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都村“树德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21
颗粒名称: 荆都村“树德桥”
分类号: K87
页数: 3
页码: 104-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荆都村“树德桥”位于金山镇荆都村的树德桥是该地区最古老的桥,有240年历史。它是一座廊桥式古石桥,用花岗岩条石层层叠拱而成,桥上有廊亭,采用榫铆结构,历经洪水考验仍保存完好。当地人在此烧香拜佛,祈求社稷平安。树德桥对研究闽西南古代建筑、交通、民俗、地方贸易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关键词: 南靖县 文物 树德桥

内容

要问在金山镇辖区的九龙江支流上有几座桥,你也许能如数家珍。若问金山镇最古老的桥是哪座,也许你不知道,也许会以为是1971年建成的金山大桥。其实,最古老的桥是位于该镇荆都村浮竹隔社的那座具有240年历史的树德桥。
  汽车从金山东建村转入通往荆都村的盘山水泥公路,一路蜿蜒,一路花香,满目青山扑面来,潺潺流水细如歌。翻过鹅髻山麓,大约行走10公里路程就来到了荆都村。此时,你如果寻问树德桥在哪里,可能连白发老翁也会摇摇头。如果你问起“弯桥”在哪里,则每个人都能告诉你准确地点。“顶窑下窑,浮竹隔弯桥。”这句民谣在当地妇孺皆知。多少年来,“弯桥”成了这座桥的乳名。或许是树德桥历史太悠久,或许是因为这条溪流上只有这一座桥,人们似乎没必要记住它那文雅而略显复杂的名字,世代相传,以致于把它的真名都给遗忘了。2005年夏天,经过县文物工作者搜寻考证,终于找到失踪已久的原建桥石牌碑记,这才将名字与建筑物真正对上号。
  从村部顺流而下不到3公里,放眼望去,两岸连绵的山峰到这里忽地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然隘口,一座青灰色的古桥巍然屹立在两山之间。桥上有廊亭一座,为砖木结构建筑,青砖蓝瓦,飞檐翘角,整个建筑高大巍峨,蔚为壮观,极富建筑美感。走近古桥,可见桥拱直径约10米,近乎一个完整圆形,桥孔以60层花岗岩条石层层叠拱而成,浑然一体,桥面宽3.5米,桥长30米,桥两头各有10级石板台阶从廊亭逐级向下延伸至两岸。桥亭上的屋架采用榫铆结构,外加“魁藤”捆扎,整个桥廊见不到一颗铁钉,200多年间未经修缮而至今保存完好,可见当年建筑工艺之精湛。该桥的选址巧夺天工,在当时没有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建桥者选择横亘两岸的天然巨石为桥基,使得该桥栉风沐雨两个多世纪,经受多次强烈地震和特大洪水的考验而保存下来。据当地老人介绍:1908年夏天,这里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即“戊申年大水”),那天,乌云压顶,暴雨倾盆,连日不止,两位村民为避雨躲在桥亭内。忽然,上游山洪暴发,奔腾的洪水如脱缰野马呼啸而至,他们想跑已来不及了,洪水迅速淹过两头的引桥,接着,水越涨越高,一个又一个台阶被洪水吞没,只见数不清的猪、牛和各式各样的家具漂浮在洪水中转瞬即逝,硕大的树木连根拔起,在水中不断翻滚着,临近桥洞时随即转横为直,顺流而去……眼看着只剩下最后三级台阶了,两人在桥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幸好,此时洪水不再涨了,直等到洪水逐渐退去,两人终于得救,大桥亦安然无恙。此后,当地族人为感谢神仙保佑,便在桥亭上设立神龛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常有乡人在此烧香拜佛,祈求社稷平安。有趣的是,如今在桥洞的弯拱顶部,尚能清楚地看到当年洪水浸泡过的上限痕迹。
  根据新近发现的“浮竹隔树德桥碑记”铭文考证,该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距今已有240年历史,是我县唯一仅存的廊桥式古石桥。当年,因为这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每逢暴雨季节,洪水成灾,木桥屡被冲走,通往大小里坑直至华安的交通要道时常中断,定居在这里的吴氏族人目睹洪灾之危害,遂发动方圆数十里经商之众慷慨解囊,请来能工巧匠,经过数月施工,于1767年秋天建成此桥。为彰显各界人士之义举,弘扬乐善好施之社会公德,特刻碑铭记,并将该桥取名“树德桥”。
  历经沧桑,古桥依旧,树德桥不愧为古代桥梁建筑的精品之作,它的存在,对研究闽西南古代建筑、交通、民俗、地方贸易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睹物思源,以史为镜,先辈们急民众之所急,乐善好施,以公益事业为已任之义举更值得当代人学习借鉴。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南靖文史资料 第三十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往事回眸、人物春秋、文物寻踪、域外掠影、政协纪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志金
责任者
江清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