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民间音乐概述(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65
颗粒名称: 诏安民间音乐概述(二)
其他题名: 诏安洗佛歌
分类号: J607
页数: 8
页码: 101-1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的洗佛歌,它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歌之一,源于四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浴佛节。洗佛歌的发展与诏安佛教的传布有关,明末时期,诏安的佛教迎来了空前兴盛时期,促进了洗佛歌的形成和沿门演唱。
关键词: 诏安县 民间音乐 洗佛歌

内容

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诏安洗佛歌,是我省主要的民歌之一,曾于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已成为群众文娱活动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民间歌曲相辉映。”(1)
  相传夏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释迦太子的诞生像,以纪念佛的诞生,称为浴佛节。“洗佛”一词乃本地方言,其义与“浴佛”同。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春曙在《福建民间音乐浅谈》中记述:“洗佛的习俗,在诏安、东山、云霄一带盛极一时。相传自唐代以来,当地人民以农历四月初八为“洗佛日”。这一天,各家都案供佛像,焚香礼拜,用香水洗佛身,祈求“去祸消灾,人丁兴旺”。(2)原溪东五营大庙(即以御天庙)住持廖拱清所述:“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生日,俗称‘正佛生’,各佛寺和尚请出佛祖雕像,供奉在佛堂中间,由住持等3个和尚用9瓶香水沐浴佛身,诵浴佛经(号称小龙舟)。纪念佛祖的诞生,祈求世俗消灾去祸,平安吉祥,称为浴佛节。”《诏安县志》记载:“四月八日为浴佛会。”(3)以上所述,说明诏安民间纪念“浴佛节”是有久远历史的。
  至于洗佛歌的产生年代及其沿革,目前尚找不到文字记载。其发展过程当然和诏安的佛教传布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
  汉明求法,佛教初传入中国,至今将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历代帝王对佛教的褒贬不一,佛教经历了屡次兴衰阶段。它直接影响到各地的佛教传布。“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玄宗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4)随着汉人的南迁入诏,佛教也随之传布而来。相传“九侯庵”就是唐代所建。当时,诏安的佛教只是萌芽阶段。宋元时代,诏安所建寺庙不多。到了明代,“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明初以来,僧道度是免费发给的。但考试制度很严,私度因而激增。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因救济四川、贵州饥荒,采纳朝臣建议,实行收费发牒制度,凡僧道纳米五石者,给与度牒。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淮扬地方大饥,也用同法以赈济。成化八年(1472年)淮扬巡抚张鹏请给僧道空名度牒一万道,以买米济荒,虽一度遭到反对,但到了次年户部却发给空名度牒十万道,以赈济山东。这样,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观自然随之而增。……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而纳费发牒之举,直继续到明末为止。”(5)因此,导致了诏安的庵寺的大量兴建、修建。如澹园寺、西亭观音庵、石桥观音亭、凤山庵、广南庵、北门庵、西林寺等都建自明末。其时,诏安的佛教是空前兴盛时期。(6)据释人廖拱清所述:“明末,莆田九座庵有一高僧,偕徒四人入诏,住于凤山庵。之后,偕来的四个徒弟,其中一人留住凤山庵,余三人前往五都,一人住古来寺,一人住梧陇庙(即牛人庙),一人住西山岩。自此,诏安的佛教传布打开了局面。”
  由于佛教传布的深入,旧社会里,人民把希望寄托于“神佛的庇佑”,因而出现了僧侣抬出佛像,沿门诵经,祷告弟子消灾吉祥,借以索取布施之迷信活动。《诏安县志》记载:“僧童先于盂陬迎神,后舁佛像,沿门作歌,索布施,谓之洗佛。”(7)概述了正月迎神后,僧童沿门唱洗佛歌的习俗。据原城内武庙住持陈正勋(已故)所述:“每年正月初五,迎接众神自天庭下来后,即由僧童肩抬神龛,内供奉佛像,巡视弟子家门,每到一家,人们焚香膜拜,祈求‘平安吉祥’,僧童当堂诵唱经曲,内容有‘十喜舍’‘十和顺’‘十二归空’等。唱毕,施主随意奉献钱银,以助佛祖施行其‘慈善’,谓之‘舍佛’。或许是‘舍佛’与‘洗佛’方言近似,人们统称‘洗佛’。起初,沿门洗佛,只限‘佛祖’,鉴于此举,颇受人们欢迎,佛门又多取布施,因而逐渐把人们所信仰的神像都抬出寺庙,走遍城乡洗佛。内容也逐渐丰富,并吸取一些民间小调,配上适当内容,进行演唱,这就是洗佛歌的初步形成。”又据洗佛歌艺人许乌净(已故)和几位住持回忆叙述,认为我县的佛教于明末崛起,洗佛风气随之逐渐形成。这些线索,供今后研究洗佛歌作参考。
