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官”的清“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342
颗粒名称: 管“官”的清“官”
其他题名: 记原任南靖县委副书记宋岐峰同志
分类号: K295.7
页数: 6
页码: 18-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9月,宋岐峰离开北方老家,来到福建南靖,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青年领导干部,他在南靖工作二十年,通过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为南靖县剿匪反霸、组织农会、促进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务实作风和廉洁品格赢得了干部和群众的尊重与赞誉。
关键词: 宋岐峰 南靖 农民领导干部

内容

1949年9月,随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革命浪潮,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毅然离开北方老家,和战友一起南下福建,来到南靖。
  他名叫宋岐峰,是河北省涉县一位贫苦农民的儿子。在南靖工作二十年,他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为南靖县剿匪反霸、组织农会、发展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努力。他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廉洁奉公的为人品格给南靖的干部和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人们称赞他是一位管“官”的清“官”。
  穷苦人爱穷苦人
  那时,南靖刚刚解放,恶霸还在横行,残匪还很猖獗,穷苦百姓仍在受苦受难。宋岐峰同志一到南靖就服从组织安排,和战友们分赴龙山、金山、程溪等地。他攀野岭,走阡陌,越山涧,涉溪流,废寝忘餐,走村串户,依靠党的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利用当地“识字人”当翻译,尽快克服了“人地两疏、语言不通”的种种困难,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把一股股残匪消灭,出色地完成保护人民、保卫新生政权的任务。
  在民主建政阶段,为了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改善生活,宋岐峰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指示,深入农村,扎根农户,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发展生产。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结识了一批热爱共产党、关心国家大事,站在政治活动前列的农民兄弟,培养了一批勤劳好学、钻研科技、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分子,并和他们结为知心朋友。
  朱岐峰在山城六安村安美社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时,看到穷而有志的贫苦农民韩吾荣,便时常到吾荣家里问寒问暖,和吾荣结成难解的兄弟情谊。刚解放的韩吾荣正值中年,身强力壮,靠一根扁担、一把锄头,农时耕耘种地,闲时挑担挣钱,全家仍住在茅草寮,吃着杂粮稀粥,根本谈不上温饱。他对吾荣很是同情和关心,时常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给予接济,又想方设法帮助吾荣盖了几间泥砖瓦房,从根本上解决了吾荣的居住问题。六安农民都说共产党的干部是“穷苦人爱穷苦人”,老宋就是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
  在宋岐峰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韩吾荣的哥哥韩吾亮也成为各项政治活动中的积极分子,被选为县首届农民代表大会代表,乡农会主席。土改后,吾亮带动村里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和爱国增产竞赛活动。1953年春,村里成立八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吾亮被选为农业股长,又成为学习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带头人。他培育的“吾亮一号”参加过全国农展,成为饮誉八闽大地的育种土专家。1977年韩吾亮因心脏病逝世时,老宋特地从漳州赶来,对吾亮表示深切的悼念。
  宋岐峰同志在金山、龙山、程溪和到云霄等地“社教”时,都交了一批知心的农民朋友。他们都由衷称赞他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的好领导。
  坚持原则用干部
  宋岐峰同志为人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踏实,博得干部和群众好评。他从普通干部被提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1955年11月起任中共南靖县委副书记,分管组织和监察工作,成了一位管“官”的“官”。
