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谜坛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18
颗粒名称: 诏安谜坛话今昔
分类号: I277.8
页数: 5
页码: 62-6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诏安灯谜在清末民初至现代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清末末期著名的谜家,以及灯谜活动逐渐从文人骚客中走向大众化的过程。其次描述了解放后谜活动的再度兴盛,包括华侨涂渺沧先生对家乡谜坛的支持、谜车和谜牌的演变,以及在城乡、学校等不同场合举办的谜会。再者,详细介绍了文革对灯谜的负面影响,以及在文革结束后谜坛的复苏和新人的崛起。最后,提及诏安灯谜的特色和突出表现,包括“灯猜头”和“灯猜尾”,以及诏安灯谜在全国谜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诏安县 谜坛 灯谜

内容

诏安灯谜,源远流长,有史可证的是清朝末年,先后涌现了黄开泰(道光进士)、林壬(光绪进士)、马近光(同治孝廉)以及沈坤年、张绳武、张俞等著名谜家,在他们的努力研讨和倡导下,谜事活动日趋活跃,进一步融汇了南宗北派的精华而自成一体,逐步摆脱了灯谜只在文人骚客中流行的旧习,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为诏安谜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清末民初,已基本上实现大众化的我县灯谜,开始走上街头,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活动。逢年过节,特别是元宵、中秋佳节,制谜人设计的谜车(手推车)上端饰以纸扎的老虎(灯谜有文虎之称),下面挂或圆或方的燃着灯烛的灯笼,灯笼外面贴着谜笺,沿街徐行,让人猜射。这一时期的谜笺也有特色,书写布局十分讲究,每则谜笺都盖有制谜人的图章。那富有诗韵的谜文,各种字体的书法和精工篆刻的图章构成了三绝,这无疑是一件艺术品,这种风格一直沿袭至今。
  后来,谜车又被称为“虎头牌”的谜牌所取代。谜牌系一方形灯笼,由健壮者举着行走,基本与谜车相同。随着爱好者的增加,谜台也应运而生了。谜台又称谜坛,通常设在较为宽广的地方,台上贴满谜笺,由主持人司鼓,台下设几排座椅让个中好手安坐。
  (二)
  解放后不久,旅居新加坡的我县华侨涂渺沧先生率先给家乡寄来了他自己创作的大量谜作和举办谜会的经费,经当时的县委统战部长刘锡平同意,在县文化馆大院举行了首次谜会。谜会由林仲姚主鼓。以后,每逢节庆时间,都由宣传、文化部门约请林仲姚、沈光等老师主撰和主持谜会,寓教于乐,既宣传了各项中心任务,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此时的谜事活动还延伸到广大农村,部份乡村政府和学校也常举行谜会。如上陈村的陈桂清先生就曾多次自费举办过谜会。诏安中学的陈风、林德男、沈碧顺等人,在校内也多次举行过谜会。归侨许秀峰(时任侨联主席)和叶楠也曾以个人名义举办过多次谜会。因此,这一时期,以林仲姚、沈光为首的诏安谜坛,人才济济,虎将辈出,能猜善制的有许长龄、陈桂清、许达聪、许秀峰、叶楠、林呈济和年纪较轻的林淮江、黄钟麟、陈风、林德男、沈碧顺等。
  为普及灯谜知识,让更多年轻人熟谙灯谜技巧,在林仲姚的主持下,还由陈风执笔编写了一本油印的小册子《漫谈灯谜的体和格》,系统地介绍了谜体、谜格,并附有相应的谜作,为诏安的谜坛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至此,诏安的灯谜已形成独自的风格,除开猜时击鼓为号,以鼓点表示猜中与否外(这与潮汕地区基本相同),最具特色的是设“灯猜头”和“灯猜尾”,这在全国谜坛上是绝无仅有的。所谓“灯猜头”,就是用大红纸书写的谜笺(其他谜条均用白纸),在开猜伊始首先贴出3至5则,多为应景之作,难度相对较大,一般要点出是次谜会的主题,如以元宵谜会“今夜月明人尽望”骊珠格猜“首都仰光”,春节谜会以“新春如意”猜词牌《端正好》等,谜会将结束时出的最后一则谜笺谓之“灯猜尾”,其难度相对较小,多是谦恭礼让之词或其他吉祥之语,如以“后会有期”猜影片各二《希望》《重逢》,以“皆大欢喜”猜县名“长乐”等。灯猜尾一被猜中,谜会便告谢幕。
