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诏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93
颗粒名称: 丹诏书院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1
页码: 184-194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丹诏书院在历史上曾经兴废多次,但无论废与不废,它都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提到了丹诏书院的兴废史,并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在书院中的故事,记录了书院的重建和复兴,还详细介绍了书院部分学生和相关人物的事迹。据此,可以将这些信息整理成一部《丹诏书院志》,详细记录丹诏书院的历史、重建以及与社会文化、人物故事的关系,作为后人了解、继承和发扬书院精神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山河村 古村落 古建

内容

如果用旧志的语言描述现在的丹诏书院,应该是:“丹诏书院,原在县学东,今废”。
  但是,如果废了之后,还在一代一代人的心里抹之不去,念念不忘,是不是应该叫,废而无废。
  我很艳羡别人的书院,有书院志。从第一任山长到现在的院长,历朝历代,重要教师,重要事件,都有记载。
  我就到各种县志里面找,到各种资料里面找,到网上找。我把所找到的资料聚在一起了,都放在这篇文章里,它就是我心里的丹诏书院志。如果你还有更多的资料,请补充进来,它就是我们共同的丹诏书院志。
  丹诏书院兴废史
  (清)秦炯修,戴冠纂:《(康熙)诏安县志》记:“丹诏书院,在南诏场。宋绍定间,河西尉周申请于郡,建乡校,设讲堂。置二庄斋曰养正。曰明善。立圣像,仿邑学之制。后尉叶障继之,谋建祠宇。堂长阮汝良糜钱二十五万营构。以就圣像端严,圣哲布列,仿古。乡饮酒礼落成焉。莆陽马鑾记,状元黄朴题匾今废。见癸酉志。”
  这是丹诏书院始建情况记载。癸酉志也已不存。
  之后,丹诏书院于元、明两朝被废,清乾隆以降,丹诏书院有过几次有史料记载的复兴:
  第一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张所受、继任知县陶浚、教谕黄长茂和士绅林名世、陈丹心发动捐资,邑人许液金、林克珍、林轩昂、胡廷彛、林太极、杨英南、许作楫、沈高山、林文叢、陈拔梅、沈增美、沈壮璣等十二人为董事大兴重建。重建后,院内有室、轩、亭、池,学舍20余区,环境幽美。——《丹诏书院记》作者是时任丹诏书院山长的杨黼时。载于(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六《学校志》也记录此次重建:拓地文公祠左中搆講堂,东向前后两旁斋舍二十五间。其北一座三间,南向。匾日“懷德堂”。有亭,有池。其旁庖湢悉備。文公祠后搆一座,祠文昌魁星,匾曰“崇義堂”。
  第二次:道光八年(1828)。知县陈盛韶兴复书院,创办众母局并选邑绅许炳章为董事。许炳章“实心维持,著有成绩”,使书院“规模宏敞,栋宇焕然”。延师掌教,备奖赏,定章程,生徒勤于砥砺操修,文风日上——《重兴丹诏书院碑记》。作者陈盛韶,时任诏安知县。载于(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陈盛韶(1775~1861),字晓亭,又名赓飚,号澧溪。今临澧县人。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历任福建建阳、古田、仙游、诏安知县。陈公于道光八年(1828)四月至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执掌诏安,在诏期间,扶贫恤孤、纠正民风、设众母局、兴复书院,为民筹谋,不辞劳苦,深受诏安民众爱敬。公务之余,陈公还颇有著述,有《谷似堂时文》、《论孟典铬》、《问俗录》、《公余录》等问世。今图书馆藏有其《诏安县问俗录》复印本。
  正是这本《诏安县问俗录》,记录了陈公在诏安做的许多事,也留下了道光年间诏安的许多珍贵而生动的史料。陈公在《丹诏书院劝捐序》后,附了一份当时诏安士绅及民众捐银兴复丹诏书院的名单,甚是珍贵。名单首位,是陈公自己捐银五百元。
