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事要闻辑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89
颗粒名称: 地方史事要闻辑录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
页码: 8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在清末时期和民国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冲突。这些事件对于理解诏安县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诏安县 历史事件 民国

内容

引言
  这是以《诏安五十年大事记》为底本,重新进行整理、校勘的一篇地方史料。考虑到它的内容多是地方史事要闻,不一定都是“大事”,故改称《地方史事要闻辑录》。
  诏安地处闽粤交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辛亥革命,军阀混战,还是一次抗日战争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总是腥风血雨和刀光剑影,所有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争斗,都激烈、尖锐地进行着。所以,这一时期的地方史,客观上是错综复杂的。六十年代初,县委曾组织十几位地方人士,其中包括林仲姚、沈聪慧等老先生,对1901-1950年这一段地方史实进行过采风,最后由我综合写成《诏安五十年大事记》初稿本,送审后用县档案馆名义打印刊行,内部发至县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地方史提供了借鉴作用,但由于内容繁浩,时间紧迫,加上水平限制,书中存在的错漏部分,也给引用、传抄者(还有人借此凑成某一专题文章)起过以讹传讹的不良作用。鉴于此,现根据近几年我县史、志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提供的成果,重新予以整理、校勘,作为抛砖引玉刊出,以提供领导研究历史规律时参考,也借此祈望得到史学同人的进一步稽正,为地方提供更翔实准确的史料。
  清末时期
  1901年(光绪27年·辛丑)
  在“义和团”起义的影响下,全县掀起“扶清灭洋”,排外仇教浪潮,城区群众一举捣毁饶平黄冈天主教会前来我县西门外设办的传教临时公所。但过后不久,原设南门内的美国“浸信会”又址迁西门外。
  7月,知县事吴恩庆(江苏吴县人,1900年9月接任)离职,缺由吕兆璜接。
  10月,知县事吕兆璜病逝,缺由方祖荫(安徽桐城人)接。
  1902年(光绪28年·壬寅)
  我县天主教的教务由饶平教区改厦门教区管辖,在文昌宫后购房改建天主教堂,又在南关创办传道公所。
  2月,知县事方祖荫离职,缺由陈文纬(浙江人)接。
  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卖国的“辛丑条约”后,分配诏安应负担筹措赔款额1万多两银元。知县事陈文纬召集地方士绅商定,开征坐商捐、鸦片捐、酒捐、戏捐和店铺捐5种捐税。
  8月下旬,全县发生风水灾.东湖地区东溪岸被洪水冲崩,田园、农舍受害严重,西潭一带水位高达丈余,3天始退,坍屋者不计其数。
  1903年(光绪29年·癸卯)
  我县自1900年初附设于商户的邮政业,改由康建常专人代办,但仍寄柜于萃亨号商店。
  5月,知县事陈文纬离职,缺由陈鸿运(江西新城人)接。
  6月,知县事陈鸿运离职,缺由黄鼎翰(湖南善化人)接。
  10月7日,全县发生风水灾,城区洪水2-3日始退。
  1904年(光绪30年·甲辰)
  原由汕头岭东长老会派信徒来我县创办的“中华基督教会”教务划归“闽南大会长老会”管辖。
  省派黄贻昆到我县设置邮政分局,原在商户寄柜的业务收回。县邮政分局并在四都、西埔、铜山设代办处,业务除办理信件外,还增设汇兑。
  7月,知县事黄鼎翰离职,缺由裴汝钦(江西清江人)接。
  23日,发生台风,并连降3日暴雨,至26日又逢海潮顶托,酿成大洪灾。城关水涨丈余,通济桥冲毁,沙前埕崩岸,五通至霞葛一带的东溪岸全线崩溃,田园多为沙压,霞葛倒屋200多间,淹死30多人。西溪地带低水田园受浸4-5天。到28日,洪水最后冲破东沈岸,城关水位才逐渐下降。
  10月,知县事裴汝钦离职,缺由陈家溎(广东海南人)接。