  沿门洗佛受到人们欢迎而广泛演唱,因而,迫使其内容,曲调都必须充实提高。“并出现有以洗佛歌为生的艺人,洗佛歌就是这一习俗过程中所唱的歌。演唱者二至三人,一人背佛像,一人拿鼓,一人拿小钹,沿门而唱,曲调别具一格,既像闽南小调,又有潮汕民歌的风味。内容不限于洗佛,有描写四时景色和古代人物事迹的,”(8)洪永宏同志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叙述:“正月里,家家户户悬灯结彩,欢度新春,……诏安、云霄、东山一带就开始有洗佛的活动,轻脆的手鼓及小锣发出咚咚锵锵的乐声,伴着优美的洗佛歌歌声,一家传过一家,一户传过一户:
  正月春气日迟迟,满园百花吐千枝,
  杜甫游赏花颜色,手攀丹桂第一枝。
  ……
  多么清新,多么绮丽,这一幅四季百花竞开的图景,只有南国才有呵!看到这幅图景,人们心旷神怡,吉祥之喜,不禁浮上心头。”(9)洗佛歌就是这样深得人心。
  早期的洗佛歌,仅以佛门的说教为内容,封建迷信色彩十分浓厚。如《十喜舍》:
  我佛从来不下山,缺欠油香走人间,
  善男信女欢喜舍,福如东海寿南山。
  一舍楼台七宝塔,二舍花鼓供养佛;
  三舍良药救人命,四舍米粟做斋粮,
  五舍路边栽良树,六舍茶水结人缘,
  七舍铺桥造大路,八舍月暗点路灯,
  九舍钱财建庵庙,十舍黄金镀佛身。
  此歌确切地表达了佛家的传教思想,劝人“积善”而迎合旧时人们迷信神佛的意识,借以宣扬佛教的“慈悲”。又如《十和顺》:
  天地和顺万物生,两国和顺无相争,
  乡里和顺同居住,厝边和顺无相欺,
  父母和顺出孝子,兄弟和顺家会兴,
  姑嫂和顺家无事,同侍(10)和顺家无分,
  朋友和顺义难舍,夫妻和顺百岁春。
  既道出了勤劳人民喜爱和睦,安定的心情,又宣扬了“以孝为善”的封建道德。劝人“行孝”是佛教在群众中传布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也反映到洗佛歌来。如《二十四孝》(选段):
  一劝阿娘心喜欢,小心奉敬大家官。(11)
  正月桃李相斗开,二十四孝做一排。
  有孝有义赵氏女,罗裙帕沙倒墓台。
  二月杜鹃叫春天,从母行孝是姜诗,
  姜诗一女有三孝,割落手股养大家。
  三月樱花满园林,自古行孝老菜心,
  五色斑衣堂前舞,行孝爹娘值千金。
  以12个月的花鸟为引,赞颂了24位孝子孝妇的“孝德”,宣扬“行孝至上”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此歌很受统治者的赞扬,因而在群众中广为演唱。又如宣扬“宿命论”的《十二归空》。(选段):
  第一释迦在梵宫,修行学道在山中,
  六年雪山受苦行,莲花座上亦归空。
  第二孔子鲁国公,教训弟子满四方,
  天下文章为第一,一旦无常亦归空。
  第三道教李老君,投胎出世李树神,
  九九元功玄虚妙,涵谷逝水亦归空。
  ……
  叙述了12位“名人”奋斗一身,到头来也不外“归空”而已。苦劝“与世无争”为好。
  随着洗佛歌的兴起,只凭几首封建、陈旧的唱词是不能满足需要的,何况对于逐渐寻求真理,争取民主的劳动人民来说,在内容上更需要有所充实和提高。从而出现了以描写四季花开的景致和古人赏花的情趣的《十二月花》,以传统剧目的故事为歌词的《果子名》等,颇受人民的喜爱,在群众中有了深刻的影响。如《十二月花》(选段):
  正月春气日迟迟,满园百花吐千枝,
  杜甫游赏花颜色,手攀丹桂第一枝。
  二月惊蛰春分时,海棠一节分二枝,
  长春花开四时锦,满园百花笑嘻微。
  三月清明雨纷纷,柳上黄莺叫声君,
  美人出阁多兴趣,牧童遥指杏花村。
  ……
  七月水锦满园开,水锦开花半青黄,
  莺莺汲水月在井,红娘采花香满衣。
  八月原来是中秋,陶潜爱菊园里游,
  看见园里珍珠菊,红菊白菊各千秋。
  九月原来桂花胎,芙蓉开花寒又来,
  看见月中桂花树,嫦娥美女来安排。
  好一幅四季花开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又如《果子名》(选段):
  三月果子青梅时,平贵别窑喃泪啼,
  魏虎迫伊番邦去,后来得着两国王。
  六月果子是凤梨,三娘汲水井边来,
  智远做官无处找,咬脐打猎井边会,
  九月果子是红柿,姜太公落溪去钓鮘,(13)
  武吉看见心欢喜,三请文王来参议。
  十二月红柑团团圆,唐朝拜相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贺寿,一家老少团团圆。
  以四时的果子为引,唱出十多个传统剧目的中心内容,使人听着,犹如一出一出的传统戏重现眼前。又如《十二生肖歌》(选段):
  老鼠出世藏壁空,大闹花灯名薛刚,
  踢死太子惊圣驾,一心逃走九龙山。
  牛仔出世等拖犁,孔明军师会用计,
  联吴抗魏扶蜀国,要请刘备做皇帝。
  虎仔出世人人惊,文广被困惠州城,
  文龙公主来救他,救下文广走出城。
  此外,尚有《长工歌》、《思君歌》、《怀胎歌》和《花会歌》等。
  洗佛歌在民间演唱了几百年,扎根于民间,唱出了很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唱词,由于年湮失传,所存者不多,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洗佛歌的音乐更值得一提。它以其音调色彩鲜明,旋律优美多变,音乐语言丰富,具有婉转、悠扬、爽朗、流畅的感情素质,加上特有的衬句拖腔和打击乐器的伴奏,很有南国风韵。