  《问俗录》中还记录丹诏书院旧存田园的具体状况和新买田园的状况;记录书院发商生息数目及修筑费用;记录书院肄业章程和董事章程。书院兴复后,诏邑生员“岁考取进至二十三名之多,内计在院肄业者十七名,人各奋兴鼓舞,以读书自勉”可谓积功自显。陈公在其《书院膏火报竣详请鼓励》一文中还说:“诏邑地处海滨,民俗强悍,如张、胡、沈、程等姓,皆斗杀相寻,连年不解……两载以来,械斗无闻,盗贼敛迹、似于风俗亦有转机”。兴复书院,以广教化,书院中的谆谆教诲,权如绕指之柔,慢慢流入民间,如何不对民间风俗起作用呢。
  第三次:光绪间知县杨卓廉再次整修。正房3进,中悬“丹诏书院”石匾。中构讲堂,东向名敬业堂,前后两旁斋舍25间,供肄业生读、宿。其北一座三间,南向名怀德堂,专祀捐献膏火的先人。堂前隔池为亭,四周置石凳,东西两边种植翠竹,风景清幽。教学以“四书”“五经”制艺、时文、辞赋为主,也注重品德教育。规定“诸生等既束名数,务当自行砥砺,以为民望,其舍业而嬉,及干预外事,行止不端者,一经访闻,必行摈斥,不准肄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引自《福建·漳州书院对联集锦》
  最后一次能勉强称为丹诏书院“复兴”的记载,是民国十七年:“丹诏小学原沿用丹诏书院旧址,南北军兴,校舍残破不堪。沈聪慧自力更生,带领师生劳动建校,并大力宣传“教育救国”的道理,争取社会各界捐资改善办学条件。为此,曾被讥为“武训”,但他执着工作,加上丹诏小学的声望越来越高,终使邑中绅耆、官员、侨胞、校友纷纷解囊资助,丹诏小学也成为邑中名校。”
  这段文字来源于《诏安县志》(1999年版),人物志:“沈聪慧”条目。
  也就是说,乾隆以降,丹诏书院历经几度兴废,直到民国17年还在开办,还是诏安本邑重要的学堂。
  最后,我查到了一篇有关文庙的文字,因文庙与丹诏书院毗邻,很多命运,它们一起承担着走了过来。
  “文庙在南诏镇城内街……日军侵华期间大殿被日机炸坏,民国时期两廊作丹诏小学教室。1951年大殿修整后作县人民大会堂,丹诏小学教室改为会议人员宿舍,“文化大革命”期间前殿厢房被人民武装部使用,1984年大成殿用作潮剧团仓库。1993年门楼外广场被建为“老干部活动中心”楼,1995年9月由县政府拍卖建“常安国贸商业城”。该城奠基后,原建筑物拆毁,仅有建筑工人拾存于洋尾庵的原文庙圣旨石(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门匾3块、杉木中脊1根及部分石柱础。”——《诏安县志(1999年版)》
  这可以作为丹诏书院“已废”的交代了。诏安的百姓多有崇文尚古者,捡拾了文庙或书院的部分构件妥为收藏,并有主动找上相关部门想重新移交还给政府管理的。本人只能表达由衷的敬意。
  阮汝良(清)秦炯修,戴冠纂:《(康熙)诏安县志》记:“丹诏书院,在南诏场。宋绍定间,河西尉周申请于郡,建乡校,设讲堂……堂长阮汝良糜钱二十五万营构……
  堂长,是宋时对书院职事人员的称呼。这毫无疑问是丹诏书院的第一任的堂长,宋绍定间人。
  赖翰颙《南靖县志》记:赖翰颙(1697~1765年),字孚仲,号竹峰,南靖人,世居南坑葛竹。
  雍正十年(1732)举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授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参修《大清律》,与张廷玉等人编修《明史》。乾隆元年(1736)升任翰林院编修编纂《五朝本纪》于乾隆十四年刊印成书。后任督察员六科掌院给事中兼国史馆纂修官。乾隆二年因母亲叶氏病重回乡,辞官居家潜心学问。
  乾隆庚午年(1750)春受聘长泰“泰亨书院”任院长,并担任《长泰县志》总纂。又先后受聘主持汀州、漳州两郡书院讲席。1763年被漳州知府蒋允君聘为芝山书院院长。乾隆二十八年,诏安丹诏书院重建竣工。甲申年(1764)二月,应时任诏安知县的陶浚、教谕黄长茂热情邀请,赖翰颙来到诏安县丹诏书院任院长。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亲自主持制订《丹诏书院肄业章程》,规定:“诸生等既束名数,务当自行砥砺,以为民望,其舍业而嬉,及干预外事,行止不端者,一经访闻,必行摈斥,不准肄业”.乾隆乙酉年(1765)六月二十一日,赖翰颙病逝于丹诏书院,终年69岁。这位优秀的南靖进士与丹诏书院可谓因缘深厚。
  在2017年《诏安文史资料》正筹备付印之时,赖翰颙九世裔孙,南靖人赖进权先生联系到我,并给我发来仍保存在他家中的赖翰颙的画像、题字匾和张廷玉书匾,很是珍贵,特此感谢!
