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开漳圣王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73
颗粒名称: 漳浦县开漳圣王信仰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3
页码: 1501-150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威惠庙和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相关信息。漳浦威惠庙是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位于漳浦县城西郊金交椅山南麓坡地上。陈元光是唐朝时期的人物,随父陈政入闽平乱,后被任命为漳州刺史,在平定闽粤间故绥安县地的动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在战斗中牺牲。漳浦百姓感念其历史功绩,将其视为共同祖先和民俗神,每年生日(二月十五日)都会举行隆重而热烈的庆典活动。在漳浦,各村社也会到西庙迎请王公神像,为其庆祝寿诞。随着漳浦一带移民,陈圣王的“香火”也传到了台湾、印尼各地。近年来,台湾信士多次组团到漳浦威惠庙祭拜、挂香。
关键词: 漳浦县 风俗习惯 信仰

内容

开漳圣王陈元光因开创漳州的宏功伟绩,受到漳州百姓的崇祀。漳浦县曾是漳州州治所在地,其时即建崇祀陈元光的威惠庙。所以,漳浦县民间普遍崇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其庙宇以县城威惠庙最古老。迎奉的地域颇广,绥安、石榴、赤土、旧镇、石古、万安等乡镇场的信众均来轮流迎奉。
  漳浦威惠庙位于县城西郊金交椅山南麓坡地上,面向鹿溪和鹿溪流域平原,梁山群峰罗列于前,气势恢宏。威惠庙俗称西庙。庙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俗称王公),配祀其主将许天正、马仁、卢如金、李伯瑶、沈世纪等,后宫祀陈元光夫人种氏(俗称王妈),右宫祀陈元光次女陈怀玉(怀玉从征有功,未嫁而卒,宋绍兴年间追赠“柔懿夫人”,俗称“柔懿妈”),后来,后宫、右宫坍圮,王妈、柔懿妈移祀在王公座右和座前。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陈政于仪风二年(677年)病故,元光奉诏接替父亲“岭南行军总管”职务,平息了闽粤间故绥安县地的动乱。随后,广东豪强陈谦连结山区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县城,潮州刺史常怀德无力抵御,檄调陈元光前往征讨,克复了潮阳城,平定了叛乱,回驻故绥安县地。垂拱二年(686年),元光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故绥安县地增设漳州,被任命为漳州刺史。景云二年(711年),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集众起事,潜入岳山(梁山支脉),陈元光只率少数骑兵迎战,援兵到达时,陈元光已被“蛮将”蓝奉高杀伤致死。朝廷嘉悼,追赠“豹韬卫军”。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兼漳浦县治从漳江北岸原陈元光屯兵处移设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朝廷追封陈元光为颖川侯,诏立庙,这是漳州府首座官建的陈元光将军庙。庙前立“盛德世祀”牌坊,便是延续至今的漳浦威惠庙。
  宋徽宗政和二年,追封陈元光为“开漳州主圣王”,绍兴二十年,高宗追封为顺应昭烈广济王,上及三代,下及子孙一律加封,重要将领也加封为各种名号的将军。乾道四年,孝宗再进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文惠昭烈广济王,而民间则尊称为开漳圣王,俗称王公。祀陈元光的庙宇称为威惠庙也是从宋徽宗赐号开始的,在此之前称将军庙。
  西庙经过历代多次修建。宋、元漳浦未修县志,早先的修建失载,据传有七落,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县志》有记载的始于明代,宏治年间,知县吴云在庙门处建二层楼,每层三间,左右各加平房一间,与上落的左右厢房相连。登楼可俯瞰崖谷,旷视平原,为漳浦一大胜景。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慎蒙重建,挂“天然图画”匾。嘉靖末,县丞丘鲁重建寝殿,济南通判、邑人林一阳为撰碑记。万历初,知县房寰再度修建庙楼。至清初,楼房倾圮殆尽。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遇及邑人蔡祚周在西庙楼故址建宽阔的庙门,前殿后殿修建一新。至清末,大部分圮坏。民国时期议修,但只建一厅二房,厅上照祀王公、王妈、柔懿夫人、部将许天正、李伯瑶、卢如金、沈世纪等。
