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怀远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8
颗粒名称: 漫话怀远楼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13
页码: 104-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怀远楼是一座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尚南社的双环圆楼,由旅居缅甸的十六世简氏族人简新喜出资捐建。该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4年,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落成。怀远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楼4层,高13米。1988年,怀远楼被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怀远楼 阁楼 南靖县

内容

怀远楼概况
  怀远楼座落在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尚南社,俗称“尚南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4年,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落成。为旅居缅甸的十六世简氏族人简新喜出资一万余两银子捐建。
  怀远楼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双环圆楼,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楼4层,高13米,底层34个开间,共有房屋136间,现住有15户68人,均为简氏宗亲。
  怀远楼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二十年后的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怀远楼的精湛夯土技艺与其浓烈的文化氛围,是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思想完美结合的典范。
  “怀远”楼名的寓意
  “怀远”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后周时代。大约在公元954年至958年之间,周世宗柴荣置怀远县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会银川市,宋废,后将怀远县名移置于广西三江,又移置于陕西横山,如今,“怀远”已成为安徽省西部山区的一个县名。这个县春秋时出过一个名人,叫卞和。“卞和献玉”的典故就出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县名喜欢取“怀远”二字呢?原来,“怀远”是春秋《左传》里的名句:“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意思是说要以礼待人才能招揽人才,要有好品行才能安抚远方之人);也是《淮南子》中的名句:“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意思是说地方很大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品行很好才能安抚远方之人)。因此,怀远楼建成后在命题楼名时,当地秀才简金钟就根据《左传》、《淮南子》等古籍和《礼记》中“怀诸候则天下畏之,柔远人则四方归之”等有关句子而题写“怀远”楼名。
  这位穷秀才在题写这个楼名时是否想起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怀远县名,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简金钟是个饱读《四书》《五经》,学富五车的秀才。整座怀远楼的对联,都将一一印证这一点。
  怀远楼里的对联
  怀远楼里的对联一共有17副,最长的对联26个字,最短的对联才4个字。现在,我们一副一副来欣赏。
  首先,我们来看大门联:“怀以德,敦以仁,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这是一副藏头联,上联讲人生,意思是说做人要有好品德,要敦厚仁慈待人,只有这样才能修身、齐国、平天下,才能遵守祖宗留下的遗训。下联讲地理,意思是说怀远楼的远处有青山,近处有绿水,凭这山水灵秀,一定能培养教育出好人才来。
