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电视的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78
颗粒名称: 云霄电视的发展历程
分类号: G229.275.7
页数: 8
页码: 49-56
摘要: 本文记录了云霄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起点到高水平迅速发展的历程,包括小型电视差转台、笔架山千瓦电视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设过程,最终发展成有线电视台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 云霄电视事业 有线电视台 发展历程

内容

云霄电视事业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起点到高水平迅速发展起来的。1979年4月,建功率为1瓦的电视差转台,只收看福建电视台一套节目,现在城关地区已发展到有线电视台,可收看10套节目。现将发展的历程记述如下:
  一、小型电视差转台
  1978年7月,县广播站技术员郭荣开到泉州录制文艺节目,买回一台由省广播电视局分配的星火牌电子管16时黑白电视机,从而萌发了建电视差转台的想法。在站长张待德的支持下,郭荣开和陈伟民二位技术员利用这台有60斤重的旧式电视机,先在广播站(槐荫路旧址)屋顶收试。因收不到讯号,又把天线架到楼房较高的友谊照相馆屋顶,却只收到台湾电视台的微弱讯号。于是又想到城关的望安山顶的旧碉堡去试试,可是电源不能解决。县邮电局的领导知道后,立即从山下的载波室拉电线给予支持,终于收到了平和县电视差转台的讯号。这时已是农历十月底,尽管初冬的望安山顶寒风凛凛,但听到消息,许多人都爬上山顶去享受第一次观看电视的乐趣。
  经过十几天的收试,认为接收讯号基本稳定(当时,对电视讯号的强弱、好差认识还很肤浅),就由县广播站向地区广播电视管理站写报告,申请在望安山建电视差转台。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县财政也拨出1.7万元作为建台经费。祖陈伟民提出:“在望安山建差转台,受益的只有城关地区,能否建到覆盖面较广的地点,让更多的群众都能看到!”这个意见得到县委副书记齐德芳的支持。
  于是,由郭荣开、陈伟民登上城西的将军山寻找合适地点,家在演武亭村的小学教师方加建自告奋勇带路上山。他们带上新买的一台9时黑白电视机,用小蓄电池作电源,于1979年1月23日晚收到了长泰县吴田山电视台转播福建台的节自。为了取得建台的可靠数据,不管风雨阴晴,坚持天天晚上上山收试,走遍了将军山的各个角落。有一次,遇到下大雨,扛着电视机的方加建摔了一跤,他紧紧抱着电视机滚下20多米,擦伤十多处,才被一棵松树挡住免于出事。经40多天连续收试后,再次向地区广播电视管理站打报告,提出撤销原望安山的建台计划,改在将军山建差转台。4月,报告得到批准。便将从尤溪订购的一台7频道、功率1瓦的电视发射机(用蓄电池供电),配套自制的一副5单元接收天线和一副3单元发射天线,安在将军山上进行试转播。在试播过程中,又收到接收效果更好的8频道电视讯号。经查询,讯号源来自刚建成投入使用的泉州电视台(功率10千瓦)。于是,又派人到尤溪把电视发射机改为11频道。
  县委、县政府对建将军山电视台极为重视,增拨了建台经费5万元。县委副书记曾南湖,从修路、建管理房和到山顶建机房以及10米高的铁塔,天天都亲自上山当指挥。他组织邮电工人只一天时间就把电话安装到将军山上,还发动宣教口的干部、职工义务劳动,运砖挑瓦上山,并在道路两旁种树。演武亭村的群众包下了修路和基建任务,修1米道路只收工资4角,扛1包水泥上山只收工资1元。方加建老师为了帮助寻找适合地点,带路跑了40多个夜晚没有收取一分钱的补贴,他说:“为云霄人民能看到电视,出点力是应该的。”
  7月中旬,地区广播电视管理站从长泰为我县调来一台10瓦电视发射机,配套一台2千瓦发电机。8月1日进行试播,城关地区和大部分乡镇都能收到福建电视台的节目。为使全县群众能看到讯号更好的节目,又从武汉订购一台50瓦发射机,县水电公司工程队加班突击把输电线路拉到山上,于国庆节正式投入使用。
  将军山差转台转播一段时间后,讯号忽然变得不稳,群众抱怨说是“多瑙河之波”。经查明,原来是金门的10千瓦大功率电视台在向大陆转播台湾电视节目,因而干扰了将军山差转台接收泉州电视台的讯号。为了排除干扰,郭荣开、陈伟民来到了位于火田乡的国营园岭林场,决定在云霄、漳浦、平和三县交界处海拔近千米的笔架山一带,寻找一个进行二次差转的合适地点。
