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云霄水陆交通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75
颗粒名称: 解放前云霄水陆交通琐记
分类号: F550.3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四种云霄县的交通运输方式:西林船、放水柴、挑大路担和轿兜,以及过峰头濑的航道情况。这些交通方式在当地历史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逐渐被替代。
关键词: 云霄县 交通运输 西林船

内容

一、西林船
  “西林船”船身中间宽阔,两端稍崎而尖,舱底铺以平板,供乘客堆放货担和坐卧,亦称“平底船”。明翰林院编修林偕春曾指此船为“开口稳底崎头船”。以载客为主者,船上置弓形硬竹篷,舱闸增设舵手贮放简单炊具和被盖的小舱厨。按航道宽窄,载重量1.5吨的通航至下河。这种西林船船又称“下溪船”、“下河船”。从下河至车墩;从前北溪的军坡至高田、古楼;从南溪的世坂至吉坂、上坂;从山美溪的山美至下云、黄陂:仅通航载重量1吨的西林船,这种船又称“内山船”、“顶溪船”,多数从事货运,不铺平板,不置硬篷盖,航驶时篙、橹、帆并用。漳江下游河床较宽,水流平稳,单人便能操作。上游河床狭窄,遇滩濑须撑篙或下水推拉,故得双人行驶。
  因西林是唐代漳州的发祥地,是当时水路交通和船只集散的枢纽,航运发展较早,所以也就将航行于漳江的船称之为“西林船”。从陈元光《龙湖集·新城秋宴》的“画船拖素练……”到清末进士林镇荆《西林城怀古》的“估舶集千樯……”,说明千余年来“西林船”一直是云霄漳江上下游的主要航运工具。
  据县交通局1957年档案资料,时全县有西林船454艘,总载重量560吨。其中专业驳运队72艘,载重量124吨,完成年运量7.61万吨,年周转量79.52万吨公里。以后由于公路汽车运输的发展,始逐渐为陆运所代替。二、放水柴
  解放前我县陆路交通闭塞,山区民众利用漳江上游水流落差,把柴薪放入河中,漂至河床宽阔水流平缓地方,再改船运,或直接漂至城关上岸,称为“放水柴”,因这些柴在河中,好像鸭群游动,故又称之为“鸭母柴”。
  放水柴多在冬末春初进行。山区群众把秋天砍伐并已剪成段木或再劈开晒干的柴薪,挑运至预先堵蓄水源的溪涧集中投入,然后破水让其顺流而下。放水柴的人,手持带钩的长杆,沿岸把柴薪勾动入流。途中过夜,则用长杆横溪截住,天亮再收杆放柴。一般西路多放至下河港口,北路多放至火田军陂,然后转船运至城关。年数万至十数万担不等,除供应本县城关外还销至东山、漳浦、厦门等地。1951年本县经营柴薪的行业尚有达隆、赞茂、春茂、宜安、联合、丰田、生泰、茂兴、生兴、来发、庆川、福田、日升、再茂兴、新茂利等十四家。
  1956年对私改造后,东山、厦门居民柴薪纳入本县计划,由供销合作社负责组织供应。曾于1960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从马铺一带放水柴3000余担至上河,是夜突然暴雨山洪,柴被冲走,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后放水柴遂为陆运所代替。
  三、挑大路担
  解放前,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港口封锁,航运停顿,我县商品流通的陆上运输,南下诏安、潮汕,北上漳浦、漳州,西走平和坂仔、琯溪,来回均须依靠肩挑,称为“挑大路担”。
  “大路担”的挑运工具,以扁担、麻袋、箍篓(用竹篾制成的圆圈,穿以麻绳,货物装入麻袋,置于圆圈上即可挑运)为主,不宜装袋的商品,则用箩筐箱笼或其它工具。有的还须携带齐肩木棍.便于途中顶住重担换肩或歇息。挑大路担的多为阳霞、中柱、莆美、小五乡及前埔、后汤等村的贫苦农民和城关贫民,以及大路担所经过的沿途农民等。其中有的是一辈子挑;有的是农忙不挑农闲挑;也有的数代都在挑,有句俗语形容“米瓮仔吊在扁担头”。抗战期间挑天路担者,日以数百人计,从我县挑出鱼露、红糖、水产品、食盐、鸭苗……,从外地挑回棉布、日用百货、化肥、茶叶等等,同时也为漳、厦南下和潮汕北上的货物转运。当时沿途设有许多供挑大路担者投宿、歇足的旅店、转运站。解放初,我县城关还有达昌、达隆、民益、顺安、捷通等五家兼办货担转运。
  四、轿兜
  三十年代后期,城关尚有南门兜方福、中秋脚方万山二家轿铺。轿铺也叫轿馆,铺主(老板)俗称为轿伕头。历史上轿约分为官轿、新娘轿、民轿三种。至民国,官轿废,县政府官员外出需要乘轿的,可向轿铺指派,只交轿资30%(轿铺可免纳税收)。民轿运费每10华里光洋一元。以新娘轿为最贵,每10华里八至十元光洋。但轿伕头发给轿伕统一为10华里一元光洋,同时还得扣除工资的10%,作为住房、床铺、轿具等费用以及弥补抬官轿之不足。轿伕抬新娘轿有收小费之例,当新娘下轿时,轿伕大声齐唱:“新娘娶入厝,年年富;新娘娶进来,生良才;一个中状元,一个中秀才。”新郎家即把备好的红包(每包120至160铜片)送给轿伕,称“插花钱”。
  五、过峰头濑
  漳江后北溪航道,从车墩经石字、新林、双溪、部上等村,至峰头村江面有个“峰头濑”,其河床狭,长约60米,石壁 嵯、水流湍急,濑下有一深潭,长约40米,从上而下的急流,激起浪花,发出隆隆响声。船行至此,险象丛生,若舵公把握不准,稍一闪失撞到濑中岩石,就会船破人亡,掉进大潭里。走惯这条水路、有实践经验的舵公,摸索出一条稍靠右岸在石缝中弯转的航道,虽能平安通过,但也令人胆战心惊。故有“峰濑十八弯,落濑拣流缝”和“纸船铁舵公,错手性命亡”的两句顺口溜。
  1954年5月间,我从车墩坐船回城,这天天气晴朗,三艘船一同顺流而下,每艘首末各有一个船工。在船渐渐靠近峰头濑时,只见两个船工迅速各用粗大麻绳绑住船的两端,一前一后双手紧紧抓住绳头,当船一进濑口,两人即同时跃上濑石,一人前引一人后挽,随着弯曲狭小的航道,从石缝间急穿而过。船一过濑两人又一跃而上,摇桨摆橹越过深潭,这时船上的人才如释董负,把心放下。由于过濑危险,翻船事故难免发生,因而也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就在濑的右岸岩下竖了一块“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不时有人烧香点烛。
  1965年8月8日,龙溪专署曾拨专款1.7万元进行整治、拓宽航道。七十年代,因在这里兴建大型峰头水库,峰头濑刚好是大坝坝基所在,深潭也为沙石所覆盖,仅存“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成为此濑的历史证物。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主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西林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