  1905年(光绪31年·乙巳)
  天主教在西坑村创办“小圣堂”。
  2月,知县事陈家溎离职,缺由郑世球(安徽人)接。
  3月,知县事郑世球离职,缺由王国瑞(广东人)接。
  1906年(光绪32年·丙午)
  原设云霄县的电报业迁到我县,在桥东溪雅村租房开业,办理南通潮(州)汕(头),北接漳(州)厦(门)业务。
  4月,知县事王国瑞离职,缺由袁湘(浙江人)接。
  10月上旬,风雨成灾,崩洋尾桥头溪岸。
  11月,知县事袁湘离职,缺由厉嘉修(贵州筑县人)接。
  厉曾于1898年7月至1895年5月任过我县知县事。
  冬季,广东反清组织“三点会”活动频仍,我县与饶平县接壤的西北地区,农民暗中加入三点会者不少。三点会总部还在白石村东门顶设一联络点,由五斗村一位少时父殁随母寄养黄冈竹仔篮外婆家,长大后受舅辈影响而加入三点会的青年农民余之光(母姓余)负责联系。
  1907年(光绪33年·丁未)
  春季,知县事厉嘉修倡导、创办“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于丹诏书院旧址,委任马近光为堂长,并合并新旧“膏火”作学堂经费。同时,在铜山城七里池的育婴堂创办“公立东升高初等小学堂”,马兆麟为堂长。
  诏安县商务分会成立,址设铜山西埔圩。
  5月22日,饶平黄冈爆发旨在“驱逐挞虏,恢复中华”的丁未革命。我县三点会会众300多名由余之文率领连夜开抵饶城附近,参加起义队伍会编,投入攻打黄冈城协署的战斗,攻克黄冈后,又转道参加汫洲血战。“丁未革命”被清兵扼杀后,起义军分散后撤,余之文改名为沈之光,率诏安义军集结于我县黄牛山隐蔽。
  7月,在连续2个月未下滴雨后形成大旱,城内水井大部涸竭,东溪亦告断流。
  9月22至24日,连降暴雨,酿成洪灾。东溪水位猛涨,东湖地区崩岸,田园多为沙压,官陂地区倒房200多间,冲毁田园300多亩。知县事厉嘉修离职,缺由姚步瀛(安徽贵池人)接。
  1908年(光绪34年·戊申)
  春季,县创办公立集益初等学堂,址在城内朱厝祠,堂长陈泽。城区沈姓族绅在北关世德堂创办私立振东初等学堂,堂长沈鸣春。
  8月上旬,沿海地区发生咸水淹。含英、宫口等村附近海岸决口,咸水注入住宅,浸淹田园,渔船相撞损失不少。
  10月,知县事姚步瀛离职,缺仍由厉嘉修接。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
  春季,县教育会成立,推选吴梦沂、林骏声为正副会长。
  5月,省咨议局成立,议员由各县投票选任。林天骥当选为我县议员。
  秋季暴雨成灾,东湖地区东溪岸决口。
  1910年(宣统2年·庚戌)
  春季,城区许姓族绅分别在城内许氏大宗和北关许氏祖庙创办私立龙山高等小学堂和私立琢山初等学堂。
  3月,接省指示,县成立议事会,作为收集和反映民意的机构。
  夏季,县商务分会扩建为县商会,商会长由县公署聘任。会址仍设铜山西埔圩。
  6月,诏安电报局正式成立。
  清政府于光绪31年宣布废除的科举制重新恢复。我县郭星枢、沈继捷、陈宝善(铜山人)三人考取为府学生员。
  8月,风雨成灾。东湖地区东溪岸又崩。
  9月,知县事厉嘉修离职,缺由韩克 (山东即墨人)接。
  冬季,奉信道教的静玄坛进一步扩大,在乡村增设分坛20多处,收徒百余人。
  辛亥革命时期
  1911年(宣统3年·辛亥)
  天主教在城区大路尾买地修建“天主教总堂”。
  春季,县商会址由铜山西埔迁到城区东关朱厝路头。西埔改设分会。秋季城区许姓族人在东门内明德堂创办私立明新初等小学堂。
  风雨成灾。东湖地区东溪岸又崩,田农作物由于连续三年涝患而严重失收。
  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林仲姚、涂渺沧、许可均、张香浦等2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宣传队,上街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11月9日,城区部分青年学生联合驻军管带(营长)王得宝(又名王挺)竖旗宣布诏安独立。同时扣押知县事韩克 ,公推武营游击周运昌(湖南光化人)为县民政长(县长),成立共和政府,组织城区民众成立民团,协助维持社会秩序。
  12月,城区土劣陈熙昶、沈际盛、许镇清等,乘地方秩序尚未安定之机,暗中受贿400银元而放走韩克 。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
