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低谷逐步趋向活跃的诏安诗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11
颗粒名称: 走出历史低谷逐步趋向活跃的诏安诗词
分类号: I218.57
页数: 5
页码: 33-3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诏安诗词的历史和发展。诏安是一个诗词传统非常悠久的地方,自唐代起就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名人涌现出来。文章提到了陈元光、陈景肃等人在唐代就已经为诏安的诗词事业做出了贡献。宋代时,福建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许多学者和文人开始涌入福建,其中包括朱熹、杨万里等名流。这些人对诏安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诏安县 诏安诗词 书画艺术之乡

内容

在神州广漠的诗的海洋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书画艺术之乡”的我县,诗词的历史也同书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代有骚客词人继起,各领风骚,丹青瑰宝也具有诗、书、画“三绝”合璧同辉的优良传统,涌现了不少精通诗词的书画家。从某种意义说,一幅好的画作,总是要借助于一手好字和一首好诗(那怕是一副联句)来渲染和衬托的。
  据现有文字记载,诏安诗词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开漳刺史陈元光及其部将许天正、丁儒等皆精通诗律,其后裔世居南诏,陈、许二人的诗词作品后来收入《全唐诗》。陈元光还著《陈龙湖集》传世。丁儒的诗作也载入地方志书。这种由一代士宦所倡导的诗风,给诏安后世诗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唐以后建立起来的宋王朝,是一个在结束五代时期军阀割据局面而取得全国政治统一的政权。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南北经济文化随之进行了大交流。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这时才陆续有学子出仕,并出现了一批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学者。后来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朝内形成了主战和主和二派,斗争非常尖锐。战线的南移,使福建很快成为一个大后方,位置也显得重要起来。这时,朝廷对福建一地的监、司、牧、守官员的任用极为重视,因而一些外地的名流都相继被派到福建甚至漳州来做官。一些受奸佞秦桧打击排挤的忧国忧民的学者也陆续南来。象南宋的知名诗人杨万里,在孝宗时就出知漳州,在漳州留下了不少诗作。还有大学者、大思想家朱熹,也在绍熙年间出任过漳州知州,对发展漳州地区的文化有过重大贡献。这个时期的诏安,由于地处闽粤交界,山高水远,乡穷壤僻,更是一些愤世嫉俗的文人骚客聚落的好地方。因此,在南宋绍兴年间,就有本邑儒士陈景肃、吴大成、杨耿、薛京、郑柔、翁待举、杨士训七人隐居于渐山,在这里筑庵设坛授徒,留下了大量诗词。现在能见到的,还有陈景肃的《石屏撷翠集》,吴大成的《梅月诗卷》,郑柔的《康正题咏》。陈景肃的儿子陈肇、陈良翰,孙子陈概、陈植以及后裔陈和卿、陈宜,也都有诗篇传世。陈景肃的孙女陈璧娘写的一首寄崖山驻跸勤王的丈夫、都统张达的《平元曲》,更是悲壮慷慨,委曲缠绵,被后人载入《福建通志》和漳、潮府志,成为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绝唱。
  渐山七贤不仅自己常常登临觞咏极尽山水之乐,同时也招邀朱熹、陈俊卿(丞相)、梁克家(丞相)、颜耆仲(知州)和林用中(学者)等名流硕彦上石榴洞联吟,至今还留下《石榴洞赋》和《洞仙梅花联句》等篇什(载《诏安县志·艺文》),成为诏安骚坛的一段佳话。
  七贤之后,宋宁宗(1195-1224)禁“伪学”时,又有五位儒士上九侯山隐居,择石洞为庐读书吟咏。后人称他们读书的石洞为“五儒书室”,盛赞他们“风韵远相闻,琴书来徜徉,掬被九侯山,就尔五儒肠……”给诏安骚坛带来新的激荡。至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又有义不事元的沈子真,在九侯山福胜岩石室隐居读书,有《悲愤诗》若干卷传世。