  杨黼时(1708~1797),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雍正十四年(1736)中进士,选庶吉士入庶常馆,后授编修以御史用。曾知黄梅县。后因疾辞官,赋闲40年。
  百度百科关于他的介绍并未提及他到丹诏书院任山长的事,但(民国))冯春生修,昊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录有其撰写的文章《丹诏书院记》,署名为:清编修丹诏书院山长:杨黼时(大埔人)。我想,应该就是他辞官赋闲40年间来的丹诏书院吧。
  杨公《丹诏书院记》中记录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张所受、继任知县陶浚、教谕黄长茂和士绅林名世、陈丹心发动捐资,邑人许液金、林克珍、等十二人为董事大兴重建一事。一派宰官兴贤育才,人民踊跃欢乐之景象。可谓丹诏书院自宋后的一次重要复兴。
  谢献畴(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七《艺文下》收录有《留题丹詔書院壁間》诗六首。作者为:清山長謝獻疇(嘉應人)。
  黄开泰《(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三《人物志》记:“黄开泰,字瑞庵,四都高坑人……登道士乙巳〔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满城知县……同治间为丹诏书院山长,按月课士,定评揭晓。后每对诸生论文,淳淳然匪怒。伊教好作解人颐语,令听者兴趣。引申诗曰:宽兮绰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先生有焉。”
  沈钦文《(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三《人物志》记:“沈钦文,字景唐,三都人。性沉静好学,博极群书。由癝生领乡薦……尝赴春闱,举子集京师,先以文会,辄冠首京师……掌救黄冈瑞光本邑丹诏两书院,为士子所钦服。生平所学务求实践,不区区子文字间,故闻义勇为……年七十余尤任丹诏书院山长,往漳重游泮水,孙文宗荣以匾曰“士林衿式”,诏邑人文一时大盛。如林史林壬、孝廉沈镜鑾、沈一杰、沈士菁、沈庸等皆其所造就者……”。
  沈聪慧(1891~1985),生于深桥后岭村农家,后移居县城。民国10年(1921年)受聘任丹诏小学教员,民国17年任校长。
  丹诏小学原沿用丹诏书院旧址,南北军兴,校舍残破不堪。沈聪慧自力更生,带领师生劳动建校,并大力宣传“教育救国”的道理,争取社会各界捐资改善办学条件。为此,曾被讥为“武训”,但他执着工作,加上丹诏小学的声望越来越高,终使邑中绅耆、官员、侨胞、校友纷纷解囊资助,丹诏小学也成为邑中名校。沈聪慧退休后仍被聘为学校顾问,继续为丹诏小学办学发挥余热。
  丹诏书院(丹诏小学)部分学生
  张贞(1883~1963年),字干之,原名张善兴,东峤村人。青少年就读于丹诏小学堂,肄业于漳州府中学堂。
  曾在福建靖国军总指挥方声涛部下任旅长、军长,后任福建自治军司令。民国12年(1923年),被孙中山召至广州任大元帅府副官长,颇受器重。
  民国15年,在诏安丹诏书院创办“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兼福建政务委员会主任及福州警备司令。16年4月,独立师奉令调防浙江、上海,后驻防南京,任首都卫戍司令。17年初被蒋介石召见,后率部回闽,驻军漳州,分防泉州、龙岩,“防共剿匪”,镇压平和暴动及转移到长乐的农军。
  民国19年,张贞驻防漳州,在诏安主持开辟纵贯东西的新式马路中山路,长870米,宽12米,杉桥头至通济桥之间的路段沿街均改建为以三层为主的西式骑楼,民国22年在东关开辟三民路。同时城内的游击府营房也改建为中山公园。
  民国38年张贞去台,任台湾“立法院”军事组召集人和何应钦的国事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63年病故于台北。
  谢松山(1894~1965年),城关人。幼年受业于族亲、秀才谢北垣,后就读家乡丹诏书院。
  曾受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编辑。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谢松山身受其苦,写下近百首《昭南竹枝词》,用“劫后余生”的笔名,连载于《南侨日报》,引起强烈反响。后又编印成册,书名《血海》,再版4次,创南洋出版界售书记录。