  接下来请欣赏“诗礼庭”。诗礼庭为“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式圆形砖木结构。前有门厅、小屋、天井,后有堂屋、塾师书房和卧室。中间为“斯是室”。诗礼庭是古代私塾学堂常用的名号,并非怀远楼独创。诗礼庭的对联写着:“诗书教子诒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这也是一副藏头联。上联意思是说以诗书来教育子女,传给后代是有远见的谋划。诒,传给的意思,如诒训等。下联的意思是说以谦和礼让的好品德来传承家风方能延长喜庆的岁月。
  诗礼庭大门有联曰:“式谷;诒谋”。“式谷”典出《诗·小雅·小明》,意为“赐以福禄”。“诒谋”典出《诗·大雅·文王有声》,与上联首句同。
  走进诗礼庭,隔着天井,就能看到斯是室。什么叫斯是室?斯,是这里的意思,斯是室就是说这里是课徒授业的陋室。典出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斯是室的楹柱藏头联写道:“斯堂讵为游观,〓(祗)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唯思尚德课儿孙”。讵,怎么能的意思,〓,是祗的异体字,今写“只”,见《康熙字典》。计,谋划的意思;敦,诚心诚意聘请的意思。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个学堂怎么能作为游览参观的场所呢?只能谋划为诚心诚意聘请老师讲学,使子女耳聪目明,智慧大开的场所。下联的意思是说,这间小屋子别嫌它狭隘简陋,但它却是考虑怎样用
  高尚的品德来教育儿孙的好地方。
  斯是室的木屏板上,有两副竖联和一副横联:一副竖联是“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这副联明白易懂,上联劝勉世人要读好书才能成就英雄业绩,下联告诫世人富贵了不要忘记行善积德,否则是没有根基的。
  另一副竖联是:“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这副联意也很好理解,为人忠孝是世间的大善事,读书与耕田是天下最好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人最崇尚忠孝为本,也最崇尚耕读传家,读书习儒的思想已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田。
  还有一副横联:“三苟;二南”。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读一些古籍文献是弄不懂的。“三苟”出自《礼记·曲礼上》。苟,就是苟且、草率、马虎、随便之意。“三苟”就是“苟不言、苟不得、苟不活”,意思是:第一,做人说话不能随随便便,不能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有时会伤人,甚至害人的;第二,做人不能苟且求得一切身外之物(包括官职金钱),苟得之人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第三,做人不能苟且偷生地活着,要活得有意义,活出人样来,要有骨气,不能奴颜婢膝。
  “二南”出自《诗经·国风》,是《周南》和《召南》两部书的合称,共25篇。汉代学者研究说:周南,在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在今河南、湖北之间。《诗经》把在这两个地域中采集到的民间歌谣收进书中,以地名作为诗集名。现代学者研究说,南,原是周代钟锩一类的乐器,再由乐器衍变为乐曲的曲牌。
  综上所述,“三苟二南”便是教育后代子孙怎样做人,怎样熟读四书五经,著书为文的佳联了。
  斯是堂的左右边门的门楣上有一横联,右为“龟画”,左为“龙图”。“龟画”:民间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碰到困难,有一只神龟龟背上刻有一幅画,从洛水河中爬上岸,被大禹发现了。大禹根据龟背上的画纹,绘成治水图,并写了一部书,书名叫《洪范》,整理出治水方略。
  “龙图”的典故是,商朝时,周文王被囚禁在河南汤阴县的羑里城里,日夜研究《周易》,有龙马从黄河中背着八卦图前来敬献,为周文王演排八卦提供了很好的资料。“龟画;龙图”的典故隐寓了一心为民造福的人自会得到神灵的帮助。
