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亭二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67
颗粒名称: 临江亭二贤
分类号: K825.6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汶辉和陈原震是诏安的两位著名贤士,他们在临江亭垂钓隐居,并建有钓屿临江亭。汶辉应诏出仕,为官清正,后因触怒皇帝而自尽。原震则拒不出仕,在临江亭隐居终老。
关键词: 诏安县 临江亭 贤士

内容

位于诏安甲洲半岛水滨的临江亭,风光旖旎,是诏安县十二胜景之一,因元末、明初诏安的二位著名贤士陈汶辉、陈原震于此垂钓栖隐,故称为“钓屿临江”。清代沈祖庚(道光拔贡)有诗赞曰:“苍茫孤屿跨江湄,水石清幽独赋诗。抛却名疆浑不管,昂昂高蹈一竿持。”
  陈汶辉与陈原震是从兄弟,乃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后裔。汶辉为梅岭田中央村人,原震是甲洲村人。汶辉后来应诏出仕,官至明朝洪武年间的大理寺少卿,原震则于临江亭垂钓隐居终老。此亭为陈氏昆仲所建,亭前有萧疎的修竹、亭后是小土阜,阜上有许多奇岩异石,岩石旁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榕树,它向前伸出的浓密叶荫,亭亭如盖,恰好遮在亭的上端,犹如一把撑天巨伞。曲折东去的溪流经过此亭而入海,咸淡二水于此汇合,潮来时浪如山倾,声若雷鸣,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距亭不远的海中有一口天然石井,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井口,井水淡而甘。二贤士于此饮甘泉,涤烦襟,游目聘怀,吟风弄月,闲时潜心攻读经史,兴来临江垂钓自娱,其高尚品格,历来赢得人们的褒扬。清代名士戴冠赞曰:“临江亭(是)故大理卿陈公汶辉、征士陈公原震钓隐处,二贤乡梅岭而亭甲洲,泛宅浮家,魂魄眷此矣!西溪自华岭、象江逶迤而下兹亭侧,乱石排空,惊涛拍岩,挟龟山,龙渚诸流以入海,芦花浅水,虽折必东,谁复疎礼乐之津梁,问名贤之出处者乎!”(据《诏安县志》记载,以下简称《县志》)
  陈汶辉(约生于1302年)《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陈汶辉(明)诏安人,字耿光,洪武中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大理少卿”。他博学多才,胸怀壮志。当时元末荒淫的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阶级和民族的双重矛盾极端尖锐,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终于迫使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各地相继建立了很多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汶辉对此颇为关注,曾经亲身游历燕赵等地纵观天下之势。《县志》称其“幼通儒学、于书靡不窥顾,尝有大志,年稍壮,南游于越(据《地名》1981年第3期载,“越”通“粤”,福建古属之),北抵于燕,临衡阳、溯潇湘,以观群雄之会而归隐于越”。
  因汶辉的品学兼优,令名播于遐迩,故明太祖屡次征召之。他应诏后,为官清正,为政宽和,刻意剔除弊端。关心民间疾苦,多方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为大荡乱后的明代初期生产的恢复、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县志》载:明太祖之渡江也,屡征不应,太祖既平天下,乃以经明行修应诏,群臣较学行,汶辉第一,条陈十事,词气英爽,授礼科给事中。奏改太明门联句及疏除沿边园税,遣视苏州民瘼吏弊。汶辉还奏吴淞阅数千里之地,圩港所在无犯货食,征税皆承元末弊政,乞扫除之……尝奏免风沙地米麦,邑人蒙其利”。
  汶辉求贤若渴,极力建议多方罗致人才,主张欲治天下必须擢用清操博学之士。据《县志》记载,汶辉上疏:“伏愿自腹心耳目以至启沃喉舍之司皆处以德行文章之彦,则天下之贤才可收而治功可成……人才非旦夕可致,须念得贤之艰。”
  汶辉立身忠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安良除暴,不遗余力,痛陈时弊,直言不讳。《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时帝好释氏,缁流干政,谗毁大臣,汶辉数言得失,以切直忤旨”。《县志》谓其“承制奏论政疏,请法程颢,所陈十事,上以为迂而不用也,汶辉因自劾,上复不许,未几,补大理丞。……旋奉诏恤刑山东及浙江,归转本寺少卿。李善长之狱也,汶辉尝力争之,及善长死,太祖乃思汶辉疏,遣内臣召入赐宴厚赏,赉及其三子。
  汶辉因赞同严惩违法的内戚,判定鞭笞内戚的张宪使无罪,抵制朱元璋欲将张某处以极刑的御旨,故此触怒了元璋,在被押赴刑部问罪的途中投河自毙。《县志》载:“山东张宪使某鞭笞内戚,太祖欲置以大辟,汶辉封还御旨,太祖怒,遣指挥押赴刑部。汶辉悯直道之不行也,过金水桥赋诗一章(执法不知公论是,全躯惟赖圣心仁,关河万里扶归日,碧草瑶沙亦帝恩),自投桥下而死。太祖寻亦悔之,乃自为文,谕祭赐葬,赐太子少傅,谥文烈,年九十余”。后来汶辉的灵柩由其子运回故梓安葬。
  汶辉平生善于诗文,《县志》称其著有《南皋文集》若干卷,未曾刊行,仅存“梅月百詠序”一文传世。
  陈原震(约生于1305年),字复雍,号少皋,于今甲洲村人均称他为“人才公”。他多才多艺,聪敏且有谋略,与明太祖的开国功臣之一的刘基(字伯温)甚相友善。《县志》说他“通宾儒之学,兼识阴阳之奥,涵薰道艺,兼饶智略。元至正间,与从兄汶辉出游燕赵以观群雄之势,途遇刘伯温,语辄相投合,遂定襟契”。
  原震素有林下之风,视轩冕若泥涂,故3次谢却聘书,拒不出仕,明太祖立国后,征召的诏书频下,在当道的催迫下,他勉强偕其从兄进京面圣。据传,在此期间,他看到朱元璋恣意诛戮功臣,不觉心寒,因为认识到“伴君如伴虎”的封建专制的真谛,所以更触动江湖之思,于是决然自陈乞休,不仕而归,于梓里的临江亭栖隐垂钓。环亭的老榕修竹,堪以悦目怡神。撼亭的激浪清流,足以涤荡其高怀,或风前舒啸,或月下徘徊,与渔翁为伴,将樵子作朋,兴来共乡亲闲话桑麻,林泉的乐趣盎然。《县志》谓其“归结庐秋潭之上,山果海错与诸同志岁时话旧,致足乐也!陈友谅、张士诚先后遣使来聘,皆不应。明太祖为吴王时聘之仍不应,洪武改元,下诏再三,当道敦迫,不得已与汶辉应召诣阙。汶辉官至大理,原震自陈不仕,归临江亭垂钓以终其身”。
  600多年来,星移物换,竹林、榕树均已荡然无存,饱经风雨的临江亭于45年前重修后亦渐颓旧。村人特于庚申年夏将此亭修葺一新,仍然保留昔时的风貌:“二层楼阁,八角飞檐,亭门上端的石匾镌刻着‘临江亭’三个擘窠大字,笔势遒劲秀媚”。门两侧的一副楹联旌扬了英贤的高风亮节:
  临水饶佳景,看惊涛拍岸,海鸟翔空,自是隐士乐土;
  江山震盛铭,仰谢聘乞休,清潭垂钓,长留高风中朝。
  如今每值人们游赏此亭风光时,就不由地兴起吊古幽思,挹颂二贤的清芬。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钟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