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岩揽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57
颗粒名称: 南华岩揽胜
分类号: F590.3
页数: 5
页码: 105-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梅林南华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梅林镇,景区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如真武插剑、一龟掌水、圆潭瀑布、观音庙等,以及与简氏族谱相关的历史背景。南华岩山高林密,是古老的自然风景区,2002年开始构筑旅游道路,使其对游客更加开放。同时也介绍了台湾简氏后裔对祖籍地的寻根谒祖和慈善捐助的事迹。
关键词: 南靖县 南华岩 自然风景区

内容

5月份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与友人一起前往慕名已久的南靖县文物保护单位梅林南华岩风景区游览。
  从南靖县城出发,汽车沿着山长线行驶53公里,往左行约600多米,就到达南华岩山下。站在停车场往前看,只见半腰上石壁陡立,犹如两支利刃插在剑口把关,此景叫“真武插剑”。石壁边长满盛开的杜鹃花,就象剑把上裹着绫罗绸缎,取名为“锦上添花”。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南华岩有八景:真武插剑、月峡寒泉、一龟掌水、万笏朝天、圆潭瀑布、丽泽怀珠、仙人寄踪、童入拜佛。古代翰林巫文达曾赋诗一首赞道:“真武威留插剑边,问谁月峡听寒泉?乘有一龟能掌水,今朝万笏尽朝天。圆潭瀑布千古在,丽泽怀珠滚滚涟。仙人寄踪今何处,对面童子拜佛前”。
  进入南华岩风景区,走过一座小桥,我们看见小河里有一块巨石,状如一只昂首的雄龟,把守着水口的要道,它叫“一龟掌水”。龟头有一小洞,称“龟口”,又名“出米石”。相传很久以前“出米石”每天都会吐米,主要是供养山上寺庙的僧众,僧多米出多,僧少米出少。后来有一老僧将洞口凿大,企望能多出米。不料,事与愿违,洞口却因此而停止吐米,寺庙住持叹道:“天高不为高,人心还更高,吃饱嫌不够,还想把米剩”。此后,山上寺庙的人粮食就由自己耕种和善男信女供奉。
  游览完“一龟掌水”,往前走不多远,耳边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那是南华岩的又一景观“圆潭瀑布”。但见瀑水从上飞流而下,直泻圆潭,轰鸣的水声,响彻山谷。圆潭边有一块大石头,传说仙人经常站在上面仰望欣赏美丽壮观的瀑布,所以在它上面留下了几个清晰的脚印,人们称它是“仙人寄踪”。
  我们沿着林间石阶往上攀登,来到下岩观音庙。庙宇虽不大,年代却久远,它始建于明代,后又修建。庙内正中供奉观音菩萨,两边是胁侍善才童子和龙女,旁边是地藏王菩萨。殿中香烟缭绕,有几个信士正在朝拜,甚为虔诚。
  庙前有一棵国家保护植物银杏树,它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有数百年树龄。银杏树叶很象蝴蝶,阵风吹来,就象群蝶飞舞,所以,当地孩童称它为“蝴蝶树”。
  离观音庙不远的上岩有一孔子庙,供奉万代宗师孔子圣像和魁星神像。据了解,这是目前南靖县独一无二祭拜孔子的庙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地群众都要来这里,奉上红柿子、糕点等供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明代在观音庙下曾设立社学,古校址至今尚存。历史上曾出过巫文达、巫余系、巫余福“父子三翰林”。清朝名臣唐朝彝和闽南书法名家简逢泰都是在此读书考中上朝的。据梅林长教《简氏族谱》记载,简逢泰(1815—1864),清道光18年(1838年)考中第七十三名,殿试为二甲二十名进士,朝考一等,钦点户部主事。
  站在下岩远望,对面有一座小山,形如童子,山的两旁,酷似两手作拱状,向岩前跪拜佛像,故曰“童子拜佛”。古时,在“童子拜佛”的上方,长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就象五更早期,文武百官捧笏参见皇帝,古人把它叫做“万笏朝天”。可惜的是这些古树已不存在,我们只能在头脑中想象这一景观了。
  离开观音庙,我们沿着左边小道往前走,过了一会儿,见到一股清泉从山涧流下,汇集成池。抬头往上看,两边是绿树成荫,中间一缝隙,阳光从这里射下,照在水池中,水清如镜。同行的小黄告诉我,每逢农历十五日晚上,明月高悬,月亮倒影在池水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此景叫“月峡寒泉”。
  听说一公里外还有一个著名景点“丽泽怀珠”,我们不禁加快了步伐。沿途小道蜿蜒,苍松屹立,梧桐翠绿,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习习凉风吹来,使人忘却疲劳,精神倍加。走过一坡又一坡,终于来到“丽泽怀珠”前。哇,好壮观的瀑布,在20余米高的天然石壁上,瀑水如素练悬空,绰约飘逸。此时,我不由想起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咏瀑佳句。
  在瀑布左边,有一个天然石洞,状如虎口,深数米,洞内泉水叮咚,冷气逼人。
  南华岩山高林密,野生动物甚多,有穿山甲、山獐、鹧鸪、画眉、五彩山鸡等。
  长期以来,由于上山的路没有开通,行走不方便,致使南华岩这一古老的自然风景区还是“久藏深闺人未识”。2002年,梅林镇构筑旅游经济新格局,开发了南华岩风景区柏油路前期工程,使游人能够驱车直达山下。从此,南华岩撩开了她美丽的面纱,笑迎四面八方的游客。
  南华岩所在地的梅林镇长教社,是台湾20余万名简氏宗亲的祖籍地。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年间,长教简氏家族中,曾经有大批子孙迁往台湾开基。他们中有的是随郑成功的部将东征驱荷而定居在那里,有的则是逃荒避乱去的,还有的是去台湾教书谋生的。据统计,各个时期迁往台湾的共的400多人。其中全家迁台的有47户,夫妻双双迁台的有25户,父子、母子相随迁台的有29户,还有单身渡台的110人。他们到台湾后,分别在台北、基隆、宜兰、新竹、台中、草屯、南投、嘉义、凤山、屏东等地开基立业。现在整个大家族有17万多人。有的还是成百上千户宗族聚集在一乡一村的。如草屯有1300多户,南投有1000户,桃园大溪有6000多户。
  从南靖迁去台湾的简氏后裔,有十分强烈的宗亲观念,他们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长教各房亲的宗祠形式和名称而建筑台湾简氏的宗祠。在台中南屯区丰乐里,有个规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这个大宗祠所属的“简会益祭祀公业”。另外,还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来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桥的谦让堂、宜兰五结乡的赞绪堂、双溪的追远堂等等。这些宗祠,都是奉祀简德润及其派下列祖列宗的,每年春秋两次祭祀,香火绵绵不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简氏后裔纷纷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历次祭祖团回乡,都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作为修建学校、祖祠、修桥筑路、敬老和慰问乡亲等费用。1992年,台湾简氏宗亲捐资人民币127万元,在祖地兴建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和一座师生宿舍楼以及操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并把教学大楼命名为“德润大楼”。据统计,到2004年9月为止,台湾简氏宗亲回祖籍地寻根谒祖已达2000多人次,捐资人民币260多万元,支持祖地兴办公益事业,他们的义举,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岩
责任者
简逢泰
相关人物
巫文达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简德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朝天区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基隆市
相关地名
宜兰县
相关地名
台中市
相关地名
南投县
相关地名
嘉义市
相关地名
嘉义县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桃园市
相关地名
大溪区
相关地名
南屯区
相关地名
大林镇
相关地名
板桥区
相关地名
五结乡
相关地名
双溪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