  明代500年中,诏安科甲联绵,中了许多进士、举人和贡生,他们大都是善于吟咏五七言诗的诗人。旧县志人物志本传中提到能诗的,有陈汶辉、李旦、薛亹、薛雍和沈起津等人,艺文志载入的邑人诗篇,涵盖的作者达20人,载入著书总目的诗集有陈汶辉《南皋集》、叶亹《龟峰手稿》、唐文灿《鉴江诗集》、蔡保祯《抑溪集》、叶瑜《水车草堂稿》、薛亹《清野翁集》、薛雍《潮诗集》、文三俊《小雕集》、黄景瞻《醒庵集》和朱瑛《艺余集略》。
  到清代,诏安诗坛更趋兴盛,社会上能诗善词者很普遍,不但科甲人士和仕宦官员唱和联吟,而隐士、僧道和闺秀女史也裒然成集。这里应特别提到的,有这样几位代表人物:
  释道宗(1613-1701),洪门天地会和佛教香花宗的创始人。诗名为英名所掩盖。现仅存东山县九仙顶的诗刻,和佛门《香花宗秘典》中的几首诗词。明末进士、浙江巡抚卢若腾的《留庵诗文集》(存台湾)中有他与道宗唱和的记录。
  林鹤云,字元白,明末贡生,是明末甘肃巡抚林日瑞的孙子,入清后避居漳浦县。著《元白诗集》,漳浦明侍御李宝弓,清侍郎蔡世远、知府蓝廷珍为之写序。
  戴冠,字子弹。顺治岁贡生。大田县学训导。著《拾得草》。
  陈廷铨,字百衡。秀才。乾隆间应巡抚召试,拔入福州鳌山书院肄业。著《鳌山草》和《邺山怀古》。
  叶观海,字汾浦。乾隆拔贡生。著《春酒堂诗集》。
  谢声鹤(1784-1832),字梅宾。嘉庆岁贡生。仙游、清流县学训导。确守王渔洋门户,有声于骚坛。广东连平县进士颜伯焘未仕时(后官至闽浙总督)闻其诗名,特地负笈至清流学署求教,称诗弟子。声鹤的女儿浣湘、儿子维崧、琯樵俱能诗,一门风雅。著《雪溪诗钞》。
  谢浣湘(1801-1871),字芸史,女,著《咏雪斋诗录》。该集于浣湘生前已广泛传抄于闽、台、粤等省,出版110多年来各地多次再版,并被收藏入美国国会图书馆。部分作品入载《闺秀诗三百首》和《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
  谢琯樵(1811-1864),名颖苏。著名书画家,亦工诗,诗名为画名所掩盖。生前未结集,后人搜其题画诗若干首,汇入《北溪剩稿》。
  林壬,字二有。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诗未结集,后裔为其编《绣佛斋剩稿》。
  沈祖庚,字似堂。道光拔贡生。著《忙里闲言集》。
  张绳武,字缵庭。光绪举人。著《听雨楼诗钞》和《花韵集》。
  旧县志艺文志收载的邑人诗篇,其涵盖作者除上面简介者外,还有李达可、汪洋、施昶、沈丹青、林天翔、沈实、林秉钧。
  至清末民初,有诗集传世的,还有郑亦邹的《诗文集》、唐朝彝的《汇青堂诗集》、汪洋的《水绕居诗集》、沈坤年的《雪蕉山房随笔》、马兆麟的《吹剑轩诗集》、马近光的《聊自拙修斋诗钞》、黄开泰的《醉吟阁诗存》、陈习夫的《习夫诗集》、吴梦丹的《让溪诗稿》、谢锡铭的《梦草轩诗存》、韩希琦的《樗里散人诗草零拾》、张俞的《铁笛楼诗钞》、林友石的《逸园诗草》、林冠英的《补华馆》和陈熙昶的《寄壶轩剩稿》。还有叶安世、林士梅、林宸、马培源、吴鸣岑、沈注之等人的诗作虽未结集,也不见于志书,但都有零星佳作流传。在民国14年(1925年)举行的诏安乙丑屠城六十周年纪念活动“露一手”的诗人,还有吴梦沂、陈泽、郑焕章、钟国珍、吴晋湘、莫文煦等。
  “五四”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诏安诗坛日渐冷落,诗词作者寥若寒星,留下诗集的多是旅居外地的人士,如在鼓浪屿教书的沈亨九(1881-1940)著《碧溪吟草》;在漳州教书的沈奎阁(1898-1943)著《西溪吟草》;侨居新加坡的有谢松山(1894-1943)著《赤雅轩吟草》和《血海》;吴 (1891-1962)著《一琴轩诗草》和《三元宝诗稿》;李继熙著《槟榔乐府》;侨居马来西亚的吴鹤汀(1896-1986)著《榴槤馆冷饭集》。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俱兴的情况下,有些诗词作者虽有作品吟唱,但因诗词体裁被贬为“封资修”,所以也只能在暗地里流传,不敢公开问世。只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端正思想政治路线,解放思想,广开言路,我县的诗词界才同全国各地一样,得到悄悄复苏,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步趋向活跃。这时,《诏安文史资料》《诏安乡谭》《诏安文艺》《丹诏乡讯》和《漳南诗叶》等乡土刊物开始刊登诗词作品,政协文史委和文化馆也先后编印了林仲姚的《紫萝兰庼诗存》和《诏安女子诗词》。接着,蓄蕴已久的诗友便脱颖而出,纷纷向省内外的诗词刊物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级诗词组织。1989年省诗词学会漳州分会成立后,我县会员开始进入有组织的活动,先后编印了4集《丹诏诗词》,刊载作品近千首。诗词创作崭露头角。