  2月,省府派陈为姚(福建闽侯人)主持县政,改称县知事。县民政长周运昌卸职。此时,县一级政权称县公署,机构多袭清制。县知事以下设刑名、钱谷2科,负责钱粮、文案事项,各置科长1名,科员2名,并配会计、庶务、承审员、检验吏、传供各一名,雇员、委员若干名;设收发、传达二室和分掌吏、户、礼、兵、刑、工的行政事务6个房科;设监狱署,配看守长、管狱员各1名,看守丁若干名;设粮房,配主任1名,粮胥若干名;设警备队,配正副队长各1名,队兵30-40名。县辖行政区域也袭清制,全县划分怀恩(城关),遵化(仕江至洪州、宫口一带),梅岭(下河一带),梅港(梅州、竹港一带)、奇湖(奇材、上湖一带)、思政(白石、上营、溪南,双港一带)、东湖(溪东一带)、维新(西潭、江亩坑一带)、太平、霞葛、官陂、秀篆12个行政区;划铜山诏安分县,委任谢又秋主持政事。
  “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改称“诏安县立丹诏小学校”;私立明新初等小学堂改称“私立明新初级小学校”。又增设“公立竞业小学校”于县商会址,只办初级班。
  4月,城区一些知识青年,在北关妈庙组织“通俗讲演会”,每星期举行一次讲演,揭发清廷腐败。
  6月,县知事陈为姚接任5个月来,县政无章,社会混乱,自觉无能维持,乃辞职他去,缺由陈肇(浙江余姚人)接。尔后,陈也无法控制局面,加上省义勇队周炎部入诏驻据催迫军需,苦筹乏策,终也弃职潜逃。
  7月,县知事一缺由林伟(福建闽侯人)接任。6日,台风袭击全县,沿海更甚。下河出海渔船沉没6艘,竹筏损失7只,渔民淹死13人;腊洲海岸崩缺,咸水浸田多日。
  秋季,县公署增设“劝学局”,专管全县教育事业。
  铜山分县机构撤销,改置科一级机构,承办县公署政令。
  9月,国民党、共和党派员入诏活动,酝酿成立基层组织。不久,共和党因内部意见不和而自形消失。
  发生咸水淹,海岸多被海潮冲崩。林头至大梧一带的近海作物失收。
  12月县知事林伟离职,缺由刘荫榛(山东文登人)接。
  1913年(民国2年·癸丑)
  2月,省公署据诏安县知事刘荫榛具文上报黄牛山沈之光聚众抗拒捐款一案,派云霄驻军彭参府(保清)和胡哨官带兵进剿。队伍开抵永茂营附近的大伯公庙时,遭到沈之光伏击,彭、胡2人阵亡,队伍溃散。
  4月,县知事刘荫榛离职,缺由郎庆祥(安徽定远人)接。
  秋季,“公立旭东小学”创办(只设初级班);“公立竞业小学”增办高级班。
  1914年(民国3年·甲寅)
  3月,县知事郎庆祥离职,缺由张增爵(江苏高淳人)接。
  4月27日,闽粤两省达成会剿黄牛山协议后,闽军万正洪、黄国华部联合粤军吴尚达部开抵黄牛山扫荡。及破,沈之光潜逃,“白扇会”会众散落附近各乡村。官军继而洗劫诏(安)饶(平)边邻村寨,特别是后岭、塘西、洋边、白石、六爷楼等村更为严重,群众四处逃命。
  5月,闽军黄国华部调离诏安,粤军吴尚达部亦撤走,只留万正洪部继续搜捕查办“黄牛山”案。他以“清乡”名义继续在西路一带洗劫。在此情况下,城乡不少群众加入教会请求庇护,使“天主教”得以大量发展。
  秋季,“私立明新初级小学”改制为“公立明新小学”,并与“公立耀东小学”同时增办高级班。
  9月28日,发生水灾。
  11月,县知事张增爵离职,缺由陆长淦(安徽太和人)接。
  1915年(民国4年·乙卯)
  2月,县知事陆长淦离职,缺由李应韶(浙江孝丰人)接。
  “县立师范讲习所”创办。址在考棚。
  县公署开征“烟苗捐”(又称“鸦片捐”),由城区一些士绅承包捐额,限期完成。
  8月,由地方一些官绅组织的“劝进会”成立,并盗用民意,以“劝进会”名义给袁世凯写信,劝他早日称帝。
  1916年(民国5年·丙辰)
  4月,县知事李应韶离任,缺由王福鼎(安徽合肥人)接。
  26日下午2时多,天气突变,继而骤降冰雹半小时,损伤房屋、农作物无数。
  5月19日,福建滇系靖国军夏述唐旅所属的黄登高率2连兵(民间称“红头仔”),自平和开抵秀篆,肆行劫取百姓粮食,滥宰耕畜,并胁迫筹措2.4万银元军饷。群众忍无可忍,终于兵迫民变,鸣锣持械包围队部,将100多名“红头仔”活捉后全部埋于陈龙义背科。
  6月,省公署下令划原铜山分县所辖地带,另置东山县。诏安县商会铜山分会同时撤销。
  秋季,粤军洪兆麟部自饶平开抵秀篆隔背,光天化日抢劫群众财物。
  1917年(民国6年·丁巳)
  春季,县公署设置的刑名、钱谷2科分别改称第一、二科;增设“县视学”1名。原设置的其他6个房科,皆因县财亏空而解散。
  5月,北洋军阀李厚基驻据福建后,委任包伟(浙江青田人)为诏安县知事。王福鼎卸职。
  7月,一个月来连降暴雨,洪水时涨时退好几次,致早季作物多数浸烂出芽。
  秋季,县青年俱乐部在城内郑厝祠附设图书报社,旋又改称“诏安县书报社”。