  林场的许进地场长十分支持,派手扶拖拉机把他们送到林场的坪水工区,叫工区派人带路上山选点。工区的总务唐明道,为他们提供膳宿,并安排8名工人协助搬运机器和带路。从工区上笔架山都是高过人头的芦苇丛,夜间野兽经常出没,多几个人也有利于安全。第一天晚上,就在山上收到了泉州电视台转播福建台的清晰节目。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林业工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兴高彩烈,一直坚持看到节目全部结束,当返回到住地时已是下半夜了。为考虑今后维护电器的方便和避开金门讯号的干扰,他们先后转到离工区较近的石牛山以及其他四个地点进行测试。最后在选定的地点架起了6米高的天线,用1台1瓦机把接收到的讯号发射给将军山差转台进行二次差转。从此,讯号非常稳定,但郭、陈二位每月都必须带着干粮上石牛山换电池和检修机器。
  收视效果的改善,随即引发了群众的电视机热。从1980年元月起,县五交化公司连续调进大批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广播站也为福建电视机厂代销“珊瑚”牌12时黑白电视机,销售量直线上升,收看电视成为云霄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笔架山千瓦电视台
  1981年元宵节,张待德站长得到中央将拨款在沿海地区建若干个较大功率的电视差转台的信息。为了主动争取能在我县兴建,他和工程师郭荣开、技术员陈伟民,再上笔架山和石牛山进行先期勘察。在取得多项数据后即向省广播电视局写报告,提出笔架山、石牛山地带是闽南地区建千瓦电视台最佳地点的论据。省局接到报告后,经派省、地工程师进行实地测试,证实接收和发射的条件确实很好,但提出水、电必须有保证。电的问题因白花洋水电站就在山下好办。为了找水,郭荣开、陈伟民在林场工人的帮助下,根据山势低着头一步一步地搜索,终于在一个芦苇丛中找到一处丰富的水源,但却迷了路,在山上转了一天,最后不得不下到平和县的五寨乡石门村,再绕道白花洋水库回到住地,饿了一天肚子。建台点经省、地工程师再三论证,最后确定在笔架山顶峰。
  1982年7月省广播电视局正式批准建设笔架山千瓦电视差转台,用微波接收福建电视台节目,並设计发播三套电视和五套调频,作为闽南骨干台。后由于经费等原因,到1983年7月才成立电视台基建领导小组,调502台台长汤再木负责基建,郭荣开、陈伟民、汤锦联、张赞生、张福生、谢进坤等参加施工。
  8月,由圆岭林场负责修建从该场至电视台的6公里环山公路动工,至9月底修通。县水电公司工程队着手架设从白花洋水电站到电视台的输电线路,驾驶员方维毅在道路刚修通的情况下,每次从山底下运2支电杆到山顶都要几个钟头。在施工中有一段跨距1.1公里、垂直高差500米的线段,是工程队从未遇到的困难,但在队长柳有任的带领下,发扬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精神,突击一个月到10月底就把电送到山顶。高压水泵房也建成投入使用。
  负责承建电视台机房的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于11月初组织工人上场,到1984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机房即将封顶,在关键时刻,高压泵房的抽水马达烧坏了,一时无法修好。100多名工人在山顶不要说施工就是连吃水也成了问题。郭荣开、陈伟民连夜赶到云霄糖厂求援,当时正当榨季,为了支援电视工程,厂党委副书记方接枝和总工程师杨启明商量后,决定战场拨马,把一个生产备用马达借给。不料马达载到半山腰汽车又抛了锚,最后用摩托车才把马达送到。一个问题解决了,又碰上新问题,就是山顶气温低于5°C不能浇灌混凝土。一直等到2天后的中午12点气温回升才开工,到晚上9点浇灌结束,为使尽快凝固,在水泥板面安装100多盏电灯保温,使300多平米的机房屋顶封顶成功。春节过后,山上阴雨连绵,工程无法继续,到6月才重新开工。9月,山顶300平米的宿舍和山下1000平米的基地楼房全部基建结束。
  10月,发射机和微波接收机开始安装。为了尽快开播,先在山顶架设15米高的小铁塔。12月底,初步完成天线架设和调试。1985年元旦,县委常委朱旭辉、宣传部长郭拱明到笔架山主持试开播仪式,至春节正式开播。云霄、漳浦、平和、东山、诏安、南靖、龙海等县的大部分地区,都可收到它转播的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节目。
  为了使广大用户得到更好的收视效果,8月动工兴建高78米的大铁塔。由于工程量大,建设铁塔基座的施工队无法解决运输问题。峰头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获悉后,给予大力支持。派出车队,在半个月时间内把400立米的砂石和42吨水泥运到山顶,使铁塔的基础在7天内顺利浇灌结束。
