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陀岭隧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56
颗粒名称: 盘陀岭隧道
分类号: U412.3
页数: 6
页码: 116-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盘陀岭隧道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盘陀岭的一座公路隧道,全长4.567公里,建设历时31个月。该隧道的建成改变了原有的盘山公路,缩短了里程并减少了行车高度,成为浦云两县的重要交通通道。施工过程中,面临多次台风和暴雨袭击,但施工队伍坚持不懈地抢险施工,并得到了指挥部和群众的支持。隧道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关键词: 云霄县 盘陀岭 隧道

内容

(一)
  盘陀岭位于国道324线云霄、漳浦交界处,海拔263米。汉时为“蒲葵关”;唐开拓为驿道;明末郑成功曾在关上建碉堡抗清;清康熙30年驻巡检司。是历代闽粤交通必经之道。
  1965年5月,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批准龙汾干线浦云沿海段改道盘陀岭通过。1966年3月竣工通车。改道后的盘陀岭山线,有6公里的盘山公路,64个弯道,最小弯道半径才23米,最大纵坡8.5%。由于车流量大,事故频仍。
  为了改变盘陀岭行车难、事故多的局面,“七五”期间,凿通盘陀岭隧道列入省、市交通重点建设项目。1986年,交通部领导人亲临视察、调查。1987年4月初,三位高级工程师实地勘察后,认为盘陀岭隧道建设迫在眉睫,并委托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设计,当月开始外业。9月,初设文件会审通过;10月开始定测;翌年3月完成施工设计文件编制。随后省政府、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分别批准计划任务书和工程预算。同年8月,以招标形式,由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第四工程处中标承担施工任务。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派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施工。1989年元月1日正式动工,1991年8月1日正式通车。
  隧道改线工程总长4.567公里,其中隧道长822.3米;净高7米,宽9米;两端接线公路3.74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达平微丘区二级公路。改线后缩短原里程1.865公里,减少行车高度120米。工程共挖土石方48.6万立米,筑涵洞20座,584.82成涵米,砼防工为2.4万立米。建生产生活房屋五幢,建筑面积1560.102平米。铺砌沥清路面31284平米,水泥路面14400平米。配置和安装了通风、照明、供电等设备和设施。工程共投工51万工日,主要机械台班7881个。使用钢材262吨,水泥9800吨,木材861立米,油料534吨,炸药109吨,总投资2600万元。盘陀岭隧道的建成,改变了“蒲葵九九弯”,创造了“南北一洞穿”的宏伟业绩,是浦云两县人民和施工队伍团结战斗、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题写的“盘陀岭隧道”五个苍劲大字镌刻在两端洞口顶额的红色花岗岩石上。
  (二)
  隧道工程跨越浦、云两县,涉及两个乡镇,一个林场,八个自然村,200多户农民,270多亩土地。工程准备阶段,漳州市政府成立漳州市交通建设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于市交通局。云霄县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副县长高霜任组长,县交通局副局长周三桂,县土地局局长张福宗任副组长。1988年3月16日改领导小组为指挥部,由副县长方加群任指挥,周三桂、张福宗任副指挥,并设办公室于县交通局主持日常工作。5月8日,县长黄汉河代表云霄县政府,就征地中的有关事项,与漳州市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协商一致,确定了赔偿包干标准、责任范围、处理权限等事项。隧道工程部分在火田乡,因此,火田乡也成立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协助县指挥部解决征地、赔偿及工地安全等事宜。
  1988年4月2日,市成立“盘陀岭隧道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李天森同志兼任总指挥,市交通局长高南胜同志任第一副总指挥,漳州公路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林国英同志任副总指挥,漳浦、云霄两县交通局副局长王福祥、周三桂任常务副指挥,抓日常工作。两县交通建设指挥部在盘陀岭隧道指挥部部署下,既分工又合作。两县副县长陈桂味、高霜、方加群分别深入工地,召集公路、土地、乡、村等有关单位领导现场办公,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在施工过程中,省、市、县人大常委会、政协的领导也多次组织视察工地、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指导和加快了施工进度。
  (三)
  为保证施工队伍按期上场,必须征地,搞好“三通一平”。隧道指挥部坚持一手抓宣传,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手组织技术力量勘测。原计划一个月的复测任务,只突击半个月便圆满完成。由于指挥部在处理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时,自始至终注意从小事做起,抓落实,所以工程每进展一步都得到群众的支持。全段270多亩地,只用10天时间就全部征用而且砍光锄平。
  “三通”的关键是通电,从漳浦县梁山二级电站架线送电进工地,线路从原计划28公里缩短为4公里;投资从原计划80万元,节约为10万元;时间从原计划3个月缩短为20天通电。
  隧道指挥部在解决施工队伍用水的同时,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勘探水源,帮助岭脚村从二公里外安装一道自来水管,实现全村自来水化,并拨出4000元帮助架接水管,解决了白云寺及周围用水和灌溉问题。
  (四)
  从施工队进场至隧道初验通车,工地先后遭受6次台风和暴雨袭击。指挥部全体人员都赶赴灾情现场和施工队伍一起抢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1989年5月20日漳浦改线起点遭特大洪水袭击,当时新线路第1号涵洞正进入紧张施工,路基土方塌方600余立米,成为一片废墟。为确保324线交通运输的畅通,工程总指挥部领导同志及时组织人力、物力,与施工队一道冒雨抗洪抢险三昼夜。云霄方面由周三桂带领指挥部全班人马,扼守交通要口,疏导车辆维持秩序。1989年6月3日台风,800平米工棚和临时仓库中的300吨水泥面临危险,周三桂、王福祥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抢险,同时分头动员附近群众腾房安置;并挤拨水泥800吨支援工地,保证如期施工。四处雷光华副指挥长说:“隧道工程每前进一步,都倾注着指挥部领导的滴滴心血!”