  接下来请看斯是堂后面的一副短联:“谢草;郑兰”。先说“谢草”。“草”字写成“ψψ”字。“ψψ”是草的异体字,许多人把它读成“谢竹”,这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谢草”讲的是东晋丞相谢安未出仕之前教育子侄谢玄、谢道韫等人的故事:“一天夜里,子侄们在家中聚会,谢安忽然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人生如梦,一死便一了百了,子侄们将来好坏与我何干,可我为什么偏偏盼望你们好呢?’子侄们沉默良久,谢玄站起来说:‘好比那芳洁的兰草玉树,谁不盼望它们生长在自家的门庭台阶两旁’。谢安说:‘对,你们长大后都要做谢家门庭前的芳草和玉树以光宗耀祖。’”(详见唐崧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江左风流——东晋随想谢安传奇的一生》)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谢草”就是长辈盼望后辈光耀门庭的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说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写过一首著名的诗,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圆柳变鸣禽”的名句,后人称好诗为“谢草”。相比之下,还是第一个典故好。
  接下来请看“郑兰”。郑兰是什么意思呢?这又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宋末元初时,福建省连江县诗人、画家郑思肖保持民族气节的故事。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苏州,刻了一块木匾,匾题:“本穴世界”,无人知其含义,后有人请教,他才说:“‘本穴’隐‘大宋’二字,我的隐居处就是大宋的世界啊。”为什么不写“大宋”却要写“本穴”呢?原来,元朝初年的“文字狱”是不允许人民怀念大宋王朝的,所以必须用隐语。从这点看,郑思肖不但是诗人画家,还是灯谜行家呢。
  郑思肖,字忆翁,南宋灭亡后,号所南,因为他的隐居处大门朝南开,凡坐必朝南,以示不忘南宋。郑思肖是擅长画兰花的大画家,知名度很高。
  元朝统治者知道后,很想得到他的《兰花图》,便派人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请他到朝廷当官,当宫廷画师。他有个好朋友被元朝廷收买了,当了苏州知府。苏州知府好不容易才知道郑思肖就隐居在苏州,便亲临“本穴世界”,恳请他为自己的生日画张兰花图。郑思肖看在朋友的面上,画了一张兰花图相赠,没想到这个苏州知府却把它送给他的上司。上司看了看,把他臭骂了一顿,说这是赝品。原来,郑思肖画兰花历来要在兰花根部涂上几笔泥土,而这幅兰花图却没画泥土。
  苏州知府只好又一次亲临“本穴世界”,要求涂抹几笔泥土。郑思肖长叹一声说:“没有土了,元夺宋壤,大宋的土地都被元朝夺走了。这幅画,你要,就拿走,不要,就拉倒。”苏州知府知道他的犟脾气,没敢惹他,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从此以后,郑思肖画兰不画土,表现了一个爱国文人的民族气节。郑思肖的兰花画《国香图卷》至今还有几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馆。这个故事也是“苟不活”的一个例证。
  知道了以上两个典故,我们就可以理解写这幅对联的简金钟秀才的良苦用心,他既希望他的后代子孙能像“谢草”一样光宗耀祖,又能像“郑兰”一样充满民族气节。
  关于“郑兰”,有人把它说成是出自“春秋时期郑文公托兰而生,人死兰亦死”的典故,这恐怕有违简金钟老先生的初衷。
  怀远楼里的对联除了以上9副外,还有8副。
  第一副是“玉树;宝田”。“玉树”的典故跟“谢草”一样,不重复。“宝田”则是比喻培养人才要有好环境。
  第二副对联叫“植桂;培兰”,桂花和兰花都比喻优秀的人才,“植”和“培”就是精心培养的意思。
  第三副对联叫“种德;鉏经”。“种德”即施恩行善,播种爱心。鉏,农具。“鉏经”即要像耕种那样来读好《四书》、《五经》等书籍。
  第四副对联叫“凤舞;龙翔”。凤,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比喻有圣德的人,语出《论语·薇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角有须有爪,能兴云化雨的神异动物,象征帝王。“凤舞”,寓喻大有作为的人必定是有圣德的人。“龙翔”也叫“龙飞”,语出《周易·乾》的“飞龙在天”,寓喻帝王即位,也寓意升官。凤舞龙翔又叫凤舞龙飞,都寄托着撰联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
  第五、六副对联均刻在门板上,分别是“善教;嘉猷”和“戬谷;凝祥”。“善教”即施行美德教化;“嘉猷”即制订好的规划。“戬谷”即尽善尽美之意;“凝祥”即凝聚祥瑞之气。
  一般游览怀远楼的游客,一眼能看到的就是以上15副对联。还有两副对联藏在哪里呢?抬头一寻找,原来是藏在斯是室的梁上彩绘里,均为10字联。左梁上联句是“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右梁上的联句是“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时春”。这两副对联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很深的涵义,只不过是风花雪月的闲联罢了,况且又不出自简金钟秀才的手,是工匠在彩绘梁柱时写上的。