  1957年,他应邀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的接见。
  著有诗集《赤雅轩吟草》。1965年病故。
  后话
  书院,兴贤育才之地。虽说当今教育场所已为各类学校所取代,但书院绝不致因此而不必存在。且不说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即便是漳州的北溪书院,东山的南溟书院、云霄的云山书院等,也都应了时代之需而得以重建,重新焕发时代的和人文的光辉。单是作为谒拜古代先贤之所,它已有了足够的理由被敬重和妥为保留。它原有的建筑格局和管理制度,更是研究和追溯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传播史的重要依据。到了今天,作为讲学的重要所在,它仍可以在诸多领域填补着学校教学的欠缺和不足。
  想当年,丹诏的石屏书院、龙山书社、丹诏书院等的光环,使得周边学子士人纷至沓来。诏安本地,更是涌现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引领了诏安文化的先声,也使得诏安尚武好斗的民风渐趋温和敦厚。时间至此,又是一个好时代,丹诏书院是不是能够值遇再一次的复兴呢?倘若此,丹诏书院志就可以续写下去了。
  (图片由县图书馆提供)
  资料信息:
  (清)本邑知县陈盛韶《重兴丹诏书院碑记》
  (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清)编修丹诏山长杨黼时《丹诏书院记》
  (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本文参考书目:
  1、(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
  2、《诏安县志(1999年版)》
  3、(清)陳盛绍《詔安縣問俗錄》
  4、网络:百度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妙琴
责任者
阮汝良
相关人物
黄长茂
相关人物
林名世
相关人物
陈丹心
相关人物
许液金
相关人物
林克珍
相关人物
林轩昂
相关人物
胡廷彛
相关人物
林太极
相关人物
杨英南
相关人物
许作楫
相关人物
林文叢
相关人物
陈拔梅
相关人物
沈增美
相关人物
沈壮璣
相关人物
冯春生
相关人物
陈盛韶
相关人物
许炳章
相关人物
杨卓廉
相关人物
沈聪慧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蒋允君
相关人物
赖进权
相关人物
杨黼时
相关人物
谢献畴
相关人物
謝獻疇
相关人物
沈钦文
相关人物
闻义勇
相关人物
孙文宗
相关人物
史林壬
相关人物
沈镜鑾
相关人物
沈一杰
相关人物
沈士菁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谢松山
相关人物
谢北垣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陳盛绍
相关人物
赖翰颙
相关人物
黄开泰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白鹿书院
相关机构
丹诏书院
相关机构
云山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西区
相关地名
大兴区
相关地名
南向店乡
相关地名
文昌市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临澧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文庙镇
相关地名
崇文镇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百侯镇
相关地名
侯南村
相关地名
黄梅县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满城区
相关地名
三都水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黄冈市
相关地名
后岭村
相关地名
东峤村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