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花生油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76
颗粒名称: 抗战时期的花生油灯
分类号: TQ55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战时期,云霄县因上海、厦门、汕头、广州等城市的沦陷,海运交通和贸易中断,煤油短缺,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的照明方式主要是使用式样大小不同的煤油灯,但煤油供应不足,人们开始转向使用花生油点灯。为解决照明问题,名匠黄谦的徒弟陈三研制出一种可戴玻璃筒罩的花生油灯,经过多次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制造花生油灯的工序相当复杂,需要各种自制工具和精湛手艺。这种新型灯具得到了商行、商店、摊点和民家的使用,产品还远销到其他县市。
关键词: 云霄县 花生油灯 制造工艺

内容

解放前的云霄县没有电灯,夜间都以式样大小不同的煤油灯照明。
  抗战时期,随着上海、厦门、汕头、广州等地先后沦陷,云霄与一些大、中、小城市的海运交通和小型贸易断绝,人民生活受到极为严重影响。从1940年起,市面煤油短缺,家家户户连小煤油灯照明也不可能,普遍转向使用花生油点灯。这样,不但火光微弱昏暗,而且油易外溢,风吹易灭,诸多不便。
  商行、商店、摊点、民家亟须明亮的灯火使用。为此,云霄城从事小白铁业名匠黄谦(人称为“电火谦”)的徒弟陈三(人称“电火三”),研造了一种可戴玻璃筒罩的花生油灯来代替煤油灯。经多次试验,与煤油灯一样明亮,没有烟熏臭味,效果颇佳。
  但是,制造花生油灯的工序相当复杂,当时没有鼓风炉,只用大烘炉,炉面放上适高的无底铁桶,多盛木炭。工人手拿着鸭毛扇用力扇风助燃。陈三、王振来、张茂火、李龙泰、张宗藻、陈汉扬等老少齐动手,师徒轮流扇风,使温度升高,熔铜锡为液,按照玻璃灯筒的大小设计,铸出铜模和锡模。然后铸造出灯芯铃、灯头盘和灯台。
  具体过程大致如下:
  模具铸造
  1、作泥土凸形模式;2、用石膏印出凹形模式槽;3、用铜熔液灌入石膏凹形模式槽里,铸成凸形铜模具,4、用石膏作成凸形模式,又用厚铁片圈住,把锡熔液灌入石膏制的凸形模槽里,铸成凹形锡模具。四套凸形铜模具(质硬)和凹形锡模具(质软)精确吻合,供手工锤打制作生油灯的不同部件。所需工具多由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加工制作。
  二、部件研造
  1、灯台制作
  用白铁薄片套入灯台凹凸模具里,经手工锤打压制而成,内装满沙粒,增加底部重量,稳住灯身,上接薄铁管,撑住灯壶,增加油灯高度。
  2、灯壶制作
  用白铁薄片套入灯壶凹凸模具里,经手工锤打压制而成。两个白铁半球形上下相向,圆周吻合,用压印有“陈三造”字样的半寸高的白铁圈住;三件衔接,用锡焊合牢固而成油壶。油壶大小适宜,可盛装花生油二两半左右。这样,既利于灯芯吸油,又利于灯壶传热,增高油的温度,使灯芯火焰更旺,更明亮,提高照明度。
  3、灯芯铃制作
  用白铁薄片套入灯芯铃凹凸模具里,亦经手工锤打压制而成。
  先把灯芯铃压成半球形,大、小、高、低及铃口宽、窄都要与灯芯相适应。
  其次是制作灯芯管,其大小都要与灯芯相配套,芯管长短适当。
  灯芯属棉织品,紧松适度,利于吸油和升降旋动。灯芯若织得过于结实,吸油不通畅,油渣凝结,升降旋转不灵,齿轮易坏;灯芯若织得稀松,升降旋转无力,容易脱棉、缠棉,难以调节。
  4、灯头盘制作
  用白铁薄片套入灯头盘凹凸模具里,经手工锤打压制而成。关键是气孔的多少与大小,气孔的位置相距要均匀,它关系空气流通,进氧气,排废气。
  气孔若大、多,火焰则红、散,风吹易灭。气孔若小、少,空气流通不畅,则烟多,火焰不展,虽点燃却速熄灭。
  气孔数量、规格颇严,多一个,少一个,或者大一点、小一点都不行。气孔数量多少、大小、排列,皆要合理比例。为作此实验,当时陈三师兄弟王振来、张茂火等协力支持,先制作几十个灯头,进行反复检验、观察与比较,花费时间最长。终于选出了火焰扁大、炽白、无烟、挡风力强的最佳标本模型。
  可戴玻璃简(罩)的花生油灯,投产后,经商行、商店、摊点、民家的使用,效果很好。于是大批量生产,产品远销漳浦、诏安、东山、平和以及广东的饶平等县。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汉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