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南洋忆故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24
颗粒名称: 风雨南洋忆故人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349-3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林从周先生是古晋坡福建学校的校长,1941年空袭后逃到橡胶园暂住,1942年被日军逮捕,7月获释,1944年再次被日军逮捕。
关键词: 诏安县 林从周 日军逮捕

内容

我与林从周先生虽属同县,而且两家距离不远,却素不相识。1934年秋,我和庆和南渡,到砂朥越后,我被聘为尼亚坡振南学校校长。在那里工作了3年,自认为长住小州府不是办法,决意辞去职务到新加坡另寻出路。1938年1月初,在新加坡与林从周先生会面,始知他获厦大教授、当时是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的薜永黍先生的介绍,将赴砂朥越古晋坡(砂邦首府)福建学校当校长。我也于从周先生去古晋坡的第二学期,被他请去帮忙。这是我们俩相识的开始。
  古晋坡的福建学校,创办于1912年以后,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是福建会馆所办。一切经费由会馆负责。吾乡教育前辈如林兰坡、吴锡康两先生都曾先后受聘为该校校长。校内分设中、小学两部。中学生人数约200名,小学生近500名。我任该校训育主任,及后兼任学校全部行政事务,让从周先生能集中精力办好中学。由于领导有方,师资素质甚佳,且得大家通力合作,一时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第二年学生人数激增,使学校得再建1座2层楼房作教室。福建学校虽为闽人所办,但福建学生只占半数,其余则为广、潮、客、琼和越属各小州府的学生。本来,以上各属均有自办学校,如:广、惠、肇之益群学校,潮州之民德中、小学,客属之越光中、小学,琼州之崇本学校,诏安之启智学校及公立之中华学校等。但学生家长却喜欢让其子女入福建学校。福建学校环境甚为清幽,有山有水,修竹茂林,还有小桥二道,既通往来,又增加景色优美。我们这些从外地受聘来校工作的10多位男女教师,就都住在校中宿舍。
  1941年12月中旬学校放年假后,珍珠港的战争爆发了,一时人心惶惶,预感到大祸将至。由于义军进驻学校,我们只得在校旁租屋居住。随后印度兵源源而来,甚至夜间也全市实行灯火管制,以防敌机夜袭,战争气氛甚为浓重,一座热闹的城市顿时象死城一样。
  12月19日中午,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空中出现了15架银色飞机,直向七哩机场飞去。开始我们毫不在意。可是警报响了,飞机飞转回头,并低飞扫射,一时枪声弹声不绝于耳。我们忙抛下饭碗,跑到屋后的树林中贴地伏着。待到警报响了三长声,敌机已去了,但爆炸声还是响个不停,空中冒着阵阵浓烟。原来是慕娘公司的储油库被炸中,库中的煤油桶发生了爆炸。
  我们顾不得弹去身上的泥土,跑到外面一看,只见救伤车正一辆辆地把被炸死、炸伤的人载往医院。这次空袭,约炸死了几十人,伤的就更多,其中,有许多个我们素日相熟的人,就此离开了人间。
  为了躲避敌机的袭击,我们立刻收拾一些日常用品,和涂渺沧老先生一道10多人,于傍晚时分雇了一辆小货车,逃到四英哩外的一个朋友的橡胶园暂住。
  22日晚上,忽闻枪炮声如巨雷,暴雨,响个不停。大家猜想必是敌军来犯,守军进行抵抗。吓得附近的人和许多避难者,成群结队摸黑逃入深林。天亮后,有人来报,敌军已占领全市了。
  过了近半月,地方稍为安静,我们为避免危险,不敢回市区与日军碰面。就转至一位朋友的大橡胶园内,辟地种蔬菜和蕃薯,兼养鸡鸭以维持生活。
  1942年7月3日,敌军首脑前田利为侯爵抵晋观察,翌日即大捕华人领袖50多人,一时人心震栗。从周先生因系古晋筹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委员之一,据闻亦名列逮捕名单中。致使大家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我们由于隐居山林,敌军鹰犬虽然四处侦缉,尚未被发觉。我劝从周先生暂往海口友人处躲避。谁知10多天后,一班狗腿手终于寻上门来了,通知从周先生到警察署去。
  7月20日前后,我请了一个在(敌)军政府任翻译的“朋友”偕同从周先生前往警署。那位仁兄前一年曾托人介绍其进福建学校中学部任教,被从周先生拒绝,因而怀恨在心。我托他伴从周先生去警署一事,对我大表不满,很有推石下井之意,经我好言相求,才悻悻然应允。
  这是从周先生第一次被日军逮捕经过。
  还算好运,到7月28日所有被捕的人都获释了。当时全市华人闻讯欢声雷动,无论相识与否,都涌到警署外面迎接他们。我与从周先生相见之下,悲喜交集,热泪盈眶。
  随后从周先生被任为福建公会秘书,我则受聘为中华小学第一学校校长(即福建学校前身)。为了职务及生活问题,我们只得搬回市区租屋同居。为退路计,从周先生买地建房,于1943年初房子建成,并饲养数百头鸡鸭,他白天在市区工作,傍晚回郊外自己的茅屋内,协助工人照顾鸡鸭。从周先生还要我辞去原来职务去接替他的职务,让他专心从事饲养鸡鸭和种植。我们使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实行逐步退却,以求苟全生命于乱世。