  1994年10月,在广大诗词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县政协的支持下,县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先后发展2批会员48人,涵盖了本县已参加全国、省、市诗词学会的所有成员,和社会各界的诗词作者,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型诗坛,开拓了诗词创作的新局面。从此,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吟唱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诗钟、楹联活动全面铺开,并取得丰硕成果。已出版《诏安诗词》2集、《诗钟创作选》1集,不少会员还积极投送诗作到各级报刊,并热烈参加各级诗界包括海外诗界的征诗赛诗活动。现在,全国诗词学会的刊物《中华诗词》和面向全国的广州《诗词》报以及湖北《东坡赤壁诗词》,都登过我县会员的作品,在省诗词组织的刊物《福建诗词》1-7集中,我县会员被采用的人数和作品都占5%强,载入市诗词学会编的《漳州诗词》的比重更多。会员发表于由各类出版社编印的当代各种诗词选本的作品,为数也十分可观。还有一批会员的作品在参加全国、全省或专题竞赛中,分别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不同等级的奖励。不少会员已开始结集自己作品,准备付梓。已出版的,有沈光的《照亭吟草》、许沙洛的《榴屋题款诗选钞》、郑兆武的《桐村诗文稿》、林臻的《蓝田诗草》和刘宗祺的《雪翎诗词集》等,还有的会员的书画作品(包括书写自己的诗作),获选参加省诗词学会或其他部门承办的展览,并赴邻省展出,有的书法作品还应征入选海南、邳州等地的诗碑。部分会员创作的楹联应征入选全国《迎回归千首楹联》和世界华人迎回归诗词楹联大赛的选集。
  会员的诗词研究也有新的发展。省召开诗词研讨会时,本县会员应征的论文都被择优发表。许沙洛还编写了一本《中华诗律》,先后在文化馆和老年大学的诗词班授过课。部分会员在进行诗词研究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整理和编选本县诗词前辈的诗集。现在,已有宋吴大成的《梅月诗卷》、清谢声鹤的《雪溪诗钞选编》、清谢浣湘的《咏雪斋诗录》(注释本)、清林壬的《绣佛斋剩稿》、清末民初林友石的《逸园诗草》和谢锡铭的《梦草轩诗存》(内附谢松山的《赤雅轩吟草》)等再版。
  县诗词学会在短短的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正在引起各方面的瞩目和关注。现在,已有部分会员的小传被载入《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诗词学会人名辞典》等辞书。相信在党的和煦春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沐浴下,源远流长的诏安诗坛必将涌现出一个繁花似锦、灿若星辰的喜人局面。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楼
责任者
笋丁
责任者
许天正
相关人物
丁儒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景肃
相关人物
陈肇
相关人物
陈良翰
相关人物
陈概
相关人物
陈植
相关人物
陈和卿
相关人物
张达
相关人物
谢浣湘
相关人物
谢声鹤
相关人物
叶观海
相关人物
陈廷铨
相关人物
戴冠
相关人物
沈祖庚
相关人物
张绳武
相关人物
释道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南皋集》
相关作品
《龟峰手稿》
相关作品
《鉴江诗集》
相关作品
《抑溪集》
相关作品
《水车草堂稿》
相关作品
《清野翁集》
相关作品
《潮诗集》
相关作品
《小雕集》
相关作品
《醒庵集》
相关作品
《艺余集略》
相关作品
《留庵诗文集》
相关作品
《拾得草》
相关作品
《鳌山草》
相关作品
《邺山怀古》
相关作品
《雪溪诗钞》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