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天地会的发源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175
颗粒名称: 诏安——天地会的发源地
分类号: K254.42
页数: 7
页码: 371-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地会是一个秘密的民间组织,起源于明末清初,创始人是万云龙。万云龙原姓张,在集团中排行第五,法号道宗或达宗。他是诏安九甲“以万为姓”集团的军师,该集团的首领是万礼,排行第一。这个集团是一群客家人,因为生存环境艰难,他们选择放弃本姓,改姓万,故后人称为“以万为姓”集团。
关键词: 天地会 万云龙 起源

内容

编者按:“洪门天地会”作为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它的起源是在何时?何地?二三百年来,一直是古今中外多少专家学者所困惑的问题。今有北京罗炤教授经过不断探索、反复考证,终于揭开了这一奥秘,得出它是清康熙年间诞生在本县官陂长林寺的结论。这一结论,新华社已播发了专电。本期我们将新华社专电的全文,加上二篇对有关资料的诠释研究文章同时刊出,以飧读者。
  1995年3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专家考证:福建侨乡诏安是洪门天地会发源地》专电。在此之前,在北京罗炤教授和台湾陈应彭顾问莅诏考察论证洪门天地会期间,笔者曾叨陪末座,参与其事。为了让海内外关心天地会研究的人们作进一步了解,拟就本人所知情形写出简介,并作为对新华社专电的诠释。下面分两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份:天地会创建的经过
  一、天地会研究的突破
  天地会又名三点会、哥老会、袍哥、父母会、小刀会,其内部统称洪门。是至今尚流传在五大洲华人社会的秘密社团,作为一个跨国界的超越地域和血缘纽带的组织,以秘密方式从事合法的与不合法的活动。天地会的这些特点引起国际间的注意。英国、荷兰殖民统治者,早在十九世纪前期就开始注意和研究天地会。孙中山、陶成章等革命先行者以及支持他们革命活动的一些日本人士,在辛亥革命前也曾着力研究天地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学者以极大的努力,发掘天地会的秘密文献(代代传抄的“会簿”)、研究清宫档案和地方史志,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关于天地会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学者们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会簿”是天地会内部联络的基本依据,内容包括结会缘起、誓词、祝文、口白、歌诀、对联、隐语、杂录和图像等。因系“悖逆”秘籍,有所隐讳或假托,加上辗转传抄的脱误或传抄人任意改动,已发现的许多“会簿”都不尽相同。但在结会缘起方面,有六种会簿提到“五祖”逃难途中遇到万云龙结盟起义。其中贵县修志局本(1933年广西贵县修志局从地窖中挖出,罗尔纲认为“史料价值甚高”,为已发现的最早期抄本)在《反清复明根苗第一》篇中,提到少林寺被焚后辗转剩下的五个僧人,“走至长林寺借宿,僧长万云龙(号慈光,字达宗)公盘问五人情由,五人告诉前情,后来拜万云龙为大哥,在高溪起义。”在《碑图第二》中,既有《大明主朱洪英、始祖万云龙大哥碑图式》,还有一个《达宗公和尚塔》图式。塔碑有两行字:“受职长林寺,开山第一枝”,而且每个字都加三点水。对于贵县修志局本的这一记载,许多学者皆熟视无睹,不去深入调查发掘,反而认为是子虚乌有。但台湾学者蒋君章、萧一山、郭廷以等人却从“万云龙”的姓万,推测与诏安二都万礼等“以万为姓”集团有关,郭廷以甚至认为“后来的天地会即为其组织的扩大”(《台湾史事概说》)。1975年,台湾东吴大学翁同文教授发表题为《康熙初叶“以万为姓”集团余党建立天地会》一文,根据各种文献,推断出。
  ①天地会始祖万云龙即“以万为姓”集团的万五,即达宗或道宗;②万七(蔡禄)部劫余分子与万五重聚建立天地会;③长林寺是关键地点,只不知在闽南的什么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教授罗炤,在一个偶然场合听说诏安二都有个长林寺,引起他的注意,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罗炤教授的深入调查、认真考察,和漳州、诏安、东山等地的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初步证实:
  ①天地会发源地长林寺在诏安县官陂镇林畲村所辖的长林自然村,明末清初属于诏安县二都九甲社。
  ②天地会创始人万云龙就是诏安九甲“以万为姓”集团的军师该集团首领万礼的堂弟,原姓张,在该集团排行第五,俗称万五或万五和尚,法号道宗(或达宗)。
  按:卢若腾《赠达宗上人诗·小序》云:(上人)“建安伯春宇万公之弟,原住长林寺。春宇万公即万礼……”又《台湾外记》卷四云:“……其兄万五(礼小功弟,即长林寺僧道宗也。”万礼原姓张,故知万云龙原姓名为张云龙)。
  罗炤教授的发现,使一百几十年来的天地会研究获得了新的突破。
  二、九甲‘以万为姓”集团——天地会的雏形组织
  原来,九甲是诏安县二都辖下的一个社(基层政区),辖乌山边沿一带村落(今分属官陂镇和红星乡),与平和县邻接,是客家聚居区。由于耕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艰难,因而居民勇于向外开拓,敢于冒险。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崇祯间,乡绅肆虐,百姓苦之。众谋结同心,以万为姓”(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参加者以九甲人为主,邻社、邻都甚至邻县人也有参加的,每人都放弃本姓,改姓万,故后人称为“以万为姓”集团。首领万礼,生于平和琯溪,幼年时为九甲人张子可收养,改姓张,乳名耍,又名礼、九泽,在集团中排行大,故称万大或万一。军师万云龙,张耍(万礼)的堂弟,僧人,在集团中排行五,称万五。核心人物还有万义(郭义,行二,称万二)、万禄(蔡禄,行七,称万七)等,参加结义者18人,聚集在九甲长林寺一带。曾攻打二都南陂土堡,并远袭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声威远播。被污蔑为“九甲贼”“老万贼”。这个18人的集团就是后来称为天地会的早期雏形组织。
  三、康熙甲寅重建天地会
  18人集团的政治首领,是张礼(耍)的堂弟张云龙。云龙少年离乡外出,学佛(剃度经过未详),文武同修,交游广博。崇祯四年(1631年),法号道宗,创建并住持于平和县龙湫岩(见《云霄厅志·募建龙湫岩碑记》,龙湫岩今属云霄县)。崇祯八年(1635年),易号无智,改建五都(今东山县)兴教寺旧址为初来寺(据《东山县志》)。崇祯十二年(1639年),易号达宗,驻锡金门太文岩,与名士卢若腾往来亲密(据《同安县志》及《金门志》)。崇祯末年,张云龙见政治风云变幻剧烈,乃返回诏安九甲,与堂兄张礼(耍)创建“以万为姓”集团,改姓名为万云龙,因排行第五,故称万五。同时,草创长林寺化莲堂,坚持奉佛,定法号为道宗。在万礼和万云龙的率领下,九甲集团初露锋芒后,招兵买马,扩大队伍,一时聚众数千,屯踞于马坑和犁壁石一带,而以长林寺为指挥中心。明朝亡后,九甲集团积极参与抗清活动。清顺治五年(1648年),九甲集团与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联军攻打漳浦县清营。顺治七年(1650年)万礼、万云龙等率数千众参加郑成功抗清队伍。万礼忠勇善战,战功累累,屡被升擢。万云龙随营参赞军机,所到之处,支持新建或修建佛寺,如铜山的九仙顶观音堂、云霄的小隐寺等。顺治九年(1652年)载入铜山《仙峤记言》碑文及留在九仙顶的题刻署款“长林寺开山僧道宗”可为明证。后万礼官至后提督(五虎将),万义、万禄也擢居要津。顺治九年(1652年),郑部将领卢若骥为长林寺开山僧道宗题化莲堂木匾。次年(1653年),郑成功受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万礼受封为建安伯。年底,道宗和尚进一步扩建长林寺,藩府郑成功郡王亲自莅临参加奠基典礼,郑部将领数十名捐资助缘(见《长林寺记》碑文)。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礼部驻厦门,道宗得郑成功器重,居住于万石岩郑成功读书处,曾为漳浦县孝子蔡祚达父子请命,获郑恩准。道宗住处留题“闲乐居口口长林寺僧道宗题”的碑刻,至今尚保存完好。