  怀远楼还有两副刻在门板上的单联,一为“鹤福”,一为“荀龙”。“鹤福”,鹤寿千岁的祝福;“荀龙”,传说中能辨别土壤的太社之神,曾任土正官,被人尊称为“后土”。
  “助我义师”匾的来历
  “助我义师”匾原来悬挂在长教简氏大宗祠里,2000年整治土楼时,为了增加怀远楼的文化内涵,把它拿过来悬挂在“诗礼堂”内。这块木匾是怎么来的呢?说来话长。
  1926年6月,统治漳州地区的闽南军阀张毅为了镇压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派兵到南靖县奎洋、长教、塔下一带搜捕邻省广东大埔县过来宣传革命的国民党人,所到之处,不分是非,奸淫虏掠。三乡群众义愤填膺,组织了三百余人于中秋节那天会师长教,在怀远楼前吹响反军阀的号角,与军阀部队激战于附近的大墩山、大岽头山。
  军阀部队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死伤无数,突围鼠窜。但被俘的塔下村民张卜三等18人却被押送到山城猪场埔砍头示众;被俘的长教村民简南铜等14人和奎洋村民庄魁等12人被押解到靖城县衙监禁,后经义民家属和侨属简合丽、简必廉侨汇1万元,筹现款4000元,到漳州买通张毅的亲信张主南,才赎回这26人的生命。
  为了复仇雪恨,农民军编唱歌谣,历数张毅的凶暴:“张毅军阀踞漳州,苛捐杂税重兵收。寻花聚赌大烟抽,人民生活全把丢。夺我粮食腹中忧,剥我衣帛身上愁。毁我房屋千百楼,屠刀砍下十八头。罪恶贯盈安许留,不还血债誓不休。踊跃参军报我仇,定教张毅还我头!”与此同时,他们与广东大埔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自筹粮饷枪弹,准备攻打漳州。
  这期间,欣逢国共合作,北伐东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与苏联代表团东路军顾问包罗廷率军入闽,在华安县成立北伐东路军第三游击队,委任被张毅部下虏杀的林祖密(闽南军司令,曾与蒋介石同日被孙中山授少将军衔)的儿子林志民为司令,收编南靖县农民军800余人,建立了三个独立营。第一独立营营长是船场人张文旦;第二独立营营长是奎洋人庄苑卿;第三独立营营长是长教人简昌时。
  南靖县的这800余名农民军于1926年11月初奉命出征,经山城到达平和县的黄井、三坪、大、小田坑一带扎营,挑选了30多名义兵为敢死队作前驱,从蜈蚣山出旧桥,在漳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地下同志的引领下进入漳州,直捣设在马坪街的张毅司令部。
  当晚,东路军大部队在总指挥何应钦的统率下攻克漳州,一方面晓喻市民各安其业,一方面追击张毅残部于江东桥。
  张毅残部溃逃至闽侯县尚干乡辰山一带,又被革命军包围。张毅受伤就捕,被押至汕头囚禁,企图越狱,很快被执行枪决。
  南靖义军闻悉张毅已死,纷纷请求解甲归田。北伐东路军指挥部批准了南靖义军的要求,于同年11月20日在漳州西教场召开欢送大会。总指挥何应钦和顾问包罗廷亲自到会主持,训话嘉勉,并给每个营赠送匾额和锦旗各一面,匾额及锦旗中均书“助我义师”四个大字。锦旗上方小字书“南靖农民军赞助本军驱逐张毅出境之纪念”,下方小字落款为“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赠”,匾额则分别署上各营营长的姓名。怀远楼的这块匾除“助我义师”四个大字外,右边小字竖写着“长教简姓全族赞助本军驱张毅之纪念”,左边小字竖写着:“国民革命军东路指挥何应钦赠民国十五年十月日福建国民革命军第三游击第三独立营营长简昌时立上”。旗、匾供各营带回家乡祠堂悬挂,同时发给每个士兵银元两块、毛巾一条、镰刀一把,会后合影留念,各营赠送一帧集体照。
  据了解,目前怀远楼里的“助我义师”匾是唯一存世的一块。之所以硕果仅存,是因为在“文革”初期“破四旧”运动中被急中生智的简氏宗亲摘下来盖鸡圈而幸免于难。塔下、船场的两块匾及各营的锦旗、集体照等早已在“文化大革命”的劫火中化为灰烬。
  协助何应钦攻打漳州的农民军除以上三个营外,还有长教人简及锋率领的一队人马近百人,编入其他民军,取道梧宅,经龙山迂回浦南进入漳州。其时,张毅残部已逃窜,他们就随东路军大部追击张毅到福州,士兵于1927年春编入十一军,部分官员解散回乡,简及锋则先后担任福建省防军连长、厦门海军连长、金门县长,1940年底在龙海县角美镇失踪,死因不明。
