山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是具有:地缘相连、史缘相承、文缘相近、血缘相亲、物缘相似的“五缘”关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群
责任者
林观德
相关人物
宋文薰
相关人物
贾兰坡
相关人物
尤玉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台南市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南澳县
相关地名
东京城镇
相关地名
铜陵镇
相关地名
台南左镇
相关地名
菜寮溪
相关地名
大陆街道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清流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西坑畲族镇
相关地名
樟塘镇
相关地名
南海区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高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