  县运输服务公司负责把铁塔零部件运上山顶,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有的零部件长达8.3米,重2吨多,短的也有6米。为此,他们把车斗进行改装,经理施继昌、书记林嘉义都到车前探路、指挥,使全部零部件安全运上山顶。
  11月,省广播电视厅所属的天线大修队到笔架山顶架设大铁塔。12月底,大塔建成,天线吊装、调试完毕,替代了15米的小铁塔,于1986年元旦正式发播。笔架山电视台建设全部完成。
  三、卫星地面接收站
  1986年起,中央电视台节目通过卫星转播。为了使广大群众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于7月从县财政争取到2.9万元,在广播站楼上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从将军山移下50瓦发射机(笔架山开播后,将军山和石牛山差转台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7年,又从成都购进一台50瓦发射机,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转播。接着又购进二台10瓦发射机作备用。从此,我县日夜都可收到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至1992年末,全县电视机已增至1.8万台以上。(接下段)
  四、有线电视台
  县广播电视局于1991年初成立。副局长吴来金(兼任广播站长)一上任、就对我县建设有线电视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建设有线电视台需要相当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当时我县经济正受着“民间标会”、“倒会”的冲击,县财政困难很大。但建设有线电视台既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群众的迫切要求。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后,决定着手拟订方案呈报县委、县政府。
  10月,方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批准。县财政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支持了10万元的低息贷款。为了建台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政府专门召开了有城建、供电、邮电、街道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协调会,颁布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规定》。县城建规划办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城市规划图纸;县水电公司同意无偿在电力杆上挂架主干线电缆,还主动协助架设和垫付价值4万多元的附属材料。
  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全站34名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全力以赴;负责工程设计的郭荣开,对主干线路、小片区支干线路乃至用户放大器的施工,都做了缜密的计算。施工队在上岗前专门进行了三天的技术培训,然后分两个示范区片进行施工。为了让群众尽快看到有线电视,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连大年三十下午也加班施工。至1992年底,共架设主干线5.35公里、支干线65公里、入户线100公里。入网户数6500户。还采用共线传播发展调频广播喇叭6300只,大大超过三年入网5000户的计划。1993年6月入网增至8000户。如今城关地区已有5万多人口能收看到10套清晰度高的电视和一套音质好的调频广播节目。
  我县有线电视无论是前端设备的设置、网络规划管理,还是播出质量、入户数均居漳州市第一、赢得了省、市广播电视系统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有线电视的建设,给我县广播电视事业注入了活力,仅半年时间就还清了10万元的贷款,现已拥有135万元网络资产。1993年底将从收视费的收入中拨出10万元作为农村广播网的专项资金,把有线电视发展到城关邻近乡村;至1994年初将可播出14套电视节目。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荣开
责任者
陈伟民
责任者
吴大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