  张文旦、庄苑卿、简昌时三位民军营长解甲归田后均任当地的民团长。张文旦1929年被部下张涂埕杀死;庄苑卿回奎洋后发动械斗多年,于1932年十九路军驻漳州时被拘捕枪杀;简昌时在1936年12月红军攻打尚南楼后隐居他乡,第二年带着大老婆离开长教,跑到缅甸仰光,投奔其堂叔,在仰光经商几十年,于1987年在仰光去世,终年95岁,传下7个儿子和众多的裔孙,分布缅甸、泰国、台湾,或从政,或经商,大都学业有成,留在南靖的子孙后辈现在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1936年的怀远楼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想在这里引用一段老红军的回忆录。这位老红军叫姜茂生,原是中央红军独立第八团(简称红八团)一个连队的指导员,后任龙岩交通站站长,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83年秋,笔者去拜访他时,他谈了这段历史。他说:“1936年,国民党军对红军‘清剿’的重点放在龙岩,南靖县的绝大部分地区虽然还是‘白区’,但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因此,‘红八团’大部分时间是在南靖县一带活动。我们曾经于除夕之夜到奎洋村筹款;曾经率8位勇士为掩护部队突围而与敌人周旋激战于梅林大山;曾在和溪山谷伏击从漳州开往龙岩的敌军车,缴获敌人的军用物资……记忆最深的是攻打尚南楼。”
  1936年底,姜茂生他们根据群众的反映,获悉长教的民团十分猖獗,就决定擒贼先擒王,好好收拾一下民团团长简昌时。
  12月9日,正逢长教圩日。姜茂生他们从昨夜起,就兵分两路,连夜从坑下村驻地出发,黎明时分进抵圩集附近的坎下村山顶上,隐蔽起来。
  天渐渐亮了。从各地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山货摊子,渐渐摆满了小圩场。
  战士们按照当地风俗进行化装:有的扮成当地农民,背猪笼买猪、拿粮袋籴米;有的扮成山中樵夫;有的扮成外地小商贩。大家都身藏武器,夹杂在人群中进入圩场内。
  这一天,盘踞在长教尚南楼的民团像往常一样,到圩场收租、派款、上酒店。这正是红军攻打尚南楼,摧毁民团老窝的好机会。
  9点多钟,化装成农民的十几个红军战士,身背猪笼,陆续集中在尚南楼门前,故意将几只猪笼子摆在楼门坎,吵吵嚷嚷地要进土楼去买猪。
  突然,“买猪”的班长(因人长得秀气,外号“观音妹”)朝天开了两枪,发出攻楼的信号,随即振臂喴了声:“同志们,冲呀!”隐蔽在山上的红军指战员立即从四面八方涌进了坎下村。
  “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圩场一片乱哄哄的。民团兵们听到四处都是喊杀声,一时不知红军从哪里来,更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人马,吓得不敢开枪抵抗,不击自溃。
  聚集在尚南楼周围的战士们立即冲进楼门,几个守楼的民团丁见势不妙,想关楼门己来不及了。况且楼门坎堆放着好几个猪笼子,即使想关门也不那么容易。就这样,姜茂生率领的小分队首先冲进了土楼。
  守楼的几个敌人缴了枪,当了俘虏。几个游击队员迅速跑上四层楼,撬开房门的锁,缴获了一支三八式步枪和半箱子弹。简昌时不在楼内,侥幸留下了一条命。
  过了一会儿,楼门外突然枪声大作。原来,简昌时发现红军人马不多,便仗着人多地熟,立即组织火力,向尚南楼反扑过来。
  两个红军战士挂了彩。姜茂生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不能在这里跟敌人硬拼。于是,他立即下令转移撤退。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姜茂生他们终于冲过火力网,撤到山顶,返回科岭。
  这次攻打长教尚南楼,一共缴获了长、短枪20多支,子弹1000多发,还抓了4个土豪。简昌时吓得一连数日紧闭楼门,不敢露面。
  以上这段史实,是老红军姜茂生73年前往事的回忆,早已收入《南靖人民革命斗争史》第2集。由于年代的久远,姜茂生同志的回忆与当时的情景也许有一点小小的出入,但不影响基本史实的可信度。
  历经百年雷雨风霜的怀远楼,是神话般的山区生土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儒家礼教文化和聚族而居的地方宗族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见证。挖掘其“读书习儒”的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茗山生态茶
  谢淝捷
  茗山茗水出名茶,生态茶村茗更佳。
  陆羽清凉三碗过,铁观音下醉流霞。
  题赠韩金火
  唐崧
  下海天骄秀俊才,迎风斗雨踏涛徊。
  人生净水君须记,不信春波唤不来。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崧
责任者
简新喜
相关人物
周世宗
相关人物
柴荣
相关人物
简金钟
相关人物
刘禹锡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郑思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