  万云龙虽受郑成功信任,但他知道非郑嫡系,时刻警惕危机,遂暗中物色人才,发展天地会秘密成员。顺治十六年(1659年),万礼随郑成功攻南京阵亡,起初入祀郑部的忠臣庙。第二年,郑成功却听信谗言,撤去万礼在忠臣庙的牌位。一向视结义情高于一切的万云龙,乃于今官陂圩附近兴建万公祖祠,以奉祀万礼和其他阵亡兄弟。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密调驻守东山的万礼余部万义、万禄等部赴台湾。万云龙洞察杀机,当机立断,策划万义(郭义)万禄(蔡禄)率部到云霄清营投诚。郭义、蔡禄被清廷安排到广西、河南任总兵官。万云龙被授江西督粮道(据《东山县志》),辞不赴任,回诏安奉佛,往来于长林寺、万公祖祠、凤山报国寺之间。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藩”叛清,蔡禄暗中参加反清活动,被清廷惨杀于河南,余众逃回诏安向万云龙哭诉。这时,郭义在广西也参加了反清队伍,便和万云龙与从台湾打回福建的郑成功之子郑经接上了关系,言归于好。万云龙见“以万为姓”的义兄义弟大都惨死,不论各人的具体原因如何不同,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清兵入关。国恨家仇集中到满清王朝,非和他们世世代代斗下去不可。于是在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下旬闽南大搞普渡的时节(相传为二十五日),在高溪庙(在诏安山区。据《香花僧秘典·木杨城曲》云,本邑有座高溪庙,庙后有个古林泉”。罗炤教授已在官陂找到遗址)聚集残余部众和自家门徒,歃血盟誓,建立反清复明秘密组织天地会。这个新的天地会,和崇祯末年结义时的雏形相比,不但人数大大增加,而且有较明确的纲领,较严密的组织和较成熟的秘密斗争方式,因此,一经创建便发展迅速,至今三百二十多年,仍活跃在五大洲的华人社会。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月郑经部与清兵鏖战于潮州鲎壳山,尸横遍野。道宗亲临战场收埋尸体三千余具。此后,为了避开二都复杂的恩仇纠葛,道宗转移到凤山报国禅寺住持,以僧侣身份为掩护,坐镇指挥上抵福州、江西、浙江、江苏,下达两广、云南、贵州的天地会秘密活动网络。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道宗又在佛教门徒内建立香花宗。这支香花宗僧人,既是正规禅宗僧侣,又是天地会的另一派传人。至今香花僧尚活跃于上起仙游,下达惠州的闽南粤东一带,与当地的寺庙(包括非佛教庙宇)以及民间善男信女,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
  康熙四十年(1701年)季冬,天地会和佛教香花宗的创始人,一代高僧道宗和尚圆寂,相传终年89岁。其遗骨一部分独葬于云霄下文乡某山,“文革”中已被毁无存,另一部分与其他僧人合葬(以他为主)于凤山报国禅寺附近,墓塔历经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以上就万云龙道宗和尚创建天地会经过,作简单介绍。除容易引起争议者夹注出处外,限于篇幅,对明显史实概不注明依据,读者谅之。
  第二部份:诏安现存天地会重要文物
  一、长林寺系列
  甲、长林寺
  ①“化莲堂”木匾
  长155厘米,宽66厘米,厚3厘米。木质。自右至左横镌“化莲堂”三大字,上下款刻“永历陆年盂夏轮山卢若骥为”、“长林寺开山住持僧道宗立”。
  按:卢若骥,金门人,郑成功部将。永历陆年为顺治九年(1652年)。据《香花僧秘典》的《花会歌——化莲堂名称歌》,隐约入载结义18人和其他密友18人的化名或真名,可知化莲堂在天地会史料中的地位。
  ②《皇明长林寺记》碑刻(石质)
  款署甲午年(1654年),内有“长林宝刹口口第五和尚道宗创造也”、“得大檀越藩府拓其基,缘首永安伯黄暨列勋镇诸公奠其成”、“经始于癸巳年腊月,竣事在于甲午年葭月”字样。
  ③石刻柱联
  金鸡叫一声万国九州得醒;玉兔临三界恒沙诸佛皈依。
  优钵花开香满大千世界;(下联存阙)
  乙、石亭
  在长林寺下面水口的山顶草丛里。亭名未详,仅残存“亭”字和“贒”字石刻。群众称该亭系万礼屯兵时作嘹望用。亭已倒塌,残存以下碑、柱(石刻):
  ①《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碑刻
  碑额横镌“法界眸宽”四隶书大字。正中竖镌“弥陀佛”三个特大隶书。碑文有史料价值。款署“时永历乙未年菊月”。
  ②石柱刻句
  青山低处见天阔;红藕开时闻水香。
  巍峨峻岭行客叹奔驰之倦;凉亭清雅来人荷休息之安。
  出头自见青天面;□□□□古佛心。
  “开山僧道宗题”
  “时永历乙未年孟夏开山僧道宗谷旦立”
  按:石亭及长林寺石刻联句,与各地传本会簿所载,如出一辙,可为天地会发源处证明。
  丙、高隐寺
  在长林寺东北三、四公里的高隐山麓。康熙甲寅年(1674年)道宗建。历经重修,寺尚存。有碑刻多方,木印一颗和香花僧抄本一卷。其中:
  ①《高隐寺碑记》
