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志付梓内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30
颗粒名称: 民国县志付梓内幕
分类号: G250.7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诏安县志·上》是由冯春生和吴梦沂修纂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7年后才得以出版。该志书以《冯志》为底本,进行了修裁和补充,内容详实丰富。陈荫祖担任县长后,通过两位东山商人的资助,最终决定出版县志,但在付梓前突然改变心意,导致志书悬而未决。陈离任后,吴名世重新展开修志工作,最终于1942年完成初稿。
关键词: 诏安县 冯春生 出版

内容

刊行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诏安县志·上》,乍看是陈荫祖修、吴名世纂的(读《序言》大约可知志稿是1942年完成的。其时,陈是县长,吴是县图书馆长、地方士绅),其实不然。它是陈荫祖的前三十一任县知事冯春生修,清末贡生、邑内知名学者吴梦沂纂的。此志因有叶观海的“嘉庆志”稿本的资料“可循”,故考证比较翔实,内容也比较丰富,上溯上古,下限民国五年,是一部较好的志书。书定稿后因故未予刊行。个中原故,据熟知内情者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书虽标为“民国十年修”,实际始于“民国九年”,而延至“民国十一年夏”才完成修正稿。此时,距冯春生卸任时间只有几个月(冯任诏安县知事是民国九年十一月,至民国十一年九月即离任他调),他既忙于移交事务,志书付梓的事自然无暇顾及;二是冯走后,吴梦沂虽有心付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苦于资金匮乏,越数载便仙逝了。因此,志稿只好悬于图书馆,而且一悬竟是17年。
  这17年岁月,正当南北军阀混战和国内外战事频仍时期,诏安地处闽粤交界,兵家必争,县长(县知事)一职都由占领军任命,他们的去留也随军队起落,象滚雪球一样,有的二、三个月,有的一、二年,迨至民国廿八年(1939)陈荫祖接任县长时,足足更迭了30任。在此情况下,当县长的自己的腰包保证揽饱就忙不过来了,谁还去顾及出版县志?尽管在陈来之前,省府曾再三下令各县修志,但时任县长的宛方舟却忙于“跑官上调”,此事只置于脑后。
  陈荫祖来后不久,听说有2位东山在潮汕一带办企业的殷富儒商,获悉《冯志》的《艺文》卷,在录诗93题、197首中,有15题、42首是描写他们故乡东山岛风光的,而且绝大部份是从孤本中遴选出来的,弥属珍贵。便通过关系找到陈荫祖,表示愿意集资承印,书交他们包销。陈碍于体面,开始不大同意;后因收到厚礼,也就答应了。他还因此召开一个有关会议,在会上装腔作势地说,省府三令五申各县修志,诏安好得已走前一步,有前修志稿未印,照理应当马上筹资付梓,但目下抗战事大,实在无暇顾及。谁知天未绝人之路,前日有二东山商人找上门来,愿意出资刊印县志,只要
  求书交他们包销,我看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何况东山与诏安原属一县,更是难得!大家看怎么样?——我看此事就这么定了。可是,等他们派人来移接志稿时,陈荫祖却变了脸,说什么这二位商人根本不是人,竟到处散布我陈某暗中收到厚礼才愿意放手,这不是有意的造谣中伤,要毁我前途么?他不容来人分辩,便把他们赶出门去。不仅如此,陈还暗中派人要抓这二位商人,弄得他们远走他乡避祸。(知道内情的人说,这事之所以弄僵了,是由于东山此二商人中不知谁在一次宴席上酒后失言,和盘托出贿赂陈争得印书权的内幕。一时社会上流言四起,都说陈荫祖勾结私商出售书稿,赚了大钱。话传到陈耳朵,他还不变脸才怪!)此后,谁也再懒得去打听此事。
  到1939年冬,日寇陷诏败退以后,虽然日机还不时犯诏轰炸扫射,百姓仍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但相对来说是比较安静了。陈荫祖认为这倒是一个好机会,便派人去请吴名世来府议事。当陈提出修志时,吴开始说,目下时局不稳,需要的人手东躲西走,还是以后再说吧!陈却说,时局不稳是暂时的,修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有心,何虑不成?再说,你是县内的知名人士,见识广,文也好,修志非你莫属,万勿推托!吴名世看县长的脸色,知道再说也无效,便说,既然县座这样看重我,我也只好勉其为难了。是不是让我好好思量几日,拿出一个方案来再具体磋商?陈说,我正是这个意思,你好好去想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