  (五)
  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四处职工,是支由铁道兵集体转业组成的施工队伍。他们发扬当年人民铁道兵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无往不胜。工程一开工,在漳浦端洞前区遇到土方全是流塑状的粘土,仅90米的长度、施工车辆就深陷土中27次。有辆推土机竟陷得只露出操作台,用两台装载机才把它拉出来。施工过程中,四处指挥部领导深入现场、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让全体职工献计献策,动脑筋、抓点子、攻难关。指挥长刘仁全,家里连续发来“母病重速归”、“母病危速归”、“母病故速归”三封加急电报,他强忍悲痛,坚持不离工地。副指挥长雷光华一心扑在施工一队,同队员同住同吃同劳动。主管工程师陈晓明的妻子即将分娩,他顾不上请假回去照料。盘陀乡近百名农民主动请缨助战,与四处20多位干部协作挖土。由于上下拧成一股绳,终于按期完成洞前区2.8万方挖方任务。
  隧道进入机械施工后,尽管隧道内拥有3台1000瓦大通风机,但机械施工烟尘多、洞内与洞外温差大,工人们戴着防尘面具也只能坚持2小时,每个工班6小时都有人晕倒。四处指挥部即时提出“党团员要带头吃苦”的口号,正、副指挥每天都到施工现场指挥,机械队长万安友亲自顶岗驾车。施工中发生一次800方的大塌方,四处指挥部立即成立以党团员、干部为核心的排险突击队,很快用“管棚法”制服了塌方。
  双臂凿岩台车是机械施工的主力,副队长、技术人员魏志荣不顾家里发生火灾事故,坚持留下来开台车,直到按计划完成云霄端385米的开挖任务才赶回去。
  四处的职工家属们,是这支施工队伍的坚强后盾。工地卡车司机张学民在一次塌方中牺牲后,他的父母、妻子、兄弟来队料理后事,只住4天,第5天就离开工地,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非份的要求。他们说:“我们的亲人是为国家建设牺牲的,他死得光荣,我们也引为自豪。”
  (六)
  隧道工程建设历时31个月,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省公路局成立了以漳州公路分局总工程师巫琦为组长的工程监理小组,派工程师陈志坤为监理代表,常驻现场进行日常监理,特别是对施工计划、进度、隐蔽工程、材料使用等等进行监控。除施工单位自行检验管理外,必须取得监理小组监理签章认可后,方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并建立了一整套施工质量监督、验收制度。
  隧道竣工验收后,移交给福建省公路局盘陀岭隧道管理所管理。由于种种原因,隧道治水工程还不尽人意,有关技术人员正全力以赴探索新的治水方案,可望近期根治滴漏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车流量的增加,交通事业的兴旺发达,盘陀岭隧道必将会建设得更美好、更现代化。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零的突破”、“难忘的演出”、“回忆《街头文艺》”、“忆方言快板与街头剧活动”、“抗战中话剧演出活动”、“县文宣队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三桂
责任者
方主楚
责任者
郑成功
相关人物
杨成武
相关人物
高霜
相关人物
周三桂
相关人物
张福宗
相关人物
李天森
相关人物
林国英
相关人物
王福祥
相关人物
陈桂味
相关人物
方加群
相关人物
雷光华
相关人物
陈晓明
相关人物
刘仁全
相关人物
万安友
相关人物
魏志荣
相关人物
张学民
相关人物
陈志坤
相关人物
巫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