  到了1944年夏天,日寇因占领区常有反日活动,地方上逐渐加强控制,而日寇所豢养的鹰犬,由于派别不同,发生利害冲突,奴才们又因争向各自的主子献媚,不惜捏造事实,互相构陷。因此,使一些无辜的人,遭受池鱼之殃。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突然来了几个日本宪兵,由几个走狗带路,冲进我们郊外的住所,先在屋内搜查一番。接着,把从周先生带走了。这叫我十分骇怕,真是祸从天降,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进市区一探,才知当天被捕的,还有蔡肃仁、陈水皎、许聪思、宋崇基等先生。还有一个叫张水民的,即前次我请他伴从周先生去警署的那位任翻译的仁兄,此人于日寇登陆时,即投靠日人,担任翻译,作威作福,显赫一时,得罪人甚多,这次被捕入狱,因他是外地人,可能为内地鹰犬所构陷。获此报应,使闻者称快。
  这次被捕的人,都被指为“反日分子”,且有“反日会”的组织,因此,均受极残酷的拷打,严刑逼供,一次不“供认”,再次施刑,各人都被打得体无完肤,不成人形,可是最后还是毫没结果,因为事实是莫须有的罪名。纵被打死,谁也不甘遭此无辜的诬陷。他们在监狱里,过着非人的生活,亲属们却在外面为他们担惊害怕,受难者的亲属每两天可以送衣服和食物到宪兵部,苦难的日子,如漫漫黑夜,难盼到尽头!好容易挨了58天。被捕者中,除蔡肃仁先生和那个翻译张水民外,其余的都获自由了,这是从周先生第二次身陷虎口的经过。
  此后,为了避难,以免遭无妄之灾,经过商量,由从周先生偕同林樵兄、黄啸云先生及李先生夫妇,去海边煮盐,我则避到海边一渔村,帮一位族兄做生意,原来的那座茅屋和所养的鸡鸭,交给一位女同事的母子去管理。
  1945年夏天,我的朋友从收音机秘密听到希、墨二魔已战败身死,联军在欧洲大获全胜,南太平洋方面,日寇也节节败退。我们知道,天快亮了,大家暗中奔走相告,欣喜异常。
  在8月16日午后,我正午休,有人喊我:“有个朋友在码头要见你”。我连忙跑到河边码头去看。只见一人头缠花布,黧黑的脸,髭须长垂胸前,着恤衣穿花裤,裤脚卷至膝部,状如马来人。我一时认不出谁,正沉吟间,他先开声叫我,原来是林从周先生。我不由怔住了。我连忙请他到店内冲凉,休息。然后细问他别后情况,以及为何如此打扮?他说,别后他去海口,不久大家都染上疟疾,因无药可医,几乎送命。及病势稍差,日本宪兵部即派人四处找他,要他回市区“工作”。他明了如再回古晋,肯定有死无生。乃和一个同乡工人叫林秋城的,以双桨划小船,沿着海岸来回漂泊白,晚上就睡在沙滩上,幸天热无雨,生活虽苦尚无大碍。至今已3个月了。我与从周先生,边谈边流泪,对于日寇的压迫,实痛心疾首,难以言状。我们正谈间,突然有飞机掠空而过,接着,空中纷纷飘下纸片,如白蝴蝶轻轻翻飞。我叫一个马来朋友拈了一张来看,不禁欢欣雀跃,原来日皇已于8月15日向联军投降了。当下,我立刻叫一个马来人来为从周先生理发剃须,准备着回古晋去。
  澳洲兵来了,砂朥越光复了。我们仍回古晋税屋同居。接着,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主持下,决定恢复古晋中华教育会的活动。并推从周先生为主席。我被选为校务部主任。同时着手筹备复办学校。这时,大家手头的日本军用票已成废纸,经费来源有困难,后来,决定先办义务教育,小学先开办,继办中学。1946年1月初,成立校董会,我们都被选为校董。后来我与朋友合创一人口商行,乃去教从商。从周先生与友人合创一印务公司,于1950年也卸去教育方面责任。1951年在陈庆昌有限公司当经理的陈水皎先生的推荐下,从周先生出任一锯木厂及农场之董事经理。但当时经济周转甚为困难,有时从周先生搞得心力交瘁,寝食不安。至1959年经其股东同意,将锯木厂卖与他人,从周先生分了一笔款,其时他思乡心切,已有赋归之意。后与陈小皎先生合办一养鸡场,经营了二、三年,终于1970年整装北归。
  林从周先生于青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在日寇侵略时,矢志不屈,终于保全大节,其立身处世,刚正不阿,谦恭自持,治事则任劳任怨,有始有终,故人多敬重而乐与之游也。现在本州及联帮的文法议员、国会议员、内阁部长、大法官及工商界巨头,不少人出于先生的门下,可见其造福后辈,建功殊伟。犹记从周先生回国前,曾写诗告别亲友,兹录其一首,一观先生之心迹。其诗云:
  历尽沧桑鬓已丝,豪情消逝志难移。
  云天北望多招引,风雨南侵料可期。
  终老南溟似失算,养生故国应权宜。
  京华文物须瞻仰,尽惜余生候故知。

附注

按:本文系侨居马来西亚砂捞越的我县侨胞沈济宽先生所撰写。除题目及个别无关段落改动外,全文基本保留原作面貌。沈济宽先生与我县归侨林从周先生(1905-1981)系生前好友。二位先生皆是砂捞越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林从周先生于197()年回国后,曾被推选为我县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委员。 ——编者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济宽
责任者
林从周
相关人物
薜永黍
相关人物
吴锡康
相关人物
蔡肃仁
相关人物
陈水皎
相关人物
许聪
相关人物
蔡肃仁
相关人物
黄啸云
相关人物
林秋城
相关人物
陈水皎
相关人物
陈小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