  11月下旬,天气奇寒,夜降霜雪,各地池塘普遍结冰,塘鱼、飞鸟多被冻死,过冬地瓜和甘蔗冻伤严重。
  1918年(民国7年·戊午)
  2月,县公署派到四都厚广收取烟苗捐的人员和士兵,因勒索太甚,激起群众持械反抗,受困于村中一祠堂。驻四都海月庵的军队闻讯前去解救,也在中途遭到四都,上湖、大梧等地群众截击,死伤数十人,但群众也有20多人死伤。
  13日下午2时多,发生强烈地震。地面出现裂缝,有的地方还滚出黑泥,井水普遍沸腾外溢。震动时间约10多分钟。此后,连续好几天都出现重震,每天10多次,群众大多在广场搭盖住宿。
  4月,福建省长督军旅长臧致平率队入诏驻据。
  5月11日,臧致平进攻粤军,两军在黄冈接火。
  6月30日,发生台风,洪州渔船覆没了3艘,死5人。
  7月,臧致平部被粤军击败。尔后,浙军陈肇英团入诏,配合闽军再度进攻粤军。相持几日后,陈与粤军妥协,闽军再溃,粤军总指挥方声涛、旅长夏述唐乘势入据诏安。县知事包伟闻讯潜逃,缺由夏述唐委其部属营长林亨嘉(福建闽侯人)接。
  19日下午,海潮暴涨,沿海堤岸多被冲垮。林头乌礁盐埕被冲毁。
  8月,“县立师范讲习所”停办。沿海、丘陵地区发生霍乱,死者无数。
  “五四”运动时期
  1919年(民国8年·已未)
  天主教在林头设一小圣堂,在山区陆续建立“传道公所”10多处。
  1月20日,县公署委派城区土劣陈士标到下河督催军饷,因勒迫过甚,激起公愤,被群众活活踢死,尸体缚在谷垄盾投入海中。后因尸浮事发,县知事林亨嘉亲自带兵前去究办,下河群众大都潜逃,任其焚房抢物。祸延三年,最终以赔款1.3万块银元了结。
  2月,桂军团长李时芳率部入诏驻据。
  春季,天花流行,较为严重的长埔、马头一带病亡者80多人。
  4月,鼠疫蔓延,尤以山区为重。从朱厝,许寮到南陂、天桥、大边一带死者400多人。
  5月,北京爆发爱国反帝学生运动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我县一些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也立即发起成立“诏安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和“诏安各界人民反日救国联合会”,公推丹诏小学校长林仲姚为会长。
  尔后,由20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师组成的宣传队,分头上街下乡,召开反日救国群众大会,揭露军阀混战祸国殃民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爱国反日,抵御日货,提倡国货。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还通电上海全国学生反日救国总会,声援反日救国斗争。在大造宣传声势的同时,对城区一些暗中购进日货的商号进行清查,将日货集中于大溪沙焚毁。
  6月中旬,赣军1000多名突然入诏。原驻据的粤军和桂军联手发动突袭,悉数缴了赣军的械。
  7月,县知事林亨嘉离职。城区士绅陈熙台,暗中用巨款贿赂李时芳,窃任县知事。
  秋季,城区侨眷在松斋创办一所“私立松斋小学堂”。
  天主教分别在其总堂和林头“小圣堂”创办“崇道小学”和“崇德小学”。
  “通俗讲演会”移址北关慈云寺培英小学,每半月举行一次讲演,后因经济拮据改每月一次,不久即形消散。
  11月,县知事陈熙台离任,缺由林大任(福建闽侯人)接。
  下旬,连续3晚降霜,霜冻严重。
  1920年(民国9年·庚申)
  春季,县立师范讲习所复办。
  2月,私立师范讲习所创办,址在城内顺庆堂。
  8月7日,发生台风,洪水泛滥,海潮暴涨,咸水淹严重。澳仔头溪岸决口,含英埭冲毁。
  16日,驻据漳州的粤军陈炯明部属邓铿率队返回广东时,途经我县马城、公子店、菜园埔一带肆行抢掠,百姓怨声载道。
  桂军撤离诏地,县知事林大任同时离职,缺由粤军委张慎藩(广东惠阳人)接。
  下旬粤军司令洪兆麟、军长尹骥率贺瑞庭、谢文炳、李云鹤等师部队入诏驻据。
  9月,县知事张慎藩离职,缺由贿赂粤军师长贺瑞庭的县商会长沈明(本县东城人)接。
  23日,发生台风。
  11月,粤军撤退。北军一部进驻。
  县知事沈明弃职外逃,缺由北军委曾在福建督军臧致平旅任过随军秘书的冯春生(江苏武进人)接。
  (下期待续)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沈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