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戏院”闻见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84
颗粒名称: “大公戏院”闻见录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
页码: 4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大公戏院”的兴衰历程。由于日寇南侵,原有的潮剧班解散,县党部和三青团租用孔庙搭建戏院,并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行管理。戏院采取招股集资的方式,并聘请广东潮剧名班来演出。虽然戏院管理较好,但火灾导致其结束。
关键词: 诏安县 大公戏院 潮剧

内容

诏安比邻广东潮汕,民间一向喜观潮剧,特别是妇女更甚。本地原有的一些潮剧班,因日寇南侵,百业凋蔽,到抗战后仅存的5个戏班,不久亦先后星散。
  后来,国民党县党部曾租用孔庙临时搭盖戏院,聘请广东潮剧名班来演出数次,获利不少。县三青团眼见心热,也于1946年春发起筹建戏院,号其名为“大公戏院”,还专门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由徐际明任董事长,董事有沈百男、沈让卿、沈顺宝、沈子恒等10余人,监事会监事有沈淮三、吴名世、张冠雄等9人,聘请沈百男为戏院经理,戏院资金采取招股集资的办法,每股股金壹万元,招股对象为公教人员、殷商富户和地方士绅,商定年终结算分红。择址在西门内的“中军府”(当时是诏安中学体育场)搭盖简易戏院;上面帆布,四周围疏竹栅。
  大公戏院虽然是因陋就简,但对外架子摆的好大。经理之下还设有总务、业务,会计、宣传、勤杂等职。还配备专职售票员、检票员和维持秩序的人员。戏院内还招揽客商来开设小炒店、面食酒饭摊和烟杂水果摊。首次上演时更大肆渲染。事先就聘请林仰贞(仰峥)先生制作主角演员扮象的半身广告画,贴在戏台前和戏院门口,城关主要街道的墙壁也贴上了海报,临开台前的当天上下午,又组织锣鼓班上街宣传。先后应聘到大公戏院演出的有汕头潮剧名班“老玉梨”“老怡梨”等,演出《标准皇后》《白高良》等剧目,给广大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卖座较之县党部办的“孔庙戏院”好。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的夏天某夜,却突然失火,戏院被焚。事后,县三青团办的《青年正报》虽然也登载了“大公戏院”失火及损失的情况,还有人传扬该院失火是县党部指使人去干的,但县警察局却睁一眼闭一眼,懒得派人去调查。内情只有天才知道。此后,“大公戏院”也就散伙了。据入股的人士说,当时言明的股份分红也因火神光顾而一笔勾销,只换取赠票几张而已。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生
责任者
徐际明
相关人物
沈百男
相关人物
沈让卿
相关人物
沈顺宝
相关人物
沈子恒
相关人物
沈淮三
相关人物
吴名世
相关人物
张冠雄
相关人物
林仰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