  据康熙《漳浦县志》记载,西庙原有庙租每年八百余石,渐被主庙者蚕食。明正德年间,由县官接收,用于备办祭物。嘉靖三十二年,知县慎蒙再度清理,每年收租186石5斗,康熙《县志》说租额记载于簿籍,当是其时还在收租供祭祀之用。旧时,县官于每年春秋仲月各一次备办牛、羊、猪各一隻及笾豆之类,到西庙致祭,祭文曰:“惟公开创漳邦,功在有唐。州民允赖,庙食无疆。”民众则随时前往上香朝拜。
  在漳浦,陈元光开漳的历史功勋,世代相传,深入人心,他已超越姓氏,成为漳浦百姓的共同祖先,共同的民俗神。每年生日(俗称“王公生”)的祭祀活动,到处都是隆重而热烈的庆典活动。漳浦村社,威惠庙(王公庙、圣王庙)众多,但都共认县城的威惠庙(西庙)为祖庙。圣王的“生日”为二月十五日,而许多村庄和城镇角落轮流为其庆祝寿诞(俗称王公生),于轮值之日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西庙“请”(抬)王公到村里,备“牲醴”敬拜,演戏,请客,热闹一番。排定的“王公生”从农历正月十四日开始,至四月初九基本结束,俗谚:“从半径余到西林墘”(即正月十四从半径社开始,至四月初九西林墘社基本结束。参见附录)。各村社到西庙迎请王公神像时,一般都要王公、王妈一齐“请”去,只有草埔村只抬王公,没抬王妈;下梧村只抬王妈,没抬王公,较为特殊。
  随着漳浦一带移民而将陈圣王“香火”传到台湾、印尼各地,常有台胞和印尼侨胞来漳浦祖庙朝拜、挂香。自1990年起,西庙开始重建。祖籍漳浦的台湾桃园县议员蓝胜民等11人率先集资献款35万元(人民币,下同),复建“盛德世祀”石牌坊;接着,桃园县大溪镇(祖籍诏安)的邱正吉、蔡勇男先生等献款15万元,在接国道324线路口建立“开漳圣王”牌坊;之后,邱正吉先生又捐献300多万元重建西庙,几年间陆续建成前、中、后三落殿堂及厢房;1999年,台胞陈榕生先生捐资30万元,修建国道从324线通往庙区的公路、停车场及牌楼前的99级石阶。
  20世纪末以来,台湾信士多次组团到漳浦威惠庙祭拜、挂香。台湾有很多祀陈元光的庙宇,信士们除就地朝拜外,还以到大陆朝拜祖庙为荣幸。
  2003年元月5日,台湾高雄县风邑开漳圣王庙进香团组一行107人到威惠庙朝圣,受到漳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此团组不仅实现了台湾首家庙宇独家组团来我县进香交流,且对促进浦台两地文化信仰,增进两岸人民情感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6月27日,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联合会开漳圣王回驾团一行125人,在林荣茂会长的率团下,由金门——厦门到我县威惠庙及旧镇乌石天后宫开展两岸民俗文化交流。2004年7月11日,台湾嘉义县布袋港发展促进会联合进香团一行300多人,在陈俊宏先生、蔡武漳先生带领下,从金门乘船至厦门,来到我县威惠庙开展陈元光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创下了台胞组团到我县进香交流人数最多的新纪录。
  附录
  漳浦县各地轮流迎奉威惠庙陈圣王的日期
  正月十四日,绥安镇寨仔窑村半径社
  正月十五日,石古农场下林社、石古社
  正月十八日,县城千秋楼一带
  正月廿一日,县城北街、麦仔市
  正月廿四日,县城东街
  正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石榴镇梅林社的梅东村、梅西村
  二月初一日,县城西门内
  二月初二日,绥安镇绥西村埔顶社
  二月初三日,县城后楼池
  二月初四日,绥安镇马坑村棕口社
  二月初五日,绥安镇马坑村新厝仔顶社
  二月初六日,县城驿内社
  二月初八日,县城金芳社尾
  二月初十日,县城西湖社头
  二月十三日,绥安镇绥西村西庙社
  二月十四日,绥安镇绥南村大陂社
  二月十五日,绥安镇马坑村高罗山社
  二月十六日,绥安镇下梧村下梧、西峰社,绥安镇马坑村下学社
  二月十七日,绥安镇马坑村乌潭埔社
  二月十八日,石榴镇梅北村白石头社
  二月二十日,县城亭仔头
  二月廿二日,县城后楼
  二月廿四日,县城准提室
  二月廿七日,县城铺仔口
  二月廿九日,县城三房巷
  三月初三日,县城仙阳新村
  三月初六日,县城东埔
  三月十一日,绥安镇草埔村草埔社
  三月十五日,万安农场后厝社
  三月十九日,万安农场古陂社
  三月廿三日,万安农场下林、海沧社
  四月初九日,赤土乡西林墘社、水头社
  四月廿六日,万安农场西陇社
  五月初一日,万安农场草湖社
  八月二十日,旧镇镇林美村高仔林社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