  碑文具史料价值。款署“康熙丙申(1716年)孟夏谷旦”。
  ②天地会木印
  长方形,长6.9厘米,宽4厘米。印文竖刻“天地会”三字篆书,周边有框,俱阳文。
  ③香花僧抄本口口对印证天地会结盟有一定史料价值。
  丁、万公祖祠
  在长林寺山下官陂圩附近。门上有“义高万古”木匾,兼祀关帝,故俗称万古庙。庙尚存,有碑刻二方,其中有横刻长方形(104.5×52.5厘米)碑记,开头曰“万祖师豪杰人也……自筑净室在其兄本爵万公祖祠之后……”款署“道光十年岁次庚寅季秋重修”,颇具史料价值。
  二、凤山报国禅寺
  在县东凤山亭之北,今国道324线北侧。建于明万历间,传临济宗仙游县凤山九座寺宗派。康熙中,道宗坐镇指挥天地会网络并创建香花宗派处。寺经扩建,殿阁巍然。有关天地会文物有二:
  甲、道宗和尚墓塔
  系近年重修。高4.4米,三层实心,底层有碑文曰(竖刻):
  乙、《香花僧秘典》
  纸质墨书抄本,页幅为25.5×14.2厘米,共34页。末页题“嘉庆戊寅年阳月僧泽安书于凤山报国禅寺忠祖堂。”泽安是道宗的第四代徒孙,抄本是代代传抄的,所以底本极可能是道宗的手辑。抄本没有书名,罗炤教授命之曰《香花僧秘典》,因该书揭开了佛教史上单独出现于闽南粤东的香花宗的秘密,极具史料价值。在香花宗佛事活动的记载中,隐约地保留着许多天地会重要史料,实际上是天地会最早的文献,与贵县修志局本会簿相表里,而且更是天地会由道宗创造于诏安的铁证,是天地会研究的重要发现。
  附录:新华社专电《专家考证:福建侨乡诏安是洪门天地会发源地》
  从事洪门天地会历史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炤,经过多番考察论证,认为闽南侨乡诏安县长林寺为洪门天地会发源地,该县凤山报国寺为天地会联络指挥据点,道宗和尚为天地会创始人。
  洪门天地会问世以来,起源于何地,创始人是谁,三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未为研究者揭开。
  从1993年4月至1994年4月,为彻底查清天地会的源头,罗炤教授六下诏安,考察长林寺遗址。在诏安县官陂长林寺拓印了石刻碑记匾额多件,拍摄了照片,拜访了天地会活动的据点、天地会会员的后代,朝拜了凤山报国寺的道宗和尚——万云龙的佛塔。并三下东山,在九仙顶考证了道宗和尚的题刻。至此,从事洪门天地会研究的罗炤教授已获得大量证据。
  1993年,诏安籍台胞、台湾中国洪门联合总会顾问陈应彭先生回乡探亲,与在诏安考察天地会源头的罗炤教授共同研究探讨了长林寺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拓片的内容,依据早期天地会秘密文献《会簿》及其他文献,也断定长林寺是洪门天地会发源地,天地会的盟主就是长林寺僧长万云龙——达宗公,即崇祯末年在诏安县二都与万礼等结义,以万为姓,创建长林寺的万五和尚道宗。
  长林寺位于诏安、云霄、平和三县交界处的乌山上,海拔880米。寺房原有二进一殿堂三院,面积480平方米。虽已经作为林场改建,但基础及墙壁犹存,还能看出当时的规模。有石碑石刻及木匾多件,大多题署“长林寺开山僧道宗”,均为永历6-9年之物(即清顺治9-12年遗物)。其中有原“化莲堂”木匾、《皇明甲午年长林寺记》等六道碑刻。
  据介绍,天地会为明末清初著名反清组织。现在洪门仍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世界中颇有影响。罗炤和陈应彭的发现,必将引发新的洪门研究热潮。
  (据新华社1995年3月26日专电排版)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继东
责任者
万云龙
相关人物
罗炤
相关人物
陈应彭顾问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陶成章
相关人物
罗尔纲
相关人物
朱洪英
相关人物
蒋君章
相关人物
萧一山
相关人物
郭廷以
相关人物
翁同文
相关人物
卢若腾
相关人物
张云龙
相关人物
张耍
相关人物
张礼
相关人物
卢若骥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蔡祚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洪门天地会
相关机构
广西贵县修志局
相关机构
台湾东吴大学
相关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关机构
德国海德堡大学
相关机构
挪威奥斯陆大学
相关机构
九甲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