  诏安灯谜在向大众化发展中,谜材也出现了质的变化。解放前盛行的四书、六才、唐诗、宋词等谜材逐渐减少,本地俗语,口头语和地名、鱼名等通俗题材日渐增多,逐步达到雅俗共赏。此外,我县灯谜还多用谐音手法,而且谐的是本地方言,外地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才逐渐转变。
  (三)
  文革的狂风骤雨,使灯谜这朵艺苑奇葩红衰香销,多少人因制谜被无限上纲、恶意曲解而遭到严厉批判,人人“谈虎色变”,不敢再问津。当然,有一些年轻的爱好者,三五成群,仍偷偷的搞“地下谜会”,使灯谜艺业得以延续下来。
  到1972年国庆节,也就是林彪反党集团自我爆炸的第一个国庆,举国欢腾,万民齐乐。在此情况下,总工会干部林呈济以县文化馆的名义在中山路新华书店门口举行谜会。因时隔6年的灯谜重新亮相,所以谜坛上的新兵宿将以及爱好的观众近千人都涌出来,几乎把中山路的交通截断了。此后,每逢五一、中秋、国庆、春节、元宵都由林呈济主撰或主鼓,热热闹闹地持续了好几年。在此期间,又有林建发、沈大琛、许育智、傅喜生、郑昆吾等一批谜坛新秀脱颖而出,使诏安谜坛呈现一片生机。粉碎“四人帮”后,文化艺术领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各地的灯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1980年元宵,龙溪地区九县一市首届灯谜会猜在漳州市举行,我县派出以许建家为领队,黄钟麟、沈大琛、郑昆吾为队员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分别获得团体竞猜和团体竞制的第3名,郑昆吾、沈大琛分别获得个人竞猜的第3名和第6名(并列);漳州市代表队的诏安籍谜手沈碧顺、杨炎木分别获得个人竞猜第2名和第3名。但在这次谜会上,也暴露了诏安队的严重弱点,就是对外地颇为流行的骊珠谜和隐目谜竟不知其所云,严重影响了竞赛成绩,这不能不说是缺少与外界沟通的结果。
  (四)
  “知不足而发愤”。漳州谜会之后,我县谜人意识到因自己的闭塞而落后于友地,所以成立灯谜组织走出县门成为燃眉之急。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遂于1980年5月成立第一个灯谜组织——诏安县文化馆灯谜组,广泛开展对外联络,积极参与省内外各兄弟组织的函寄会猜、命题创作等联谊交流活动,并于1981年编印了《诏安灯谜选集》,首次刊登谜组成员的作品,也选刊了本地前辈谜人的谜作。1983-1984年又分别编印了谜集《春灯》1、2期。谜组成员黄钟麟还在1984年国庆节前去晋江蚶江参加“第一届全国侨乡谜会”,这是诏安谜人首次参加本地区以外的谜事活动。1985年元月,在林呈济的倡导下,县总工会职工灯谜组成立,3月,又扩大为职工灯谜研究会,由林建发任会长,沈碧顺、林贵通任副会长,伊萍任秘书长,并编印了谜刊《丹华谜坛》第一期。
  1985年2月,经县文化局批准,诏安县怀恩谜社正式成立(县文化馆谜组同时撤销),由文化馆副馆长沈春福任社长,郑昆吾、沈大琛任副社长,黄钟麟任秘书长。为了普及灯谜知识,怀恩谜社和职工谜研会分别在这一年的7-8月先后举办了“灯谜讲座”和“灯谜培训班”,同时吸收一批青年灯谜爱好者加入谜社(会)。
  1986年国庆节,县文化馆和怀恩谜社联合举办了全国灯谜函寄猜,历时3天,悬谜3千多则,受到了广大灯谜爱好者的欢迎。
  1989年4月,通过《泉州晚报》悬谜征射入围,郑昆吾,许育智、郑育斌组队参加在蚶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侨乡谜会”。在好手云集的竞赛中,荣获仅次于漳州队和华联队(由绍兴、杭州、南昌3地高手所组成)的团体电控竞猜第3名,比由福州、莆田、永安三市组成的“福联队”还列前1名。同时,许育智获个人最佳射手奖;郑昆吾的谜作“天王无奈悟空何”猜词牌“转调二郎神”获最佳谜作奖,郑昆吾、许育智、郑育斌还分别获“命题创作”佳谜奖。