  老宋管“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当时任用干部很重视家庭成份和个人历史。但解放前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个人历史问题,或阶级成份较高,或参加反动党团组织。宋岐峰同志坚持原则,既弄清他们的出身和历史,又重视他们的现实表现,对那些拥护共产党,又有一技之长、工作认真的同志,都给予大胆使用。有一位解放初期入伍的同志,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都有些问题,但入伍后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踏踏实实,老宋就积极提名,委他以重要职务。另一位解放前夕参加革命群众组织的同志,1952年参加政治学习时,自觉交待他在学生时代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但这位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很好,为人也忠厚老实,老宋依然信任他,让他留在党政机关继续工作。实践证明,宋岐峰同志的做法是对的,既坚持了党的干部路线,也不致挫伤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同志的积极性。但是,对那些工作作风不踏实,开口假话,伸手要官的却坚决予以把关。有这样几位干部,一位从市里下放到县以后,性情傲慢,办事不公,并有借公报私怨的作为;另一位从业务部门调整入党政机关后,平时好自我吹嘘,工作不踏实。按照平时的考察,老宋坚持原则,不管他们手伸得多长,如何要官,不给就是不给。
  宋岐峰同志办事是比较坚持原则的。“大跃进”时,他包金山片。一次,他到河墘肖厝生产队检查积肥情况,看到群众把几十担杂草丢进鱼塘并用竹竿捣烂搅开,听群众反映“这样积肥收不到效果,还会使塘里的鱼死光”,便直点头叹息……然而,兴许是“左”潮难挡,他也曾经违心地和县委领导执行过“左”的路线,在南靖“拔白旗”,伤害过一些干部。可一接到“甄别”的指示,老宋便自觉承担责任,公开向同志们做检讨,实事求是地及时给予甄别,重新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心中无邪不怕鬼
  在神州大地刮起“文革”狂风时,一时黑白混淆、是非难辨,说宋岐峰同志“最多是二类干部”的成了“保守派”,主张“打倒宋岐峰”却成为造反派。于是,老宋也免不了挨批斗、被“兵”管,集中在“牛”栏里边劳动边写检查——
  有一位××大学的学生回到老家靖城某村造反,为报旧日私怨,非要把一户劳动人家划上地主不可。这位造反派把老宋“请”到村里陪斗,并要他表态同意把那户人家补划上地主。老宋说,要按照党的政策,我没这个权力。结果老宋也成了“顽固不化”分子,被划为“打倒”之列。
  但是,正直无私的老宋时刻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真理会战胜邪恶。他被集中在“县一中”,白天劳动,晚上检查。他看到有些人,上工时争先恐后装积极,目的是为了争挑小尿桶或轻锄头,他却依然心平气和地走在后头,挑起最重的尿桶或锄头跟上“牛”友,有的造反派训斥他不改造思想、没真正触及灵魂,而天真无邪的中学生却有的说他是老实人吃亏,有的笑他是傻瓜,出力不讨好。
  然而老宋在挨批斗时,韩吾亮等许多农民朋友,都来安慰说:“老宋,你是好人,群众了解你”。老宋说,“是的,我们心中无邪不怕鬼,感谢大家的关心。”
  作风廉洁是非明
  宋岐峰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清廉,不抽烟、不喝酒,更不懂请客送礼拉关系,而是以德感人,令人心悦诚服。他办事讲党性、讲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在大会上讲话有的放矢、理直言简,从不做夸夸其谈的空论。干部群众都很尊重他。
  老宋从来不受礼、不受贿,就是在三年“瓜菜代”期间,也不曾多吃多占,有的农民朋友送些番薯、蔬菜或水果上门也被他一一退回。他不在家时,老保姆也按照老宋的意见,从来不代收礼物。人们了解他的脾气后,登门找他时再也不敢带“礼物”了。有一次,老保姆到林场买酱油,林场党委书记和老宋是南下的战友,特地优惠供应她特级酱油,老宋知道后便劝说保姆今后不能再用他的名义去搞“特殊化”。
  “廉则生威,公则生明”。老宋严于律己,对于部要求也比较严格。一次,他和县里几位领导下乡调查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返回途中,一位基层供销社主任拦车寄上几大包紧销物资给机关某科室的一位干部。老宋说,我们机关干部的手真长,伸到基层供销社部门搞特殊化,这事就请你县长处理吧。过后,他们给这位于部以严肃的批评教育。
  老宋在南靖工作二十年,又是管“官”的“官”,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但他为人正直厚道,从来没以权谋私。他的宿舍,除了机关配给他一张双人床、一只办公桌、一只木藤椅、一只公文橱、一付木制茶几,别的就没什么特殊设备,生活非常简朴。
  然而,“文革”戏弄了人也辨别了人。是好人终究是好人,经过“文革”风雨的冲洗,老宋的党性更强,对人民更亲,1970年被调往漳州轴承厂任党委书记。老宋担心给新单位添麻烦,临走时才通过老战友到建筑公司按规定价格买了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办公桌,付款500多元,比市面上卖的还贵了一些,他绝不占公家的便宜,保持了老干部的本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宋岐峰同志被选为中共漳州市纪委书记,为拨乱反正和落实各项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如今,他离休了,仍担任市老年学会会长,依然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为老年人服务。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辑》收录了一系列南靖地区革命先驱和干部的传记、事略和诗歌作品,展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人物故事,体现了南靖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阅读

相关人物

山人
责任者
宋岐峰
相关人物
韩吾荣
相关人物
韩吾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州轴承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