  洗佛歌既出佛门,其曲调当然与佛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据发掘整理的一些曲牌所分析,多是以佛曲为基础,吸收了本县其他乐种的音调和闽南、粤东的民歌与戏曲的某些音乐旋律,改革演变,且经多年来用方言歌唱,而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个乐种。现经搜集整理出来的洗佛歌曲牌有:《四季莲》《佛号》《平板》《反调》《海会音》《五尊佛》《落山词》《鼓山调》《水车调》《倒划船》《相思引》《渡冰调》和《血盆调》等十多个。其中,《佛号》《海会音》《五尊佛》等曲牌保留着佛曲北调的特色。《落山词》《水车调》《相思引》等曲牌则有佛曲南调韵律。佛曲南调有不少曲牌脱胎自南曲。如《水车调》与南曲中的《水车调》颇相似,只有曲尾拖腔不同。南曲的《水车调》常由扮演僧尼的角色演唱。被吸取到洗佛歌来,是有其理由的。
  《四季莲》《平板》《反调》既有白字戏的音韵,又有闽南小调的风味,旋律优美,非常口语化,令人甚感亲切,也是民歌手喜欢演唱的曲牌。例如:
  从洗佛歌各个曲牌的调式看来,以徵调式居多。如《四季莲》《海会音》《水车调》《倒划船》皆属徵调式,其次《平板》《落山词》为宫调式,《五尊佛》《相思引》为羽调式。亦有调式交替和调性转换的情况。如《渡冰调》虽为角调式,但其子句却为宫调式,形成宫、角调式交替进行。又如:“诏安《洗佛歌》的《水车调》,明显地运用了锦歌《杂咀仔》等曲牌中,结束乐句往下属调性转换相类似的手法,来改造《十月怀胎调》,而在后半部产生了往下属调性转换的效果”。(14)
  民歌和地方戏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互相吸取养分,互相影响。从本县的古乐曲和曾流行于本县的“正字戏”“白字戏”“潮剧”看来,在旋律音调上很少出现大幅度跳进(现“潮剧”已有改变),洗佛歌也是如此,一般在四度以内的跳进为多,且循序而上,循序而下。个别曲牌也有大跳进的乐句。如《佛号》:
  但象这样角商(32)之间的七度跳进音调是不多见的。音域一般是在5-1,1-3,2-2之间。节拍多为:2/4,4/4拍子,节奏较为活泼轻快,总的色彩清新秀逸。
  过去演唱洗佛歌者,一般2-3人,最多4人。领唱者打手鼓,伴唱者打小钹,月锣等,并肩抬神龛,沿街串巷送到各户,让施主焚香祈拜,演唱者即在其门口敲起鼓钹,唱起歌来。每年从正月开始,一直唱至4、5月份,从县城唱至农村,甚至,城关一带的艺人唱至广东饶平。四都的艺人唱至云霄。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县文化馆曾于1956年进行过抢救发掘,并整理了《百花开》配上《平板》《反调》和《四季莲》等曲牌参加省及全国民间歌舞会演,由民歌手陈正勋和黄海英演唱,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当时,还曾以原曲牌填上歌颂社会主义的歌词,参加省会演。1961年省文化局组织一个“民间音乐调查组”,前来我县对洗佛歌等民间音乐进行过调查搜集工作。1981年为编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在省、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再次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使洗佛歌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先后被编选入《福建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民歌选集》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
  在祖国的艺苑中,诏安洗佛歌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1982年6月5日初稿

附注

注: (1)刘春曙《龙溪专区的民间歌曲》。引自《龙溪专区民间音乐资料》补第6页。 (2)引自《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一)》第5页。 (3)引自《诏安县志》天文卷第6页。 (4)吕澂《唐代佛教》。引自《中国佛教》第62页。 (5)林子青《明代佛教》。引自《中国佛教》第112、113页。 (6)参阅《诏安县志》名胜卷第4页。 (7)引自《诏安县志》天文卷第6页。 (8)刘春曙《福建民间音乐浅谈》。引自《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一)》第5页。 (9)引自《龙溪专区民间音乐资料》补第34、35页。 (10)同侍——妯娌。 (11)大家官——翁姑。 (12)年暝——接近除夕的日子。 (13)鮘——鲤鱼。 (14)王耀华《福建民歌的色彩区及其调式,音调特点》。引自《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一)》第48页。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汝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