  大约过了七八天,吴终于与他手下几个贴心幕僚,拟出了一个“快速”的“两全其美”的修志方案和一份县志纂修委员会名单以及县志纂修会职员名单,提交陈荫祖审阅。所谓“快速”的修志方案,就是以民国十年“冯春生修、吴梦沂纂”的《诏安县志》(史称《冯志》)作底本,进行阉割修裁、改头换面。具体是《冯志》的“体例”和内容不变,而将下限时间裁减五年(冯志的下限时间是民国五年,被截至宣统),然后对全志进行一番修修补补,削掉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再塞进一些“见解”之类,如此而已。他的意见,将此经过“阉割修裁”的《冯志》称作《诏安县志·上》,另拟将裁下的五年资料与新采录的资料合并,搞成一册《诏安县志·下》。时间上限起自民国元年,下限截止民国三十年(1911-1941年)。为了掩人耳目,“虚设门面”,方案还拟定保留《冯志》原有的秦炯(康熙年间的诏安县令)序言、叶观海序言和吴梦沂序言,分别改称《旧志序》《叶志序》和《吴志序》,另由陈荫祖和他分别再写二序言,作为《序一》和《序二》,置于《旧志序》的前头。此外,又将《冯志》所列的“监修”“纂修”和“协修”名单以及《凡例》皆和盘托出,置于他所写的《诏安县志例言》的前后。吴名世对陈荫祖说,我想我们这样做,
  既洋洋大观,又有别于《冯志》,呈现更完善更新颖。
  在他拟定的“纂修委员会”和“篡修会职员”的名单中,地方稍有文墨的几个姓氏的魁首,如许姓的许以仁,沈姓的沈淮三,徐姓的徐鹏,李姓的李绍光和黄姓的黄慕周等都充当“委员”,地方文人班子中的所谓一些头面人物都罗列入“职员”。两个班子共36名。以陈荫祖、许以仁(时任县党部书记长)担任纂修委员会正副主任,吴名世与徐鹏、李绍光分别担任“总纂”和“协纂”。
  对于吴名世拟定的方案和名单,陈荫祖当然没有异议,据说还连连拍着吴的肩膀,称赞“还是吴先生行,还是吴先生行!”吴名世领衔带班投入“修志”工作,大约是1940年上半年,直到1942年上半年才完成初稿(《诏安县志·上》的吴名世序言所署时间是“民国三十一年三月”),此时,陈荫祖已离任一年,县长一职早为江连钦接替。陈临走时曾举行一次告别酒会,将他写的《序》交付吴,并公开宣告《诏安县志·上》已完稿,“下”编正在加快扫尾,还一再对不能与诸同仁协力至全册付梓面世表示遗憾。
  江连钦来后,曾召见吴名世、徐鹏等人询问修志事,并索阅已定稿的志稿(上)。到志稿交还时,县府秘书以他个人的意思对吴说,我不知你们的印书款筹划得如何?如果尚未着落,最好去请县座支持一下,但是一定要有一个表示,你们看着办吧!惯于官场游艺的吴名世,很快就领会他的话意。第二天,立即办了几件礼品,登门拜访江连钦,恳求“县座赐序一篇,以光编幅”。江氏开始虽然推辞几句,但很快就应允下来,表示“不论写好写孬,我也写一篇给你们补空就是了”。江《序》不过几日就派人送来了,吴立即叫人月誊抄上正,安排为《诏安县志·上》之《序二》收入稿本,但三番二次找江批款,却屡被以“抗战时期,资金奇缺,容当后议”的借口拒绝,一直到江1944年4月调走犹分文未得,只有俟至1948年冬由本县人林师珍接任县长时才挤出一些县财,连同社会订购的书款,勉强将《诏安县志·上》交付县青年印务公司排版,但到最后一卷《艺文·下》印就待装,诏安已告解放,这些书页只好堆于印务公司的壁角。不久,青年印务公司原址改办人民书店,书店职工“不识货”,将《艺文·下》的书页当作废纸,客户来买文具用品,便用它作包纸,七包八包很快就包完了,结果,所有订购县志的客户,包括国内许多图书馆都缺一卷。其他已装订成卷的以后移交县文化馆。至于《诏安县志·下》,据说当年初稿已经完成,但解放后移交档案馆时只见《政权》《人物》二卷的手抄稿和完整的《诏安县志·上》铅印本与手抄本。过后听接近吴名世的人说,《诏安县志·下》的其余卷本只有草稿,未及抄正,真可能在吴逃台时被携去。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吴梦沂
相关人物
冯春生
相关人物
陈荫祖
相关人物
吴名世
相关人物
许以仁
相关人物
沈淮三
相关人物
李绍光
相关人物
黄慕周
相关人物
徐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