  通过这次谜会所显示的诏安灯谜的雄厚实力,引起了省内外谜界的注视。当时,省职工谜会刚好在蚶江召开理事会,商讨召开省职工第10届谜会的相关事项。理事会特别邀请郑昆吾列席会议。会议鉴于诏安的灯谜水平完全足以在省级谜会中参加角逐,便决定从第10届开始,邀请诏安组队参加。斯后,诏安连续参加了第10届(晋江)、11届(厦门)、12届(福州)、14届(泉州)、15届(三明)谜会,都取得较好成绩。特别是在县谜协成立不久的1993年5月,成功地承办了省职工第13届谜会,充分体现了我县谜界不仅能猜善制,而且具有组织大型谜会的能力。至1990年5月,诏安青少年谜协成立(会长徐坤荣,副会长郑育斌、沈惠顺),并出版会刊《隐趣园》,我县谜坛共拥有会员150名,涵盖了老、中、青各个阶层,雅俗共赏的谜事活动盛况空前。
  (五)
  诏安灯谜之昌盛,固然是由于谜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但与各级领导的不断关心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1992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50周年,县委宣传部、文联和有线电视管理站联合举办了“诏安县首届灯谜大赛”,来自乡镇、工人、机关、学校和灯谜组织十二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县政协副主席沈耀喜,文联主席许仪周、副主席黄茂山和有线电视管理站站长沈来生都出任谜赛的评委。这次谜会的举行,把诏安谜事活动推向新高潮。
  9月,沈耀喜率诏安代表队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省职工第12届谜会,获得了团体总分第3名的佳绩。会议期间。沈副主席代表诏安接受了承办省第13届职工谜会的任务。会后,为办好这次省级谜会,县委宣传部、文联等有关部门作了大量工作,经过充分筹备,于当年12月正式成立“诏安灯谜协会”,由郑昆吾任会长,徐坤荣、沈大琛、林建发、许育智任副会长,傅喜生任秘书长,并聘请沈耀喜为名誉会长。谜协成立时,海内外各灯谜组织和部份著名谜家,寄来了大量的贺电、贺信、贺诗(词)和谜作,随后举行了全国灯谜函寄展猜,向诏安谜人展示了各地谜作的不同风格。广东饶平的谜友郑德男、漳州谜协的诏安老乡杨炎木专程来诏参加并分别主持了一场谜会以表祝贺。
  翌年,县谜协会刊《怀恩谜苑》创刊号出版,沈耀喜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写了序。1994年编印《怀恩谜苑》第2期。沈耀喜主席为谜会的成立、十三届谜会的顺利举办、谜刊编印以及灯谜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诏安的灯谜队伍,在海内外谜界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劲旅。1994年在保定举行的由全国文联民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华灯谜国手赛”,是迄今级别最高的谜赛(参赛者为省级谜会连续三次获第一、二名者),前10名国手中有2名是诏安人(张卫平第2名,郑育斌第4名)。第一个创办文虎基金会的台湾高雄沈志谦是诏安人,第一个以烟名为谜材而正式出版成书的沈鸿章也是诏安人,在新加坡《联合晚报》发表谜论、谜评二百余篇的杨炎木也是诏安人。近几年来,莅诏交流访问的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新加坡的黄叔麟,泰国的卢山夫,台湾的沈志谦、叶明冬、徐添河,香港的张伯人,刘雁云以及辽宁、湖南、广东等地谜坛师友。县谜协正拟于近期内编印《诏安灯谜精选》(暂名),以向海内外谜界展示我县灯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弘扬国粹,光大诏安谜坛。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昆吾
责任者
黄开泰
相关人物
林壬
相关人物
沈坤年
相关人物
张绳武
相关人物
涂渺沧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沈光
相关人物
林淮江
相关人物
黄钟麟
相关人物
陈风
相关人物
许长龄
相关人物
陈桂清
相关人物
许达聪
相关人物
许秀峰
相关人物
叶楠
相关人物
林呈济
相关人物
沈碧顺
相关人物
林德男
相关人物
郑昆吾
相关人物
沈大琛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